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一、突尼克群裸写真的隐形框架 美国当代摄影师突尼克(spencer Tunick),以拍摄大规模男女群裸闻名于世,如今混成了另类的摄影大师之一,"另类"到连美国一些州的警察都逮过他.你还别说,在他的作品中,那些如同波浪般起伏跌宕的肉色,在光线的作用下绵延开来,的确产生出一种特别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人心灵的磐石上震荡出深沉的回响.  相似文献   

2.
教育产品的性质,即决定着教育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异同并在与其他产品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借鉴公共经济学对产品性质的划分,教育界盛行将教育产品划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三类,教育整体上属准公共产品,义务教育则被归为公共产品类.  相似文献   

3.
征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供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信产品是不是"公共产品"?如果是,究竟属于"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如果不对征信产品的属性进行确认,对它的供给方式就很难下科学的结论.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对征信产品的属性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的几种征信模式,探讨我国征信产品的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4.
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推动地方旅游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来源于"塑造",而不仅仅是增强.为此我们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要把握"天人合一"、顾客满意、科学管理、创新设计、沟通和诚信原则,这对于地方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高校游"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产品.近年来暑假期间"高校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高校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高校游"毕竟发展时间还不长,各方面尚需协调和完善.文章在分析"高校游"的成因、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高校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学'随'术'变"不仅是中国经学史的特点,同样也渗透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如果对鲁迅和胡适的比较研究做一个历时性考察的话,这一特点就可以具体而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本身就是"胡适思想批判"的产物,紧密追随政治形势进行的鲁胡比较工作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整个80年代,学术界逐渐改变一味尊鲁贬胡的习惯,在逐步祛除强加在胡适身上的不实之辞的同时,也褪去鲁迅身上附着的政治釉彩.90年代以来,研究界更趋向多元化,对胡适的渐进式改良有了更多的认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变迁的大致脉络在鲁胡比较研究的课题中隐约可见.  相似文献   

7.
尹娟 《家庭科技》2007,(3):22-22
小陈家在装修时,除了进户电源线、总出线分别用截面积为10和6平方毫米的铜芯线外,其余的全部用4平方毫米的铜芯线.在他看来,线总是越粗越好.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高速发展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然而在外贸数字大幅增长的背后,外贸出口结构中低技术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却占了很大的比重."科技兴贸"计划旨在扩大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实现外贸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实施十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角度对"科技兴贸"计划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实施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完全垄断市场产品(服务)价格飙高、重复收费等不合理的现状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对完全垄断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服务)的价格必须用"看得见的手"进行价格规制与法律规制,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和遏制超额利润的产生,保证市场经济在公平、效率下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王峰明  牛变秀 《学术界》2005,26(6):98-111
"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同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第三产业发展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没有给以科学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对主张"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含义和适用范围的"拓展论"提出质疑,并以马克思的原典理论为依据,阐明(1)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时代不容忽视的问题.马克思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从正面系统、直接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2)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看,一小部分服务劳动因其生产物质产品而在"可能性"上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绝大多数服务劳动因其中耗费的服务劳动力商品和其他物质商品而具有价值,但本身则不创造价值.一切服务劳动和服务产品,只要它们是商品并具有价值,就必然是"物质的",或者说是物质的东西所具有的.服务产品的商品特征和价值规定,与其中的非物质内容比如它的政治的、精神文化的内容,与它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规定没有任何关系.(3)要正确认识服务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必须辩证地看待社会的"劳动体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劳动的性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同时这些劳动又密切相联,彼此不可或缺.不创造价值的劳动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更不意味着就是剥削劳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用文学批评术语"文本",试从"文本性"这一特征对文化产业的形态特征进行讨论;通过对其与文化产业生产、消费及其市场关系的探讨,试析"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基本内质.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产品的形象,是该国国家形象在经济领域的折射.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总量、报道侧重点、报道态度等维度进行测量,基本勾勒出2007、2008年<华尔街日报>上中国产品的媒介形象.<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产品的刻画以负面居多,善于通过横向扩大辐射面和纵向延伸时间表来表达其隐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加入WT0,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国市场受到海外产品的冲击将越来越大.因而,国内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化,国际国内市场更加趋于一体化.这种新形势下,商企更需要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来指导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4.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  相似文献   

15.
李德伟 《学术论坛》2008,31(3):113-119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全要素资本化是一个普遍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本身已经否定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工人获得资本所有权,如果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使劳动、技术和管理都资本化,则全部生产要素都平等地以资本化的形式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产品分配和利润分享也按投入计算,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平等,劳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6.
"可口可乐化"是深感美国文化威胁的欧洲文人对"美国化"比较形象的一种说法,反映了他们面对所谓"美国化"日趋加剧的形势下对如何维护本国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同的忧虑.本文以法国和德国为例,考察了可口可乐在欧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一种饮料的曲折过程,由此认为西欧人对美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充其量只是增加了消费选择的多样性,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从父辈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GATT1994第4条"银幕配额"规则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TT1994第4条是WTO规则体系中唯一一条直接涉及文化产品贸易待遇的条款,其对于文化产品特殊性的认定,国内配额措施背离于多边贸易规则之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并在特定条件下例外于WTO体制基石之国民待遇的允许,经历了长久的争论与谈判,体现了文化贸易在多边贸易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然而GATT1994第4条的内容却遇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挑战,在文化多样性作为全球公认价值的今天,其适用范围的大小也成为文化价值诉求能否顺利实现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驱动着人类在外在幸福欲求和内在终极追求的悖论中,选择了生活幸福.片面的效率与发展成为我们追求幸福的生活准则,它诱发着消费生活的扩张,使产品的社会价值背离或扭曲其自然价值.相对于社会价值的周期缩短而言,产品的自然价值被环境分解的周期却相对地在增加;当产品社会价值的周期不断缩短,超过环境分解自然价值周期的极限时,生态危机便不可避免.所以,生态问题其哲学根据就是人类生存所必须面对的"心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人类生存的"心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盈利最大化的企业、竞争型讨价还价的产品价格这两个假设 ,本文从组织能力角度解释了“企业可以不随其产品退出市场而企业失败”的经济现象。研究表明 ,企业间的竞争在本质上是企业产品间的竞争 ,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表现是产品竞争力 ;而产品竞争力决定于在企业“生产”层面的管理与组织过程所积累的组织知识与技能 ,即组织能力。在超级竞争环境下 ,产品竞争力会随竞争的延续与深入而迅速下降 ,直至退出市场 ;而组织能力却因组织学习而不断创建与更新、因核心能力而具有产品连续效应、因动态能力而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特别是非连续变化的环境。因此 ,植于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 ,是企业可以不随其产品退出市场而企业失败的根由。  相似文献   

20.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钱伯海教授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见解”。其所提出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社会看,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等观点需要澄清。对社会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辨析: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何消失了,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