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翔  侯小静 《阴山学刊》2007,21(2):46-48
阐述了死锁的形成原因与必要条件,介绍了银行家算法的功能与数据结构,分析了银行家算法法的思想与实质。并用VB语言对银行家算法进行了模拟实现。  相似文献   

2.
郑成林 《晋阳学刊》2012,(4):107-113
在盈利性目标的诱导下,中国近代银行家除了制定严格规范的管理规章,建构诚信稳健的经营机制,还采取诸多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服务社会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还是俭素为美的生活方式,虽然是中国近代银行家适应社会环境和追求利润的策略之举,但在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的同时,也展现了其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与开拓进取、稳健谨慎等一起形成了中国近代银行家独特的经营风格和企业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银行业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上海银行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在上海解放前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少人对政府已失去信心,因而撤离上海.上海银行家离开上海后都要面临相同的问题:首先,如何过渡;其次,在国共两政权之间如何作一归宿上的选择.而大多数离沪银行家.又都设法通过中间人继续与上海保持着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金融史的角度,从对四明银行兴衰历程的分析可见:最终影响民营银行成长的三个维度--内部治理结构、外部环境、银行家相互影响;中国未来发展民营银行,必须要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并且需要既有丰富金融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有银行家素质的人才,同时政府要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存在有一种很可怕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人对货币、金融知识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却认为我们的银行不仅有聚集和分配资金的功能,还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职能,还能够“凭空”发行货币,能够“凭空”发放贷款、能够“凭空”创造资金。每一个银行家都是一个魔术师,都身怀有一套玄而又玄的绝技。银行是一根永远都不会干枯,要多少有多少的“摇钱树”。因此,大家不再象1979年以前那样对银行“视而不见”,也不再象80年代初那样只把两只眼睛盯着银行,还同时把双手伸向银行。经济发展找银行要钱,经济稳定也找银行要钱;个人找银行要钱,企业找银行要钱,地  相似文献   

6.
北洋政府时期的私营银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机公债为北洋政府时期私营银行超常发展的最大动因。业内有识之士认识到它的危害 ,并有所抵制。他们不断调整银行发展方向 ,使之渐入正轨。一批现代职业银行家应运而生 ,以其全新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 ,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王德库 《理论界》2000,(2):47-4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银行与财政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银行与财政在分工和配合方面错位时有发生 ,严重削弱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此 ,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一、银行职能与财政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界限愈来愈模糊 ,使银行、财政的职能实施不协调。一方面是信贷资金财政化 ,另一方面是财政资金信贷化。从银行职能上看 ,专业银行实行企业化以后 ,职能上和信用业务上将企业化经…  相似文献   

8.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5年发布了<合规与银行合规职能>,要求银行建立合规部门并履行合规职能,我国的银行监管机构也据此出台了具体的指引.怎样评价银行的合规部门及其活动不仅是履行被监管义务的具体表现,更是促进银行合规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职能上看,内部审计无疑需要承担起这一责任.文章就内部审计对合规活动的评价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的产物,是不同于市场和中介的第三种金融模式.这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职能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作为市场与银行竞争合作的产物,形成了对银行传统职能的解构以及功能衍生."职能解构"并非是银行对该项职能的放弃,而是意味着某项职能的执行者从银行延伸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且职能的执行方式出现变化.研究表明,现有的三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第三方支付类、融资平台类、金融服务类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对银行的传统职能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10.
1897年设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业的产生.辛亥革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发展时期,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银行数量增加和资本额扩大.从银行家数看,1925年发展到141家,较1911年原有的12家增加10倍多.这一时期,1920年以前银行家数平均年增加率为13.6%,1920年以后,年增加率略有降低,但仍维持在8.9%.同时,增设了上海、  相似文献   

11.
并购是企业资本扩张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它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多元化经营战略 ,经营和财务协同效应 ,扩大市场份额 ,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并购也存在着很多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入 WTO后 ,中国企业应努力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战略意识 ,重新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和善于利用投资银行家这一职业经理人队伍 ,这是我国企业应对并购浪潮的有效抉择  相似文献   

12.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直接目的。但从银行经营的现状看来,普遍存在着利息难收的问题,处于收息率低下,应收利息没有得到实现,银行也出现亏损。如何强化银行的真正职能,做到自主经营,这是当前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设银行虽然作为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专业银行,但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企业化管理以来,似乎银行职能显得越来越突出。马克思说过,银行始终最重要的是存款。作为银行,必须要有资金运转,没有资金便不成其为真正的银行。存款是银行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开拓之基础,资金从何而来,一靠政策,二靠筹措,三靠服务,这是弋阳县建设银行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主要分析新开发银行不同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的基础设施融资职能及其独特的南南合作理念。新开发银行宗旨和职能特别强调基础设施融资,首先源自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当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对基础设施融资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新开发银行的南南合作特征及其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不同的发展理念。在未来的运营中,新开发银行其独特的南南合作特点可帮助其克服多边开发银行共同面临的困难,也需因此应对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15.
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汪光远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我国金融体制将面临一场重大变革。成立政策性银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成立农村和城市合作银行等等,为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并使诸多的金融机构都能按照法规运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工作职能也...  相似文献   

16.
自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后,经过十余年的时间,到清朝统治寿终正寝时,中国近代银行业已初具规模。辛亥革命后,中国金融业与中国近代工商业同步进入了大发展阶段,伴随着这种“大发展”,以江浙财团银行家为核心的中国金融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他们不时或隐或现、或明或暗地抵制、对抗北洋政府的专权,反映出本阶级的独立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就是全球银行产业的市场竞争结构.与传统的采用单一银行作为研究单位对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进行分析的模式不同,本文对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全球银行竞争格局的板块变迁.历史回溯显示,虽然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在时间序列上具有不稳定性,但传统的全球银行产业由欧洲、美国和日本三大板块主导.由于中国银行产业的崛起和国际金融危机对美欧银行产业的冲击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欧洲、美国、中国和日本四大板块主导的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新格局已经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金砖五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格局的板块构成及强弱对比将发生进一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政策性银行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其商业化转型同样是适应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和金融市场秩序优化的必然选择.转型过程中,政策银行的非市场化职能与市场化职能面临着重置;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是政策性银行在实现商业化转型后保持政策性金融业务传统的重要环节;转型后的政策性银行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建立自我激励和外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既是推动现代金融制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现代银行制度中占支配性地位的一项制度安排。迄今为止,货币银行理论关于银行理论、银行制度和银行服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日臻完善。其中,关于商业银行性质与职能的研究,中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会计改革伴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改节,已有多年的实践、本文就深化银行会计改革工作做一探讨。一、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实现观念上的战略转变银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活动的神经中枢,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会计是银行服务和作用于国民经济的“窗口”。银行的“神经中枢”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银行会计表现出来的,由此来看,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决定银行会计的改革,银行会计的改革又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改革。如果没有国民经济对原有经济模式、管理手段、运行机制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