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网络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使许多网络行为失范现象随之出现。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道德,网络伦理应运发展。而网络生活的特殊性使得外在规范的效用难以发挥,于是转而寻求个人内部的道德自律。传统的“慎独”思想开始在现代网绔环境下彰显其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及危害分析入手,研究与探讨由于网络成瘾而导致的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进而引出"慎独"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慎独"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如何起到抑制作用,并就解决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慎独”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春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6):137-139
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新内容.以自律精神为本质的儒家"慎独"思想与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结合能培养大学生形成"慎独"网络道德人格,它以"慎分辨、慎反思、慎言语、慎行为"为主要内涵,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网络行为主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慎独思想内涵丰富。儒家慎独思想强调内向性思维,从自身意志出发加强主体道德修养与自律性,积极进行省察、内省与反思。网络伦理建设中借鉴儒家慎独思想,可解决价值观念偏移、不良道德行为和网络失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6.
蔡鹏飞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89-90
近年来,文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严肃文学的逐渐萎缩与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学迅速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分析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变化,探讨了文学的泛化、文学创作方式的转变、文学本源意义的回归等问题,指明了网络文学所展现出来的广阔前景,并提出了网络语境下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口语化、幽默、讽刺搞怪等特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语境:国内思想界的论争及其引申的"媒体和民主"的关系的讨论、消费主义形态下话语权力的纠结、公共性的结构性转变、媒体商业化和民主的合力作用以及传播对象个体身份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传统"慎独"道德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慎独"是传统儒学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其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诠释传统"慎独"的道德精神,不仅能深入领悟"慎独"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而且更能发掘"慎独"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张加明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0-52
“慎独”是儒家传统思想中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一个重要过程,它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反求诸己,最后追求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的境界.“慎独”在当今社会,对于指导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各种利益诱惑,以及辨别各种信息行为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勇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2)
惧独是传统儒家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其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诠释传统惧独的道德精神,不仅能深入领悟惧独在古代道德实践中发挥过的重要作用,而且更能发掘惧独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网络作为新世纪小说的重要参构因素,体现出时代特色。本文从语境差视角切入,关注语境的不平衡,探讨网络参构下小说语境富具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审美现象。新世纪文学语言求新求异的"狂欢"趋势,使语境差成为小说语言富具审美价值的突出修辞现象。在对虚拟与现实空间语境、嬉戏与批判风格语境、荒谬与哲理逻辑语境不平衡现象的考察中,我们既寻求事物的对立,又寻求内蕴的统一,以期从深层挖掘网络参构下的小说语境差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同时拓展网络语言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罗刚淮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
教师在做好职业规范所规定的业务之外,需要追求慎独精神,形成教师的“为师之道”.这是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塑造学生高尚心灵的职责.具体来说,教师追求慎独精神是教师职业使命的需要,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需要,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陶鹏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87-92
新媒体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社会语境和媒介生态,媒介的融合诱发了社会变革,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因而呈现出多种异化与畸变现象,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范畴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通过议程设置重构、完善网络问政机制、加强网络社交管理、规制政府行为失范、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等途径,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从而促进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得以健康稳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陶鹏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1):76-80
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造句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采用复制拼贴、移植杂揉、反讽戏谑等手法,把“娱乐至死”精神发挥到极致,刻画出了一幅全民参与的狂欢图景。并非所有的网络造句现象都是无实质意义的娱乐化产物,有相当部分的网络造句现象来源于现实社会问题,只不过表达形式采取了娱乐式的戏谑手法。然而过度娱乐化,却会造成文化消费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伴随着网络造句现象不断蔓延。为此,需要对后现代语境下网络造句现象的消极影响进行理性反思,有针对性地加以消解,从而保障虚拟社会得以秩序化运行。 相似文献
19.
刘宗周提出"四书"、"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的思想,把"慎独"说与经学结合起来.认为"人心有独体",主张读经书以求吾心,强调"六经"之教皆以阐发人心之蕴.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当时不良的学风、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慎读修养,使人人从善去恶,以解救世道之弊.刘宗周批评了朱熹和王阳明不讲慎独的弊端,认为"四书"、"六经"之道即是慎独,把经学与慎独说结合起来,体现了其经学思想的特色.他融会经学、理学及心学,对宋明理学加以系统的总结和融会贯通,体现出其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证据法体系中,基本上都承认"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被法官进行司法认知.而如果以社会语义来确定司法场景中"周知事实"的内涵和外延,则很可能伤及个案公正和司法正义.为此,揭示"众所周知的事实"在社会、司法两种语境中的冲突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探讨"众所周知的事实"由社会语境向司法语境转化的程序机制,对于司法审判而言,不仅现实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