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陈鹤玲 《中州学刊》2002,(6):147-150
孔、孟、荀三者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义利观总的倾向大体相同 ,但在承接发展中也有变化 ,特别是对“义”的阐发上 ,三者间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强调的是“仁礼而义” ,孟子提倡发挥“善端之义” ,荀子则要求人们“隆礼贵义”。本文即从“义”入手 ,剖析孔、孟、荀三者义利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义利”观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 《兰州学刊》2005,(3):65-66,53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我们将面临多种诱惑和挑战,为了使自己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树立完善的人格,必须要有正确的义利观.孔子的义利观思想可以说是连绵两千余年的智慧,它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对现代的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义利之辩"的传统主流话语,对于国人有关道义和利益等观念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其存在着对义与利的错误定位、定义和定性等理论缺陷,在其承担了一定的正面社会教化功能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思想上的混乱,产生了不良的文化效应,不利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亟待走出传统误区,让义与利回归各自准确的定位、定义和定性,为有效进行利益整合并形成健康的利益格局,为有力推动社会发展、和谐与进步,开辟正确的理论通道。  相似文献   

4.
苏轼义利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义利思想一方面受到苏洵义利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北宋儒者的影响。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苏轼义利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义正身”“利以安身”“义利相和”。苏轼将“义”视为自我修养的道德标准,坚持以仁义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以义正身”;苏轼认为,“利”是个人生存的重要条件,是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础,故而主张“利以安身”;苏轼坚持“义”与“利”是互为支撑的,要做到“义利相和”。尽管在苏轼看来,利是无善恶的,是不应该反对的,但是苏轼并不提倡缺乏“义”作为支撑的“利”,强调“义利相和”。  相似文献   

5.
如何将对利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是当代人迫切需要探讨的生命攸关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孔子“义利”观中得到重要的启示:首先,孔子关于要“以义取利”而不要“违义争利”的教诲,有助于现代人确立合理的取利意识;其次,孔子所提出的“见利思义”这一控制强烈求利欲望的原则,有助于现代人克服唯利是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自孔子始,义利之辩便是儒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从总体上看,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大体上持重义轻利论。王夫之吸收继承了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重义贵利、义利统一的理性义利观,是传统义利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从理论上将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更从实践上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指南。虽然王夫之的义利思想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仍有启迪的意义;不仅要搞好经济建设,更要将公民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贺汉魂 《船山学刊》2001,(2):22-24,120
幸福是绝大多数人们的人生追求,然而不同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及其看法并不相同,伦理史上关于幸福的争辩更是错综复杂。在我国伦理史人们关于幸福的聚讼纷纭主要是围绕其构成要素,即“义”与“利”的关系展开的。其中王船山的义利均衡的幸福观可谓是独具特色,揭示其内涵对我们评析传统幸福观以及为现实中人们的幸福之求树立理性的价值导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义、利作为既定社会秩序中不同社会主体的价值追求与选择,是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整合的价值取向.当义、利分别作为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发挥作用时,可以得到义利互动的各种可能模式.一般地说,其中义利互动的整合模式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而冲突模式则可能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转型期多种义利互动模式并存的现状,是符合社会运行规律的,宏观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同时需要确立主导义利模式,使多元义利取向服从主导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2001年7月12日,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郑州召开了省会社科界关于《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一书的专题理论研讨会。该书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黄亮宜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的最新力作。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防空兵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人民出版社、《学习论坛》编辑部、《河南社会科学》编辑部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就该书的观点、内容、体系、理论的创新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高度评价了该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理论创新价值和重大的实践价值。一致认为,《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构建了一个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严整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的崭新论断,是目前国内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的重大理论成果。该书在国内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得到了许多知名学者的高度赞赏,也为河南社科界赢得了荣誉。本文是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1.
徐健 《社会科学家》2007,(5):170-172
本文从现实出发,分析现阶段我国义利矛盾的实质及其原因,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原因,国际环境特别是西方不良道德因素的影响,阐述了重构义利平衡关系的思路和方向。义利平衡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义利之辨是贯穿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论题,历代思想家都曾对这一范畴进行过研究和探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诸家围绕义利关系就展开相互辩难,大体形成了重义轻利论(儒家),重利轻义论(法家),义利并重论(墨家),义利俱轻论(道家)。迨至宋明,义利之辨更是成为社会价值导向和价值取  相似文献   

13.
义和利作为价值取向的两极,是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的概括.“义”指的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公利,即一种大义; “利”指的是一种微观的、属于个人的私利.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义利关系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对义利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去利存义”和“义利统一”的演变,对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中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商这一特殊商人群体是在贯彻儒家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兼顾义利,把“儒”与“商”很好地结合的实践典范.儒商这一经济文化现象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和伦理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对于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一般表示为利益和财富;“义”一般表示正义和公平。国企改革中存在着义与利的失衡,讨论国企改革中的义利平衡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应当当好维护职工权益的“第一责任人”。围绕当好第一责任人来开展工会工作,需要转换工会职能,把维权、伸张正义作为第一位的任务;需要工会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并通过维护具体利益达到维护根本利益的目标。要从真正实现源头维护、协商、谈判、调处突发事件、关爱困难职工和借助舆论阵地来维护职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儒法两家的义利观在形态上存在着较大的分岐,但在理论深层次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弘扬社会之公利.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社会中,颂扬个人利益为主的公私利益关系理论如昙花一现,很快便被淹没在更为强大的公利至上的理论批判之中。作为伊壁鸠鲁快乐论的批判者,西塞罗坚持认为享乐的观念是卑微的,而追求享乐就是将道德生活建立在一个非常有限的、与感官连在一起的原则之上,这样的话,伦理学的终极意义就将消解。所以,作为斯多葛学派思想的传播者,西塞罗在个体德性论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他的义利和谐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8.
义利关系就是理想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的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义利关系问题的理论探讨 ,大体有八种学说 ,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是重义轻利型 ,二是重利轻义型 ,三是义利协调型。儒道两家大都认同内圣外王的操作模式 ,运用这种模式处理动机与效果或道义与事功之间的关系。尽管传统的义利观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但经过现代转换后 ,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师范体育专业学生因思想上的矛盾,出现的心理倾斜、失衡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这种现象如处理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体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体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义利观,可把企业的义利行为分为重义轻利、义利并重、重利轻义和义利皆轻四种类型,并将企业行为视为一个义和利的动态选择过程,再构建描述这个过程的一维模型、二维模型、过程模型以及义利均衡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