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毛泽东同志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财政经济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战胜了国民党经济封锁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而且创造了“丰衣足食”的奇迹,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研究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和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经验,对于发扬革命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19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是民国29年(1940年)6—7月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在延安组织的一次重要的森林考察活动。此次考察活动的成果——《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是有关陕甘宁边区森林最重要的一个报告。时任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的李富春8月22日评价该报告“虽其中有再加考虑与研究之点,但已成为凡关心边区的人们不可不读的报告,已成为凡注意边区建设事业的人们不可不依据的材料”。中共中央财政部1940年9月对此进行了内部刊印。现在除在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可以看到《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14 600余字)全文外,其余如《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料(第2辑)》、《延安地区林业志》、《陕西省志——林业志(第12卷)》、《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等文献中均有节选,版本间相差较大。《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也是目前见到的第一个提出垦殖南泥洼(南泥湾)的文献。研究历史最主要的是史料的本原性与真实性,为了准确了解陕甘宁边区森林的概况和研究陕甘宁边区林业发展的历史,王希群等同志对《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报告书》进行了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3.
任弼时在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工作期间 ,从全局的高度对这一工作作出系统的思考和安排 ,抓住农业生产这一最主要环节 ,把握贸易金融财政这一重点环节 ,为推进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财政思想,主要是统分结合的财政管理思想,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平衡财政思想,轻税薄赋、培植财源的思想,开源节流相结合的思想,健全税收制度的思想,适度利用国债的思想,财政与金融相互配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继续发展了其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思想,提出了“组织起来”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农业互助合作的私有性质和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金融和生产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经济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银行事业占有显著的地位。实践证明:边区银行事业的发展,对于打破外部封锁,发展边区经济,支持财政,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木文仅就边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深刻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强调共产党员不懂得经济就不算革命;在发展合作组织,提倡股份经济,以及生产必须实施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和各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基本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陕甘宁边区,始创于大革命失败以后,是由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一九三五年十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开始了陕甘宁边区历史的新时期.为了推动根据地建没,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民主政府西北办事处,重新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关中特区和神府特区四个行政区域,统归西北办事处领导.一九三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总方针指引下,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九四○年五月,朱德同志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后,一面继续指挥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作战,一面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的“自己动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大学梁星亮、杨洪教授主编的<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2007年7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完稿后,笔者有幸第一批拜读,煌煌33万字之著,集中记述了陕甘宁边区106位著名人物的业绩与创造,其丰富内容使笔者感受颇多,收益匪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由于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特别是一九四○年和一九四一年,蒋介石接连发动了两次反共高糊,完全断绝了边区和外界的经济往来,使边区的财政经济、医药等困难达于极点。面对这种严重的困难局势,陕甘宁边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直接领导下,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使边区成为举世闻名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此同时,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性理论。陕甘宁边区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依据毛泽东这一理论,综合运用行政、政策、法律等手段,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利益调节机制,妥善解决了陕甘宁边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抗战物资财政所需,扩大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社会基础,为党解决抗日根据地社会矛盾提供了成功经验。毛泽东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思想和陕甘宁边区的成功实践,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西北党组织在陕甘宁地区创建的苏维埃根据地,抗战前夕改称陕甘宁边区,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翌年.毛泽东于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从战略高度对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做了不可移易的精辟概括"第一步,打败日本侵略者;第二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两步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指挥中心,就是陕甘宁边区."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脆弱的经济基础,造成了1939到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经济和财政的严重困难局面。反映在市场上则是商品奇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这造成了党政机关和部队供给的严重匮乏和边区群众的恐慌。边区政府采取了“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针,通过一系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强有力措施,对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度过了严重危机,维护了经济和市场的秩序,粉碎了敌人的封锁阴谋。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管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盟西北支部(即西北民盟)是中国民主同盟在北方的第一个总支部。西北民盟继承陕西早期民主运动的良好作风,积极投身于民主和平事业,并且参与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事业,是西北地区革命力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西北民盟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对它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力”作用,最终促成西北民盟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1935 - 194 8年一直是党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正确合理的民族政策 ,为保卫西北 ,争取抗战胜利及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陕甘宁边区的民族政策也成为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财政,保障了边区的军需民用,成为边区人民坚持抗战的重要条件。边区财政的方针和政策,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制定并逐步完善的。这些方针和政策不但指导了边区而且指导了其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建设,并且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边区财政的建立、发展与边区财政的方针政策问题,作一简要论述。一、边区财政的建立与发展边区财政是在复杂的环境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边区处在全国进行抗日战争的环境里,战争是当时的主要任务;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行着严密的经济封锁(主要是1939年以后);边区本身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脱产人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陕甘宁边区的开明绅士超越了自身的阶级局限,认同并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积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广泛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一大亮点。开明绅士主要通过参议会、政府、绅士参观团、绅士座谈会等形式参政议政,在军事、政法、财政、文教、经建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提案,推动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是伴随着近代西北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展开的.从近代西北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陕甘宁边区的民族研究、西北回族伊斯兰教的历史文化研究、西北藏族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研究五个层面,对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状况、成果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认为,这一时期开展的研究,是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成绩卓著,影响深远,为20世纪中期以后的西北少数民族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镇原游击队在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后组建并发展壮大,其组织严密,群众参与热情高,在镇原边境及其临近地区剿匪除霸、打击敌伪、保境安民,积极配合西北野战军肃清国民党军队,为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陇东的解放事业和保卫陕甘宁边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