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有一种修辞方法,常常出现于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然而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与研究。请大家先看看鲁迅先生的两个名句吧!一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初中语文第五册)结尾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众所周知,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互相矛盾的,但并非病句,而是非常清楚、准确地表达了一种极为矛盾的思想感情:人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孔乙己了,而他这种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也只能是死路  相似文献   

2.
长期来多数评论都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是“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虽然有的文章也提到群众精神状态的问题,但大都视为一种背景描写而一笔带过。对《孔乙己》主题思想的这种评价显然和作品实际不尽相符。 孔乙己无疑是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一味追求功名,只会“之乎者也”,不懂任何营生。屡试不第,便生活无着,形同乞丐,最后终于在生活逼迫和丁举人之流的摧残下悲惨地死去了。这当然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揭露和谴责。 但我觉得这只是《孔乙己》思想意义的一个部分,并且不是主要的。从小说的实质看,主要是通过人物在封建统治下的不幸遭遇和真实而常见的生活画面,暴露孔乙己本人及周围群众冷漠麻木、不知觉悟的精神状态。依然是揭示人民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发表的一篇作品。关于《孔乙己》的主题 ,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近百年来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主题误读种种情况可以归结为两类 :一为反对封建科举制度说 ;二为等级观念说。将《孔乙己》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 ,揭示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食人”的现象 ,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一篇小说,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对于认识孔孟之道和"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的罪恶,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对于这篇小说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些问题还须要进一步探讨.现在把在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写出来,求教于读者.一、"孔乙己"这个名字的反孔意义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明确地交代了"孔乙己"这个名字是从初学习字的描红纸上的"上大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小说《孔乙己》。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孔乙己的知识分子。在咸亨酒店的顾客中,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孔乙己的时代,穿长衫本来是阔人的标志。然而,孔乙已“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店里所有喝酒的人都把他当作耍笑的对象,连酒店里的小伙计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8.
鲁迅有一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文中,穿着脏兮兮长袍的孔乙己那迂腐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这三个字是从哪里来的呢?《鲁迅全集》中《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注解中和小说中的几句文字,都作了说明:是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这几个字中而来。这批字很多,往下还有“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诸字。鲁迅在断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是用“三字经”式方法三字一句。这样,“孔乙己”三个字便是一个句子或一个词了。鲁迅虽然自己这样断读…  相似文献   

9.
关于《孔乙己》的主题,以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小说“揭露了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和孔孟之道的罪恶”,对此,我感到有商榷之必要。 《孔乙己》写于一九一九年三月,也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五四”运动即将爆发之际,而科举制度据资料记载于一九○五年七月已正式废除,实际上早在一八九八年的维新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孔乙己》中对"茴香豆"展开的细节描写,虽然表现了孔乙己迂腐可笑、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但同时也展现了孔乙己的天真善良、乐观慷慨,以及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热,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淡,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写了出来。这一细节描写在艺术上取得的诸多成就,是小说能够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茴香豆"这一细节描写,就没有《孔乙己》这篇佳作。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孔乙己》的写作年月,有的论家根据鲁迅在《孔乙己》篇末注明的写作年月,确定为一九一九年三月,(冯雪峰论文集》下集,《孔乙己》)有的依据鲁迅在发表这篇小说时,写的一则附记中提供的时间,确定为一九一八年冬天。这两种意见并存于鲁迅小说研究领域中,从未引起过争论。似乎人们认为研究这篇小说的写作年月这类无关紧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主人翁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悲哀!我们不妨以文中的省略号来窥见孔乙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彷徨·祝福》:“祥林嫂?怎么了?”“老了。”在前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注解中,写的是“老了,即死了”。读后总觉得这样注解不十分合适,这本来不注也可以的。但要注有一段话我觉得是应该引用的。《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写道,长妈妈教给他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了,必须说老掉了。”这是小说中鲁镇地方的习俗,大概忌讳说“死”,也略有“惋惜”、“可怜”的意思。如要注解,则可以把两段话都写出来,就象用同义词互训一样。  相似文献   

14.
再鲜艳的花朵,总有凋谢的时候。再青翠的松柏,总有枯黄的时候。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永不凋败,万古常青……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重读他的十卷雄文,上面这几句自然浮现在我的脑际。这里,记下重新学习《孔乙己》的一些体会,算是对敬爱的先生的一点微薄的纪念。这篇小说是用主人公孔乙己的名字作题目的。其实,孔乙己本来不叫孔乙己,这是人们根据他姓孔,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相传为“上大人,孔丘一人而已”的缩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术界都认为鲁迅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是为了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其实,他的动机虽然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关,但主要的动机还在于批判知识分子自己!孔乙己这一形象在中外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刻画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并不局限于当时,对于当今的知识分子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主题新解王多治《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如果不算《一件小事》的话)全文不足三千字。精炼如诗,动人如歌,鲜明如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篇小说几乎没有故事,也没有什么曲折动人的情节,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只有一个,可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意...  相似文献   

17.
巴金代表作《家》中的鸣凤形象是一个十分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说,它是现代小说史上最优美的劳动妇女形象之一.国外的评论家认为:“鸣凤的文雅使人感伤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的爱与死的故事也是小说中最令人难忘的情节.”可见这个人物的确获得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星火》杂志编者按:有人说苏联很快将会重新恢复——其实,这一句话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将会;第二,有人说。第一层意思是有争议的,第二层意思是可信的。在社会上,这样的说法确实存在。本刊编辑部收到的两篇文章,便见证了这一事实。第一篇认为苏联正在复活,作者是伊拉·罗尔杜吉那;第二篇却认为这一天不会到来,作者是列昂尼德·马特维耶夫。两人中究竟谁是对的,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马特维耶夫比罗尔杜吉那年长一倍。她只有19岁,正值青春年华;而他42岁,已过不惑之年。  相似文献   

19.
胡适《西游记考证》谓《西游记》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其中“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对此,他似是赞赏,又似鄙夷,而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不用深求”。近人据此而批判胡适诬蔑、贬低、乃至否定了《西游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我写这篇文字,对胡适的学术思想暂不作评论,而只是说明:滑稽诙谐、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句话几乎被所有的语法书引做多重复的例句,大多数语法书都在分析该句的第一层次时有所失误,即断定为并列关系,我以为正确的划分应是: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 并列 因果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 并列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条件 因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