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古代阶级斗争的问题,作为资产阶级史学特点的有两个流派。其中的一派断定阶级斗争是原始公社制时期所固有的永恒的范畴,另一学派则反对,根本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这两种见解的代表者在保护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的经济制度的目的下曲解了人类的真正历史。抹煞剥削社会中阶级矛盾的企图,特别显明地表现在天主教派代表者的著作中。他们在一切历史部门中,其中包括古代世界史,贯澈了他们镇压劳动者在其为社会进步发展斗争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校举行了第五届科学讨论会,中文系师生就我国古代文学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进行了多次热烈的论讨。在讨论中,大家一致批判了周谷城的“汇合”论,指出他所谓时代精神“自始就包括对立两方面的思想”的说法,是宣扬阶级调和、抹煞阶级斗争的论调。这实质是反对当前兴无灭资的斗争,为资产阶级思想的长期存在寻找理论根据。同时,也歪曲了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3.
壹曹操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物曹操是当时地主阶级武装首领之一。他的镇压黄巾运动是一个罪行。这些都是不容否认的。但是,要历史地具体地评价曹操,就必须全面地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给他以一个科学地位。决不能只抓着镇压黄巾起义这一点而一切抹煞他。黄巾起义以后,东汉王朝曾大批地遣兵调将来镇压农兵军,最出名的“将军”们就有朱隽、皇甫嵩、董卓、刘备等,不能把打黄巾的全部责任放到曹操身上。黄巾运动是阶级斗争,是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东汉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4.
孔孟之道大杂烩、臭名昭著的《三字经》的炮制者胡说什么“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这纯粹是在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这纯粹是要掩盖阶级、阶级矛盾,抹煞阶级斗争,愚弄劳动人民,禁锢劳动人民的头脑;这纯粹是为了维护日趋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5.
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长期斗争的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与此相反,一切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都是从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否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宣扬英雄史观,歪曲和抹煞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  相似文献   

6.
在“四人邦”,利用史学篡党夺权的丑恶表演中,秦始皇被吹捧到“耸入云霄”的高度。“四人邦”的御用写作班子罗思鼎之流,在他们炮制的《论秦汉之际的阶级斗争》、《论“黔首”》等黑文中,不顾历史事实地胡说秦始皇对农民“缓刑罚薄赋敛”,肆意篡改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抹煞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美化秦始皇的统  相似文献   

7.
(一) 祸国殃民“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阶级斗争”、“全面专政”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但是,剥开画皮来看,他们完全是一伙“用市侩的观点歪曲马克思主义,口头上假意承认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卑鄙地背弃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列宁:《国家与革命》)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宣传工具,大造反革命舆论,竭力抹煞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肆意歪曲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混淆两种社会制度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修正主义分子卢卡契在这本著作中,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假装“批判”唯心主义美学,实际上却竭力歪曲马克思主义,大肆宣扬他的修正主义美学观点。他在这本书中,自始至终避而不谈艺术的阶级性,完全抹煞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阶级分析的观点,否认重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而公然宣称“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最重要的”。这就非常明显地暴露出他要以资产阶级的艺术观来冒充马克思主义美学。同时,他借口维护“人类思想的伟大传统”,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并对斯大林和斯大林时代进行了恶毒的攻击,企图强调无批判地继承过去,以此来抹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第一个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性的革命先驱者,他比较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并以讲学和著述的方式加以传播,阶级斗争学说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叙述他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阐释,并对其相关阐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内外环境,决定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时注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并将其与中国现实共产主义运动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毫无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并将其同时作为哲学方法,他把这一学说成功地运用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领导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块基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但他们在号召推翻维护旧制度的旧政治时认为并不是到处都应该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将来国家也要消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阶级斗争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过将阶级斗争绝对化的错误,但不能因此否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六○年以来,正当国内外阶级斗争严重化、尖锐化,我们国家在经济上遇到了暂时困难的时候,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资产阶级思想便向无产阶级思想展开了进攻。邵荃麟同志等适应着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在文艺战线上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资产阶级反动主张,向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和毛泽东文艺思想挑战。这一主张在政治上是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它为资本主义复辟提供了理论根据。这种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主要表现在邵荃麟同志等对待人民群众的看法和态度上。我们知道,蔑视人民群众,抹煞人民群  相似文献   

12.
影片《不夜城》的全部结构都建立在“人性论”这块早已烂朽的基石上面。它以抽象的人代替社会的人,完全抹煞了阶级矛盾;它以“人性论”代替阶级论,根本否定了阶级斗争;并在这“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幻化出它的所谓“社会主义”的海市蜃楼。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拆除了”人性论“这块基石,那末,建立在它上面的、五光十色的《不夜城》便会整个地崩坍了。现在,让我们步入《不夜城》中,看一看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3.
论僧格林沁     
本文论述了僧格林沁反帝反侵略的主要表现与功绩。说明僧格林沁反帝爱国主义是其主要方面,而僧格林沁镇压太捻起义军是他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功绩与局限性两者相较,后者是他的瑕疵,而瑕不掩瑜,不应当以后者反对或抹煞前者,因此应当给僧格林沁以历史的、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说:“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我们开展对《水浒》的评论,也要用唯物辩证法批判这部反面教材的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核心的简明而生动的科学概括,它指出了对立面的斗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实在内容。“合二而一”则是与“一分为二”根本对立的反动论点,其要害在于调和矛盾、取消斗争、否认转化。它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宣扬阶级调和,抹煞阶级斗争,反对前进,反对革命,为复古倒退的反动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15.
何国瑞先生的文学批评 ,要求文学作品符合他固定的观念 ,表现出教条化的特点 ;他的批评实践表明他更看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抽象本质 ,是一种“近乎”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文学观 ,难免落入“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老套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史。在这部史诗式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贵族叛逆者贾宝玉的形象。这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是同作品波澜起伏的阶级斗争和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息息相关的中心人物。他是曹雪芹理想的寄托,也是全书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者。这个贵族出身的叛逆者对封建制度作了多方面的冲击,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他对封建制度批判到什么程度?他的叛逆思想有什么新特点?却是争论较大,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而贾宝玉反封建达到何等高度,直接关系到《红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当前人民内部是否还存在阶级斗争问题的讨论中,不少同志仍坚持认为人民内部还存在阶级斗争。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在剥削阶级消灭后再提人民内部存在阶级斗争,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一、首先弄清当前阶级斗争的概念要弄清当前人民内部是否还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先弄清当前阶级斗争的概念,这是问题讨论的第一步。如果不弄清概念,搞不清楚那些矛盾属于阶级斗争的范  相似文献   

18.
一口气读完了龙生兄的《诗路之思》(已由三峡出版社推出),我感到很充实。在今天,在华夏大地,当一些朋友纷纷以拒绝深度,放逐诗歌相标榜的时候,万龙生却独标风骨,把他的诗论集《诗路之思》投放到读者面前。人们翻读这部诗论集,也许并不赞同他,也许并不欣赏他,但是,却不可能抹煞他。他始终是那样忠于诗,痴情于诗,始终是那样执著于诗文化的现代整合,老实说,我是被他感动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朱执信早期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认为他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对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这是他不断前进的思想基础。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朱执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作者根据这些材料,从朱执信赞成公有制、主张废除私有制的思想;主张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手段消灭阶级的思想;承认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论证了朱执信的政治思想在后期超出了资产阶级的樊篱。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哲学认识论作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但对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众路线等唯物史观问题的本体论研究则未深入涉及。他晚年的政治行为显然与他的唯物史观的这些偏颇之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