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麻雯  飘飘 《北京纪事》2013,(6):47-52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推出的京剧《少年马连良》。历经大大小小十多次改动.于2013年6月1日公演。这部戏充分体现了戏曲创作的艰辛和严谨,更是群策群力的典范之作。 在这一年来的创作、筹备、编排、演出的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中,学院的领导、老师、导演、编曲、舞台、配乐、专家顾问等,  相似文献   

2.
麻雯 《北京纪事》2015,(8):74-79
5月23日早晨7点25分,由北京南站开往上虞北站的G57次列车缓缓启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剧组一行100余人踏上了旅程。此行的第一站是越剧故乡浙江嵊州,北戏师生将与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第二站则是参加在杭州举办的第8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  相似文献   

3.
《北京纪事》2015,(5):55-57
15岁的许周熠像拔节的竹子一样,长得又瘦又高,嗓音也褪去了童年的稚声稚气.笔者第一次见他还是在两年前《少年马连良》的舞台上,由他扮演的小马连良令人印象深刻.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许周熠的武艺愈发精进,连获三项重量级奖项——第1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C C T V第二届"学京赛"金奖和第二届全国院校"文华奖"铜奖.  相似文献   

4.
记者: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选京剧这个专业呢?学戏是很累人的,能顶得住吗? 杨腾:我从很小就开始学戏了.8岁那年我正式拜战友京剧团的朱宝光老师为师.朱老师戏教得好,饭也做得好.他是个天津人,会做饭,每次学戏后我就留在他家吃饭.后来我参加CCTV首届少儿戏曲电视大赛,获得了业余组金奖.学院复排《少年马连良》挑选演员,老师看我的京剧底子不错,就把我特招进来了.  相似文献   

5.
说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该校在传统戏曲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创排的《少年马连良》《南海子》《夕照》等经典剧目,还有北戏开办的 "少儿戏剧场".其实,作为"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北戏,不仅设有京剧、地方戏等专业,还开设了音乐、舞蹈、曲艺、艺术设计和影视表演等多个专业方向,已从单一的戏曲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艺术院校.今年,北戏音乐系更是在多项大赛上斩获大奖,成绩斐然,在艺术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记者走访了该校音乐系主任以及几位优秀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身边,了解北戏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黄进琪 《老友》2011,(4):6-8
新四军老战士、新华社国内部原副主任庄重,至今仍精心保存着60多年前的3件珍贵"文物":淮海战役日记本、1949年1月5日创刊的3期《人民前线画刊》和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中创作的《鲁中吟》4首(《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莱芜大捷》《攻克泰安》《盂良崮战斗》)手迹原件。去年,笔者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院墙外阜城路南小区庄重老人的寓所采访了庄老。  相似文献   

7.
钱国宏 《中华魂》2013,(16):56-56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素有"史笔"之称,基因遗传源远流长。这一特殊的叙事模式,艺术创新在于:叙事艺术日臻成熟,提升了文言小说的传统地位;叙事结构统驭连株体故事,拓展了小说的结构章法;记言模式上师承史传,开创了文言小说的新体例。缺陷与不足是:议论过半,喧宾夺主;封建说教,苍白平庸;偏离正文,松散结构。  相似文献   

9.
从文献学、语言学、文艺学等方面对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异文的优劣、真伪以及产生此种异文的原因作了综合性的论述和推论,认为宋蜀刻本所录《望庐山瀑布》(其二)正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长川"当源自《草堂集》,可能系李白改笔;异文"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可能源自范传正所编《李太白文集》,存李诗初貌;通行本所录《望庐山瀑布》(其二)之"前"字和"九"字应系后人篡改,试图为解决诗作文本问题提供一种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经籍志》载记失误颇多,后世已多有校补,本文就其史部再考四则。《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仪注类"著录有"《皇典》五卷,丘孝仲撰。""丘孝仲"应作"丘仲孚"。《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仪注类"著录有:"《书笔仪》二十一卷,谢朓撰。""谢朓"应作"谢朏"。《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有:"《海岱志》十卷,崔蔚祖撰。""崔蔚祖"应作"崔慰祖"。《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谱牒类"著录有:"《裴氏家记》四卷,裴松之撰。""裴氏家记"应作"裴氏家传"。  相似文献   

11.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汉语学者对"连"字句的描述是:对"连"和"也/都"中间的成分进行强调,[1]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连"字句还应该对所强调部分--"极端项"关涉的序列进行关照,这是由"连"字句周遍性语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一,《到巴黎去》的发现 王子云在其晚年整理之《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1"欧洲编"第一章《留学法国》第三节《赴法途中》提及了自己"从1930年12月2日在上海出发,到1931年1月14日到达马赛,共历时四十二天,约计行程一万六千八百公里"的"壮游"经历,但较之第五章《欧洲美术摇篮:希腊访古记》以逐日记录方式略显简略,不无遗憾。  相似文献   

14.
张友林 《老友》2014,(7):16-16
在我的家庭档案中,珍藏着一张叶剑英元帅最喜爱的照片《远望》,上面有他的题签:"张友林同志存念——叶剑英,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七日"。这张《远望》照片是我1965年4月末拍摄的。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来到外长山列岛,飞舟跨海,深入哨所、雷达站、海岸炮连、三八女炮班,指导守岛部队和民兵搞好战备训练.并亲自持枪给战士做示范。  相似文献   

15.
李锐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3):31-35,79
人们对《共产党宣言》的"真正创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是"马恩合作"说;二是"马克思独创"论;三是"恩格斯主导"说。其实《共产党宣言》同其"前身"《共产主义原理》最根本的差别是前者娴熟应用和阐述了唯物史观,据此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便是《共产党宣言》的真正作者,即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可以通过解析首次公开论述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来回答《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的"创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报》有篇报道叫《挪威中学生:不忙考试整天思考人类问题》,挪威中学竟然开展了如此深刻的"人类学教育"课程,让人叹为观止。挪威的课本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人类"。例如,有连续7篇课文的标题是这样的:《探求生活意义的人类》、《有创造性的人类》、《从事劳动的人类》、《全面发展的人类》、《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类》、《有合作意识的人类》、《受全面教育的人类》,于是,我把这门课程概括为"人类教育"。  相似文献   

17.
马为十二生肖之一,又为"六畜"之一,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少都与"马"有关。 八卦起源与"龙马" 解读《周易》生成的版本之一是"龙马负图"。《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龙马负图,洛水神龟负书,伏羲看到后萌生灵感,效法创造,于是闪射出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八卦",龙马与八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龙马即地马;故《周易》乾卦以"龙"为喻象,坤卦以"马"为喻象。干宝释曰:"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爻,坤以马象";《春秋说题辞》曰:"地精为马"。《周礼·夏官·廋人》曰:"马八尺以上为龙",总之,天上的龙对应着地下的马。随之,由龙马负图,又演绎出了"龙马精神"——一种奋发向上、奔腾不息、一日千里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18.
阎连科 《可乐》2011,(6):31-31
不管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场合,每当有人问我:"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我都会回答:"张抗抗。"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什么?"答:"《分界线》。"我的回答从不迟疑,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干脆利落。《分界线》是张抗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我来说,它却是一部异常伟大和不朽的著作。它对我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那样的世界名著。三十多年前,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超越"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赫"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謼'皆字异义同。'诳■'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赫"、"■"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赫"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檐檐。"李善注曰:"《楚辞》曰'裳檐檐以含风。'王逸曰:'檐檐,摇貌。""襜檐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超越"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超越"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超越"、"超越"、"曆刺"、"歷刘"。《广韵·锡韵》:"超,超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越,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超越"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越,侧行也。或作趞。"又"超,超越,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春秋》文、指之论发微李贤臣《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一句深中《春秋》书法原则和特征的论断,而历代注释家均谬解其意,这就是:《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刘宋裴《集解》云:"张晏曰:'《春秋》万八千字,当言"减",而云"成数",字误也。'谓:太史公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