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突厥主义是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产生之根,"东突"恐怖势力是三股邪恶势力结合的典型,谋取新疆,占据西北制约中国的制高点,历来是国际反华霸权势力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东突"问题、非法宗教活动、跨国毒品犯罪、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是近年来新疆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非传统威胁("东突"分裂势力同时也是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这些威胁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呈现出民族性、宗教性、跨国性、交织性和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虽然有过伊斯兰化和突厥语化的文化积淀,但东突不是中国新疆本土的原发物,而是从境外输入、植入的。在它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国际因素:从当年双泛的传入,英国和苏联的怂恿、策动,到近二十年来境外三股势力的崛起、泛滥,东突一直与境外的敌对势力狼狈为奸,并愈来愈得到来自欧美的人权声援。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主义是恐怖主义最持久的动因。20世纪,伴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和发展,恐怖主义成为某些民族主义团体的武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型恐怖主义因其崇高的政治目标而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发生在某些国家内的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因其反独裁、反对民族歧视的性质也得到世界舆论的同情。恐怖主义在迫使有关国家改变政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冷战后,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具有分离性、宗教性和危害性极大等特点。目前恐怖主义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下降,恐怖主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民族主义型恐怖主义今后将呈现两种发展趋势其一是通过和谈,摈弃恐怖主义,实现民族和解;其二是此类型恐怖主义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犹太恐怖主义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其与犹太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密切关联,并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近代以来,犹太恐怖主义经历了不断强化的三个阶段:以色列建国前"以暴制暴"的"抵抗型恐怖主义";建国后,犹太恐怖主义开始步入"国家化"轨道;2000年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恐反恐"的"定点清除"不断强化。"定点清除"作为以色列安全政策正式出台表明,以色列业已实现将"以恐反恐"的措施与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机结合。尽管犹太人恐怖活动的不断升级与巴勒斯坦局势的变化和以色列所处的安全困境有关,但以色列"以恐反恐"的"定点清除"对中东和平进程所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  相似文献   

6.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灾难,长期对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防控东南亚恐怖主义的蔓延并进行根治,是东南亚各国政府、域外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s)、国际组织共同关心的议题。身份-利益这一特质为区分东南亚恐怖主义类型提供了研究方法,也为探寻其不同的根源提供了研究途径。东南亚恐怖主义滋生于身份认同的异质化及自身对特殊政治利益的追求,以身份认同为标准和边界,东南亚恐怖主义可以分为左右翼革命型、民族主义-分裂主义型和宗教-政治型三种类型。东南亚恐怖主义身份认同需要靠利益支持,利益是东南亚恐怖主义身份认同的基础,没有利益支持的身份认同是不稳固的,当身份无法继续提供凝聚力时,东南亚恐怖组织将会走向解体或分裂,其中分裂出的恐怖组织分支会为寻求支持而建构新的身份认同。虽然东南亚恐怖组织存在多元身份认同,但只有其中一种身份在构建恐怖主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治理恐怖主义上各国需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同时需要预防其他身份构建恐怖主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环境变迁使车臣民族成为俄罗斯一个桀骜不驯的成员 ;民族分离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是车臣动乱的根源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及“9·1 1”事件之后 ,俄联邦政府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加强国家主权的解决车臣问题的条件 ,但彻底解决车臣问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彭慧 《世界民族》2007,(6):35-41
二战后兴起的菲律宾穆斯林分离运动与伊斯兰复兴运动下相关国家及组织的支持和干预密不可分。"9.11"事件后,随着恐怖主义在全世界的蔓延,菲律宾南部地区的穆斯林分离主义与恐怖主义合流,其已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恐怖组织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菲律宾穆斯林分离运动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冷战时期的相对明晰向后冷战时期的混沌状态之转化。菲律宾南部已成为世界上民族、宗教矛盾和恐怖主义汇聚的热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东突分裂势力之所以能够制造出一些群体性暴力恐怖事件,如2009年的"7·5事件",是与其长期的狭隘民族主义煽动分不开的。他们煽动狭隘民族主义的主要方法是对维吾尔族文化特质进行挑选和加工,使之成为族群身份的标志,从而凝聚情感、强化认同,为分裂运动提供群众基础。这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微妙的工作,只有对各种选择进行审慎的考虑和衡量之后,才能选出最明晰的族群标记和最有力的动员口号。本文将对东突分子在民族主义动员工作中的策略选择进行探讨,以解释在维吾尔族各项文化特质中,语言为何能独得他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曹兴 《世界民族》2002,(6):37-44
文章认为 ,僧泰冲突是斯里兰卡建国初大僧伽罗主义和从事民族分裂活动、恐怖活动的“猛虎”组织双方发挥消极作用的产物 ;僧泰双方签订永久和平协定和“猛虎”组织从公认的恐怖主义组织到斯政府承认其为合法性组织 ,既是僧泰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也是斯政府军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准备实施自治政策、国际反恐潮流和印度政府把“猛虎”组织视为恐怖主义组织而不再支持等因素合力的结果 ;采取某种特殊的联邦制是斯政府解决僧泰冲突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努力推动民族地区投身"一带一路"战略,既力争唱主角、打头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开放步伐,又服务中央统一部署,为国家战略实施作出应有贡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推向了最前沿、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这将深刻改变民族地区发展定位,极大促进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可以说,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有着很深的渊源,各族群众对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情感认同。要汲取和借鉴历史经验,调动和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服务当代实践。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中近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38个边境县(区、市)中109个在民族地区。已有或规划中的中国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蒙古国、塔吉克斯坦等邻国的铁路、公路互联互通项目,基本都从民族地区跨出国门。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之间的对话,防止极端思想和势力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共同打击消除走私贩毒、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2.
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认为 ,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性的产物 ,与暴力恐怖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当代民族分裂主义是对民族国家的误读和民族自决权滥用的结果。文章对当代世界奉行暴力恐怖活动的民族分裂主义进行了分类 ,揭示了产生民族分裂主义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作者指出恐怖组织利用某些民族、宗教矛盾和民众情绪进行暴力恐怖活动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其以极端性和残暴性建立的“权威地位”和左右民众的能力。所以 ,不能将具有种族、民族和宗教背景的恐怖主义组织视为相关群体的代表 ,否则 ,只能扩大恐怖主义势力的群众基础 ,助长恐怖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 ,从而掩盖恐怖主义势力反人类的极端性本质  相似文献   

13.
张家骝 《民族论坛》2012,(14):22-26
文章通过对国家恐怖主义策略于亚述、商王朝及阿兹特克三个奴隶制政权中的不同运用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三者建立初期的相关历史背景,力图对古代国家恐怖主义的缘起及嬗变规律进行探析。当原本处于劣势的弱小文明突然间拥有广阔疆域并控制众多民族时,国家恐怖主义策略是常被采用的统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与重大作用,进一步明确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凸显了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当今世界伊斯兰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特别对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及美国所谓的“反恐战争”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澄清了有关对伊斯兰教的曲解与偏见,有助于正确认识发生在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援助是中国开展国际外交、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国际经贸关系的特殊手段,具有独特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是21世纪中国主动提出的规划全球战略部署的重要战略,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内国际环境的关键举措。根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求,中国对外援助中要高度重视对中亚国家的援助,并调整和改革对外援助的策略和方式,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1年7月22日,在富有"最和平国家"之称的北欧国家挪威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恐怖枪击事件。人们多从恐怖主义、宗教冲突视角分析其原因,缺乏族群间"认同"层面的深层次解读。文章认为,造成"7·22"事件的关键原因在于挪威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互不认同";而欧美国家主流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穆斯林群体的长期负面宣传,则是挪威当地民众对外来移民"不认同"的主要根源;全球化的今天唯有提倡、做到"信仰自由、认同多元、包容他者、兼济天下",社会方能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欧亚腹地的政治文化现象是"双泛"(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兴起。泛突厥主义发源于俄国的鞑靼斯坦,其切入点是语言教育,即"新式"的教育——"扎吉德"运动。"扎吉德"运动,既是民族复兴运动,又是宗教改革运动。我们在研究"扎吉德"运动时,还很难将它完全归于"双泛"中的哪一个。民族(nation)是由民族主义者(nationalist)构建、想象的产物,但构建、想象的必要前提是教育的普及。事实上,在古代文盲社会,是没有民族主义的。清末,新疆维吾尔族社会悄然兴起了一场近代文化启蒙运动,其源头是俄国鞑靼斯坦的"扎吉德"教育。新疆近代文化启蒙运动开辟了新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教育,它的贡献应予充分肯定。但是,其负面作用是:"双泛"借"扎吉德"教育大举传入新疆,在造就维吾尔族第一代现代意义的民族知识精英的同时,也培植出麦斯武德等第一批"东突"骨干。这伙人在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而奔走呼号,形成了一个分裂主义的帮派,这就是新疆"东突厥斯坦"运动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种族主义与暴力恐怖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生物学有关人类种族的研究入手 ,对种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危害进行了分析 ,重点论列了以种族主义为背景的暴力恐怖活动。文章认为 ,西方列强在全球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对所谓“新大陆”进行残暴征服的实践 ,是当代恐怖主义的原型 ,甚至现代细菌战这样的恐怖主义武器也可以从殖民主义时期的生态扩张中找到其来源 ,而以希特勒掌控下的第三帝国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政权则是国家恐怖主义的典型。同时 ,文章认为 ,种族主义既是分裂人类统一性的罪恶之源 ,也是造成种族冲突及暴力恐怖活动的根源 ,而且种族主义的历史遗产在全球化时代仍旧污染着人类社会 ,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 ,人类社会消除种族主义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0.
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有其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但是,“9·11”事件以后,在国际政治走向新变化的影响下,世界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导致世界民族问题尖锐复杂、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的首要根源。认真观察当代世界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热点地区,从中亚到中东,再到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和非洲的大湖地区,之所以战火不断,其中固然有内部民族、宗教和政治派别矛盾与冲突的因素,但是国外强权政治势力的干预却是矛盾升级、局势恶化的主要原因。二、 在国际社会联合打击的高压态势下,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将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