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被捕获的自然:重审水资源商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和政府配置公共资源效率低下是支持水资源商品化的两大主流话语。文章基于对水资源商品化争论和叙事的梳理,旨在揭示水资源商品化的实质及其运行机制,并在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商品化进行哲学伦理反思。水资源商品化实质上是资本借助水危机和水短缺叙事的遮掩,在新自由主义的庇护下,利用商品的概念框架将水资源表征为"蓝金",通过对自然公共资源的圈占和掠夺以完成资本积累的需要。以盈利为目的的私有化水供应难以确保公众的平等用水权。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应得到重申,使水资源实现去商品化,让水供应回归公益。  相似文献   

2.
"四大份"是云南黑树林打洞大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水利管理制度。"四大份"借用了哈尼族祭沟习俗的形式,也利用了哈尼族"村寨主义"祭竜仪式的逻辑,将水资源分配过程中权利和义务可能导致的行为冲突整合进集体主义文化架构里,生成了一种权利义务不分的制度和信仰,而此制度和信仰则是在意义、行为和符号不断转换、连接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用水冲突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冲突之一,在一些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尤其显着.宋代用水冲突可大致分为均水之讼、侵水纠纷和功能性用水纷争三种情形.透过宋代用水纠纷,可以初步了解宋代用水秩序失衡的缘由,并进而触及到当时的水资源环境与基层控制等问题,丰富和深化对宋代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村庄内部的视角,以T村村民与村支书竞争村庄绿化工程的承包权为案例,通过对乡村公共资源分配中的“自己人/外人”区隔,考察当前“项目制”资源下乡背景下,乡村精英在公共项目竞标中的行动逻辑及其对村庄社会秩序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对乡村干部缺乏有效的权力约束,当前农村公共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呈现出“私人关系化”的明显倾向;公共资源的事务竞争常常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人事斗争,最终往往为打败对方双方都采取了非理性的争夺手段;这种只问结果不问手段的行为逻辑引发了一系列矛盾纠纷,导致村庄一步步走向失序。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基层权力约束及其公共资源分配机制,是村庄承接下乡资源并且避免意外社会后果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状况已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如不加以重视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由于它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殊性质,其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公共物品及外部性的角度对水资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利用政府、市场以及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是人类所有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之一。由于各种原因,当今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欧洲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其在水资源纠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莱茵河、泰晤士河、伊利湖和琵琶湖等国外著名河流和湖泊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是具有显著成效的,通过对上述河流和湖泊水资源纠纷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治理措施,必将有助于我国的水资源治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公共资源管理模式将水资源的控制权置于公共领域,各级政府是水资源唯一的监管主体。随着水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对这种单一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质疑。笔者首先从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性质、公共物品属性等方面论述了政府作为水资源治理主体的必要性,然后针对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政府管制太多、民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政府应当适度放权,可以通过产权契约安排将部分水资源的管理权交给社会和市场来行使,实现水资源的多主体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问题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问题。我国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均占有量低、分布不均以及污染严重。水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造成了"公共地悲剧"的结果,水资源使用和保护中强大的外部性是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当前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官员没有足够的激励保护治理水资源,水资源治理的政府缺位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种种原因导致我国水资源问题积重难返。治理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可以明确将水资源所有权赋予政府,政府需要对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给使用者带来的损失进行赔偿,这样就可以改变政府缺位的现状。完善水资源价格体系,对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引入金融工程,发放水资源使用权证并允许交易,建立水资源使用权期货等措施能极大地改善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深入,新疆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快速增长。但由于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采用一、二、三产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生态用水量、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输入和输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法(DEA),对新疆15个地、州、市2005年、2008年、2010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到几点结论:总体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为满足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需要,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水资源的内部管理,借鉴先进经验进行调整,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人与土地的互动是乡村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充分认知地方资源特点从而探索出人地协作的最佳方式。人地互动受多重因素作用,曾经陷入"黑树林"水利纠纷的两个村落的农业发展历程表明,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结构性环境、深层价值模式对人地互动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长期依靠争水维持农业生产的竜宾村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实现了人与土地的最终和解,其"小而精"农业实践模式可为西南广大传统农业型村落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8.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2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