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大仁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撰文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具有全方位意义的批评观念和形态的大转型:一次发生在世纪初,由古典文学批评形态向现代文学批评形态转换,在经历了短时期的多元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以现实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的批评形态;第二次发生在世纪末这20年,由政治化的单一批评形态向多元的批评格局转换。第二次转型和变革的最大成绩,是打破了批评的单了模式和僵化的批评观念,激发了文学批评的活力。但是,当代文学批评的不成熟也是显而易见的,多元化的批评探索都还是以西…  相似文献   

2.
戴冠青 《学术月刊》2012,(12):109-116
崛起于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因其独特的理论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之后,很快被运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之中,并对中国当代批评理论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使文论界对传统批评理论进行反思,一些文学批评也由以往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转向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建构即其"文学性"之所在,体现出一种反叛性的研究思路。这种形式本体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开启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的视角,促进了批评方法的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独特资源。虽然它在重视文学作品的形式或语言研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文艺的外部因素和社会意义研究,导致了理论的片面和极端。但是那种充满反叛精神的富有独创意义的理论发现已经有力地提示了中国当代批评理论建设最关键也是至关重要的努力方向。从这一点来说,形式主义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启发是发人深省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别林斯基批评的体裁与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林斯基是俄国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主张和批评实践不仅对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曾对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发生过深刻影响。他的具有多样化的批评形式和丰富批评内容的批评文章 ,对整个文学批评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注重直觉感悟,写得自然亲切,属于“自发的批评”之列。他结合中国传统感悟式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形成独具特色的印象一感悟批评观念;他的文学批评海阔天空,自由无羁,带有与人谈天说地闲话心情的特点,形成了“闲话风”般散漫的批评文体;他的文学批评语言灵动飘逸,常以多义性意象评论作品,达到曲尽其意的效果,形成“以诗解诗”的语体风格。  相似文献   

5.
“唱反调”的批评即西方文学批评中的“求疵的批评”,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批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流派、社团之间的相互批评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大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互之间存在着争论和批评,小的方面,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内部又有分歧和争论。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流派众多,社团林立,文学理念、风格各异,因而批评和论战比比皆是。这些批评和论战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则完全相反。文学批评对很多文学批评者来说,不是出于对文学的责任,不是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热爱,不是出于追求真理的信念,而是谋生的手段。既然文学批评是“谋生的手段”,那么,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学批评这种职业来谋取利益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从这种人际关系和物质利益出发,“作揖主义”、“好好主义”便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既害了文学创作,也害了文学批评本身。  相似文献   

6.
《大庆社会科学》2012,(1):160-160
李新亮撰文指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批评标准失范与批评团派林立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失效。当下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在此环境中也愈加凸显,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的批评怪状。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理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纵观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语言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人们关于语言的不同观点促成了很多文学批评流派的起点和终点.语言使用者、语言、语言意义和语境形成了一个互相作用的四维关系.语言又与叙事紧密相联,形成一个语言与叙事互动的文学批评大潮.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语言论转向",可分为形式主义语言观、语言的诗性与意识形态性、后结构主义语言观三大板块,它们从批评理论到批评实践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为我们认识文学语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即信息"的消费社会中,电子媒介带来的技术变革不仅影响到文学形态及其审美的变化,还带来相应的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文学批评的标准从艺术性、审美性向技术性、商业性转移。信息交互带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打破了传统学院派对文学话语权的掌控,使得文学批评的主体得到扩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文本也发生巨大变异,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话本小说、微文学等批评对象的审美特性及运作机制与传统文学相比差异较大。由于学院派、媒介、读者、作者等不同批评主体秉持的传统审美理念,不能有效地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文本进行有效阐释,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及物、空洞化、批评标准的模糊性、批评实践的以偏概全等问题。我们呼唤建构一种立足于文本自身的本文诗学,以应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  相似文献   

9.
李新亮 《天府新论》2011,(6):137-140,156
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互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日益凸显,具体来说,一是,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了"理论"批评;二是,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姿态彰显的病态转变,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并不是为了探究文学创作经验与理论方法而是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与立场;三是,当下文学批评少有真诚而深刻的求疵的批评,到处可见的则是寻美的批评,由此导致批评品格丧失、庸俗批评大行其道的批评病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在传统目录学中的分化演进,揭示了古典形态批评学术史的发展轨迹,进而对本世纪近七十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特别是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21世纪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缺失与重建——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存有四大误区 ,它们是 :偏狭拘谨的批评视野、理念在先的批评向度、二极对立的批评方式和机械呆板的批评文体 ,从而导致了批评的无力与苍白。作者认为 ,要走出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误区 ,必须确立真正的批评精神 ,将文学批评当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12,(4):159-159
蔚蓝撰文指出,虽然当下从事文学批评者众,形成了由几代批评家共构的批评阵型,但阵型的壮大,并没有形成强大的批评冲击力去激浊扬清,相反,批评的软化现象却日益凸显出来。文学批评失去了上世纪80年代所曾有过的锐气和锋芒,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那种积极参与社会历史变革、关注现实生存的批评精神逐渐地在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3.
圆形批评是贯穿王先霈新时期以来学术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批评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酝酿到成熟,圆形批评为我国文学批评学建设确立了科学的学科观念,为西方普遍主义影响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当前多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学发展提出了一套整合性方案.  相似文献   

14.
王青 《云南社会科学》2006,2(4):129-132
中国现代诗学的建构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伴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与文学思潮的译介,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产生了持久的热情。由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社会语境的制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作为异质理论的西方文学批评,在引进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恰恰说明了接受者的主体精神。以印象批评作为研究个案,探索西方文学批评中国化的过程,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显示出会通、变形、创造的品格,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生态空间的建构,希望能对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批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鲁涛 《云梦学刊》2010,31(5):16-16
《中国文学批判的解码方式——王先霈自选集》(王先霈著)于2010年1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尝试从各不相同的切入角度开展研究,有在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上直接讨论文学批评理论的,有从语言学、符号学出发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的,也有从文学思潮或地域文化方面侧重批评实践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女性文学理论旅行到中国,掀起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也引起中国学者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在自己的文化政治背景中接受西方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并展开具体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出现,但只有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诸多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之后,知识精英的文化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故,宏大叙事归于了沉寂,故有的激情和理想逐渐降落在了学术场域之中,此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切实发生才有了可能。就此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甫一发生,就推动了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语言学转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表征了文学理论与批评已然不是文学的理论与批评,而毋宁说是一种与文学性有关的文化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8.
设若从批评家的认知结构和职业取向来考察,历来的文学批评和批评家主要有以下三类:学者型批评、作家型批评、专门家或职业批评家的批评。三类批评之中,显然不应低估后者在批评史上的中坚作用。著名批评史家郭绍虞说过,文学批评发展到“为批评的批评”的产生,“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2页)例如我国以笺疏派、诗话派、评点派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源远流长.先秦、建安时期文学批评纷纷问世,在文学批评史上颇具影响.建安时期,刘勰的文学批评方法则脱俗于前人的批评方法,既有思想内容的批评,又有道德价值的衡鉴,既有文体语言的估析,又有审美样式的比较,既有直觉式阐释,又有理智型判断,集开拓性、创造性、系统性于一体,客观系统地建构了古典文学批评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