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环境美学:萌芽、建构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环境美学经历了应用领域专家发出环境美学呼声的萌芽阶段和美学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理论、立足中西美学、现实探讨环境美学的建构阶段.既有学者融中西马美学为一体建构环境美学体系,也有学者以环境美学的视野重新思考中国美学,还有学者比较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而以中国古典美学为资源建构具有普世性的环境美学,并以之反思美学,则是中国环境美学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2.
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乐学”,这是劳承万新著《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的核心观点。中西哲学形态的不同,注定了中西美学学科形态也是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梳理中国古代美学形态的三项式框架:“器物-考古证明-心性哲学之过滤升华”,这是一大创见。他迥异于大陆学人的学术路子使得该著作的学术思路、方法和思考的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著作呈现出很多具有原创性和中国问题意识的理论新见,以及对整个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比较看西方美学范畴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西哲学、美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从美学体系的学科性和思维方式,从中西美学范畴产生和存在模式可以看出,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的历史等角度入手,从而辨析中西美学范畴的差异与基本特点;西方美学范畴在内涵上具有确定性、变异性和科学逻辑的学理性等特质。  相似文献   

4.
瑟帕玛的环境美学思想建立在美的哲学和艺术哲学的基础上,艺术是他建构环境美学体系的主要参考对象.批评哲学的中心任务是对主要的批评活动--描述、阐释和评价--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西对话是中国生态美学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主题。只有在中西对话中才能找到生态美学发展的创新路径。要进行中西生态美学对话,需要处理中西生态美学对话的动因,中西对话的文化根基,中西对话的主题,中西对话的哲学内涵,中西对话的话语方式以及中西对话的艺术实践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被认为是对自18世纪以来“无利害的静观”这一美学原则的彻底颠覆。他通过对环境的重新界定,强调人与环境的包容和贯通的“参与性”,建构了一种迥异于传统二元论的全新的环境观。藉此。它的美学成为反传统主客二分及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范本被学者大势颂扬着。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环境美学理论,是一种由更为隐蔽的“人类中心主义”幽灵所主宰下制造出的一种美丽幻象。他对城市景观的理想建构说明他的环境美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美学呈现出中西美学“交互转换”的情景:西方美学经历本体论、主体论之后,最终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话语模式和无限膨胀的主体自身,而是以意象派、现象学为代表,采用非理性、意象直观等思维方式试图返回经验事实;而中国现代以来则是引介西方资源重塑美学学科,从学科框架、话语方式到哲学背景都是参考西方美学理论资源,以现代性启蒙的姿态和审美独立的话语诉求建设学院化的美学知识形态。这两者“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使我们认识到: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同时,也能看到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古典话语资源,并且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感性直观和审美文化构成了未来中西美学发展的双向维度,“体验——反思”的方法论转型也适应了未来美学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以其融汇中西的美学思维方式,以及学术性的比较目的,解读中西美学的差异,辨别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根本特性,追问差异与美的关系.他的研究为中西文化碰撞中如何诠释不同文化的美学间之差异提供了一种范例.  相似文献   

9.
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具有人文学科特有的文化差异。中西美学的根本差异,则集中于语言文字。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具有的特殊“不可通约性”在美学上具有深刻的表现。汉字的独特性质,呼唤着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语言学转向”的深层背景就在于,其内在核心是“语言”的重要作用。追寻“哲学语法”的结果,是用逻辑方式探寻美学问题,造成一种“范畴误置”。中国传统关于汉字研究的深厚传统,则提示着“美学文字学”的诞生,即以汉字文字学的眼光,重新打量中国美学的特质。汉字美学的灵动精神,体现在汉字的“写”,即“草书先于正书”的自由与规范的悖反中,这种悖反赋予了汉字“写”的生长状态,在汉字的“笔意”与“笔势”的流动中凝结。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造字过程的描述,也体现了汉字的生长性。中国美学需要一种哲学的“说文解字”。在从“文”到“字”之间,汉字的美学探索有着更为渺远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法天象地”与“以人为本”哲学和美学设计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是通过综合分析方法实践的“法天象地”的设计美学哲学,与西方“以人为本”的传统设计哲学与美学有着不同的根源,二者在解决艺术设计问题时也遵循着不同的原则和标准.本文试图探寻两种设计文化体系的主要发展过程和解决艺术设计问题的不同方法,进而分析中、西方艺术设计语言形式的异质特征,总结我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优势,提出“法天象地”及其美学哲学中“游”的特质是中国特色设计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西方,有三个学派——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景观学科中的生态美学——都把怎样进行生态型的环境审美作为研究主题,并且在批判西方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方面与中国美学的原则相契合。而环境-景观-生态美学又有小全理论和大全理论之分,研究其对西方传统美学的批判和与中国美学的异同,有益于推进美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美学的西方化进程,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现代美学在逻辑构架和概念范畴等方面的西方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在中西比较中努力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自身特质.中西美学尽管存在巨大差异,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状况.西方社会始终有着强大的宗教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却历来淡漠.西方思想传统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中国思想传统则以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为旨归.这些因素的作用给中西美学以深刻影响,和西方美学相同的是,中国美学以关注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始,和西方美学相异的是,中国美学以艺术的审美伦理化终.仔细辨析美学理论的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重建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连续性形而上学与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性形而上学既是理解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的哲学根基,也是理解环境美学的一把钥匙.事实上,只有理解了连续性形而上学,我们才会意识到环境美学的理论意义,意识到环境美学的形而上之维,而不会把它看做是形而下意义上的应用门类美学.  相似文献   

14.
新实践美学如何向纵深发展——张玉能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实践美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的实践美学主要的成就在于初步形成了美学体系的框架,树立了最关键的美学命题,在美学大讨论中脱颖而出.第二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巩固发展时期(20世纪80~90年代).在这个时期,随着中国哲学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深入讨论和研究,实践美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潮流.第三个阶段是实践美学的创新时期即新实践美学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由于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观点、方法涌进中国,逐渐形成了一股"超越"实践美学的"后实践美学"流派.面对着这股潮流,一些坚定主张实践美学的美学家,一方面应对"后实践美学"的挑战,另一方面调整实践美学的体系,努力完善、深化、修正实践美学的体系,出现了一股实践美学的创新热潮,产生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以实践美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表明:(1)马克思主义学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根本保证;(2)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丰厚基础,离开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传统美学的根基,中国当代美学既不可能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美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真正当代的美学以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3)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引进和中西美学的融会贯通;(4)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终结了吗——与章辉博士商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实践美学终结论”是一种极其有害、不利于学术多元发展的论调,而且,实际上实践美学没有并且也不会终结,只会与时俱进,开辟通向美学真理的新道路。首先,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就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不可能终结的;其次,“实践美学终结论”对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解和曲解;再次,“实践美学终结论”的理论根据是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形形色色哲学和美学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本身的真理性就是值得分析和质疑的。  相似文献   

16.
环境美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环境美学的时代背景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与人的审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环境美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学和景观美学。环境美学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它的兴起是对传统美学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把"和谐"置于哲学认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透视、厘定把握,可以得出三种具有确定性、代表性的和谐形态一是主体性和谐,二是客体性和谐,三是主体-客体之间的和谐.在这三种和谐形态中具体体现了中西美学的不同风貌、特征及其趋同性主体性和谐及客体性和谐分别代表了中西美学的不同侧重点,而主体-客体之间的和谐则体现着中西美学共同的渴望与追求.对和谐作认识论的形态划分,并能从哲学的高度抽象中界定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相信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关学范畴之一,“本真”论的兴起受到中西哲学及文学发展的影响。“本真”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在纯散文的文体追求以及革新散文的“自我表现”两个方面,“本真”的审美特质表现为政治历史生活审美以及女性生活审美两个层面。“本真”美学范畴为现代散文奠定了特有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9.
卡尔松和伯林特代表了环境美学研究中两种主要取向,他们在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环境界定、体系构建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上都存在着巨大分歧.环境美学要担负起应对环境危机和变革美学学科的双重历史使命,必须平衡和协调好与环境伦理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要立足于伯林特的环境审美现象学研究,在对卡尔松陈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进行扬弃的前提下吸收其有价值的创见,实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气论美学是以中国的气论哲学及气感文化诠释中国的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而形成的中国的元美学。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现代性语境之下,重建中国的气论美学,可以深入地阐释中国美学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内在思想体系,更加理性地应对中西美学交流中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为当代中国文论和美学建设拓展综合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