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以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翻译指导理论之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功能对等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并以歌词翻译实践《传奇》、《心太软》以及《Scarborough Fair》的中英文版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歌词翻译中所体现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诠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歌词翻译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指出歌词翻译中,不仅强调内容的对等,也应追求译文的形式对等,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从而澄清了等值理论仅仅为一一对应关系的误解,说明了对等理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字对字、句对句的对等,更是精神层次的动态对等,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打破了以往从"源语"、"译语"两方面入手研究翻译问题的传统,开始把目光转向"读者反应",这也给圣经汉译带来新的气象。通过对和合本与现代中文译本圣经对希腊语单词καρπóν的汉译比较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特殊的翻译技巧与处理方法,如取消比喻修辞手法采用直说,暗喻修辞手法转译为汉语熟语表达,依据中国人认知习惯改变限定语,依据汉语表达习惯抽象概念转译为具体概念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陆文夫的《文化沧浪宜人居》译文作具体分析。从意义和风格的功能对等以及重创,解释性翻译,正说、反说与问说的转换等英译策略几个方面阐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认为翻译时不仅要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来理解原文意义,也要兼顾汉语和英语在文化思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上个世纪中期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是早先传到中国的翻译理论之一。赏析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对钱钟书《围城》的英文译本,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该作品汉英比喻翻译中的体现,进而发现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比喻翻译能有效地弥补文化差异,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称谓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性,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称谓翻译是《孟子》翻译中的难点。大中华文库中的《孟子》英译本是国内《孟子》译本的最新权威,但译本中很多称谓翻译违背了功能对等理论,使译文丧失了原文的人际功能,甚至重构了与原文非等值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8.
双关语的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语言、文化及表达习惯的差异,使双关语翻译难以兼顾其双重含义。"功能对等"理论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为双关语的翻译另辟蹊径。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来说,译文只要能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广告效应,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乎相同的感受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与原文保持对等;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反应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反应相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运用各种形式的转换方法才能达到对等和相似的目的。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各种转换法的巧妙运用,从而使译文不仅自然流畅,而且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相似文献   

10.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相似反应"为前提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最切近、自然的对等,为传统翻译理论"直译"与"意译"的争论找到了满意答案。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的旅游资料英译方法有增译法、删减法、改写法、转译法。  相似文献   

11.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文和汉文双解通俗语汇辞书,对西夏学研究有重要贡献。自成书之日起,它经过数次版本流变,目前所见《番汉合时掌中珠》是史金波等人在诸本基础上综合整理的结果,为学界所认可。笔者仅通过对该书几个问题的探讨管窥其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国际学界对康德“先天的”和“先天知识”的标准解释表明,“先天的”不是指人类天赋的知识或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指理性天赋的、永恒不变的原则和规则。这一解释与康德本人的思想基本一致。邓晓芒先生将“先天的”解释为人类先天的固定不变的结构是不对的。因为在康德那里,知识的结构是按照先天原则和规则在时间中构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里评析了英国女性文学自19世纪至20世纪末,过往漫长的发展历程,其间的艰辛与伟大逐步构建出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共同体。文章分为三部分研究英国女性文学从过去至将来的发展,首先探讨其初期发展的重重阻力,之后“女性阶段”和“女权阶段”不断与男性文化抗争的发展历史,最后女性文学在“女人阶段”超越之前的反抗模式,进入探索自我的新层面,建构女性文学特有的共同体,可以自由进入文学大厦里专属女性的一间屋。  相似文献   

14.
现存明清《西游记》版本共14种。明代7种,可分为3个系统:(一)繁本系统,包括世本和李评本;(二)简本系统,包括朱本和杨本;(三)删本系统,包括杨闽斋本、唐僧本和闽斋堂本。清代7种,亦可分为3个系统:(一)删本系统,包括证道本、真诠本、原旨本、正旨本、含评本;(二)繁本系统,即新说本;(三)抄本系统,即《西游记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红楼梦》为个案,从叙述的角度对文学形象(角色)进行了独辟蹊径的考察,认为文学形象与现实的人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而又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它既具有受叙性,又有施叙性;既有性格性,又有工具性;既有主体性,又有对象性;在某个形象整体中既具独立性,又有部件性。根据不同因素的轻重,角色可以分为施叙角色与受叙角色、性格角色与工具角色、主体角色与对象角色、独立角色与部件角色。总之,文学形象(角色)既有现实的"人"性,又有一定"叙述性",是这两者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考察配偶权,应当注意近代以来自由、平等和妇女解放等理念对法律制度改造之力,摆脱配偶权为支配权的传统看法,将配偶权定性为配偶双方平等享有的关于身份利益的请求权,任何一方仅得请求对方作为或不作为,即其内容包括同居请求权和贞操保持请求权,以及对应的同居义务和忠实义务。配偶权同时具有对人效力和对世效力;由于过错侵害配偶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阿英一生涉足了文艺领域的方方面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新时期关于阿英研究存在很大的不足,目前还没有对阿英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和结集汇编。为了使他的各类文学作品被更多的读者和学者们阅读、研究,使他的批评理论被广泛借鉴和使他的学术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未来对阿英的研究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文学史家在编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过程中,应该给阿英合理的评价和应有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由张芸芝主编的常州曲艺新作<曲海浪花>反映了从事曲艺创作、评论的作者们根植生活、锐意创新的创作风貌和批评精神.本文从评话弹词、小品、故事、快板书、曲苑杂评等对<曲海浪花>进行了例析,并探讨了曲艺活动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译者要把握好诗歌短小形式下的无穷意味,才能将诗歌之美传递开来。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之和”,正是译者在理解原诗意味时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文章对李商隐《无题》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究格式塔原理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考说清顺治一朝《明史》修纂基本过程,陈之遴、傅维鳞有关材料十分值得参考,由此可知清顺治朝《明史》馆所在地以及修纂的、体例变化等。顺治朝《明史》修纂的主要成就是史料征集,但也并不排出可能有过史稿,而影响这一时期《明史》修纂的关键是所谓政治上的“忌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