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鲁迅和屈原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如汪洋大海,包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百川千流,其渊源师承是多方面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他和另一位文化巨人屈原在思想、艺术方面一脉相承,在成就和地位方面交相辉映。他们两人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两颗灿烂巨星。对照分析这两个伟人,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正> 前些时候,社会上曾经刮起一阵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歪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一概加以否定,以至于对现代文化史上的卓越人物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贬低或攻击,甚至提出要资本主义国家首领来管理中国,要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于是,刘晓波曾经显赫一时。大肆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河殇》也居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一时间好象变得一无是处,中华儿女中的一代代脊梁式的人物一时间好象失去了光彩。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重新认识鲁迅、郭沫若及其所走过的道路,不仅关系到对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巨人的研究能否深入发展、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究竟该如何去写,而且关系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该不该弘扬的问题,关系到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鲁迅的一生,是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革命主将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 对鲁迅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光辉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给予崇高的科学评价,他指出: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体现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代的文化诉求和创新,其意义和地位的形成不仅与某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期的特殊语境相关,而且经历了一种长期反复的符号化过程,是一种被建构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一直处在冲突中。就文化本体来说,由于时差,一者表现为农业文明,一者表现为工业文明,或者用当时习见的说法,一者表现为静的文明,一者表现为动的文明,成为本源性的冲突。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曾以枪炮为前导,挟侵略而俱来,使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于是在一种普遍的受挫意识下接受西方文化,造成了心理冲突:一方面曾经有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与西方文化发生了时差;一方面是受挫意识,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向对手学习。在面临西方文化选择时,排外与全盘西化是丧失主体意识的两极,这也是受挫心理最容易导向的形态;而“中体西用”的折中主义,则是阻拒心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正是在以上三种错误选择的历史背景前达到了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研究和传播者;鲁迅则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五四”以来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为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铸造中华民族之魂,唤起广大民众的觉醒,作出了卓越贡献。研究李大钊与鲁迅在革命实践或文化活动中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不同特点,是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7.
鲁迅处于整个中国从古代趋向现代这种转型期的客观环境中 ,主观上极端敏锐深邃的思维能力使得他比常人更为敏感地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沉重压抑的负荷 ,更为深沉地理解全部中国文化史的过去和现状。鲁迅将自己的空间视野投向了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轨迹 ,从启蒙主义的起点出发 ,最后归结于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构。他的“立人思想主张 ,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入思考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剖和激烈批判以及对改革国民性的悲观却又决不妥协的实践” ,都显示出其异常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并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鲁迅杂文是时代的产儿。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斗口号是“打倒孔家店”;鲁迅杂文的总主题是批判以孔学为主体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鲁迅杂文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对于鲁迅杂文,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都有不同的评价,两者是相联系的。为了准确地衡量前者,必须首先评说后者。 五四时期反对以儒学为中心的旧文化,并不是哪一位领袖人物灵机一动凭空想象出来的花样,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儒学的怀疑、动摇、以至反叛,不自五四运动开始。早在晚清时期,就出现了儒教叛徒李卓吾,他的思想影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史上的伟人。他的创作深刻体现着中西文化交互影响的鲜明特色,他的理论主张、批评实践也都为中外文化的设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树立了光辉的楷模。我们必须把鲁迅对中外文化的贡献放置在当时中国的政治、时代、社会和文化思潮的背景下来研究,才能理解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0.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分为四个时期。一九三二年,属于第三个时期。关于这个时期形势的主要特点,毛主席说: “这一个时期,是一方面反革命的‘围剿’,又一方面革命深入的时期。这 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 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这两种‘围剿’,在帝国主义策动之下,曾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思想巨人。我们所说的鲁迅早期思想,一般是指鲁迅青年时期,特别是东渡日本留学期间的思想。此时,他的总体思想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当时思想界的先进水平,起点甚高。正如冯雪峰所指出的:“他已经抱有别人在‘五四’时期才能抱有的那种思想和见解,……这是常常使我们惊奇的。”(《鲁迅和俄罗斯文化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特色》)考察一下鲁迅在其早期是怎样紧跟历史时代的步伐,积极开放地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先进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当今采取“拿来主义”以借鉴外国文化思潮,从而重新调整我  相似文献   

12.
二、研究鲁迅对我国革命文化的贡献在中国现代史上,1927年开始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是我国“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的时期,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独立地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期。以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开端的农村武装斗争,是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重心。以上海为主要据点的革命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整个白区的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见了,才关上门回屋。未名社成员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能看到地上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得很,像是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犟地耸立在这漆黑的天宇。”尊重,有时是说出来的,有时是做出来的。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让人感动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思想史上,鲁迅与梁启超都曾是叱咤风云的一代巨人.虽然他们一个是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另一个是资产阶级的启蒙宣传家,但他们生活于共同的时代,同为民主革命史上人.所以,把他们共同置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背景来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我们不仅会更加全面理解鲁迅的伟大,同时会更为科学地认识梁启超的历史地位.我们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鲁迅与梁启超,将会发现尽管梁仅长鲁迅八岁而早其逝世又不过七一 年,尽管他们享年都只五十多岁而并世却达四十八年,但作为历史人物,他们之间却恍如隔世.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及其后,曾以相当大的精力对国粹主义进行斗争。这一斗争是他对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文化所作的带根本性的批判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他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精神。所谓国粹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问题,“国粹”的概念,是在新旧文化激烈交战中提出的一个被赋予了特殊色彩的概念。中国由于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很突出,抬出所谓“国粹”,从根本上说,就是抵挡新潮,反对变革,因循守旧的思想的一种反映。诚然,在上一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革命派阵营中也兴起过一阵国粹主义浪潮。当时,以章太炎为首  相似文献   

16.
傅国涌 《社会科学论坛》2006,11(23):120-134
一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之后,"新月派"出色的文学评论家叶公超如此评价:"他的文字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刚性是属于他自己的,华丽、柔媚是他没有的东西.""在杂感文里,他的讽刺可以不受形式的拘束,所以尽可以自由地变化,夹杂着别的成分,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利用他那锋锐的文字.他的情感的真挚,性情的倔强,智识的广博都在他的杂感中表现的最明显."①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文学史上,鲁迅是引进外国文化、文艺,交流中外文化的杰出人物.他所从事的翻译、介绍、评论、研究外国文化思想和文学作品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一、从文艺为"立人"、"治人"到"新人"鲁迅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直接受到外国文化思想熏陶.在南京求学时期,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便象一阵清新的空气,扑进鲁迅的心胸,一新鲁迅的耳目.它成为鲁迅最早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以他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冲锋陷阵,呕心沥血,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著作。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的著作是我们文坛的瑰宝,我国人民为有鲁迅和他的著作而感到无比骄傲。正如韩愈所吟咏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的著作将永远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鲁迅先生杂感的脍炙人口,是早有定评的。今天,在纪念鲁迅先生的同时,仅就鲁迅先生和小学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读陈寅恪先生论韩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有不少新义创见,引起了读者一般的重视。但仔细寻?,这些新义创见,似乎大部分还没有足够的坚实的论据;也没有很好地结合着韩愈的历史的客观条件,及其阶级的局限性;因而过高估计了韩愈个人的作用,过高估计了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贡献。不揣谫陋,谨在  相似文献   

20.
一在研究魯迅先生生平和作品的文章里,專門談魯迅先生和外國文学关系的还比較少。据我所見到的,除了雪峰同志在1949年4月所寫的一篇很精彩的“魯迅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以外,別的好像就不多了。这种情况是不很好的。因为在魯迅先生的一生革命文学活动中,他曾不断地接触过許多國家的作家和作品。我們甚至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学活动是从翻譯外國文学作品的“域外小說集”开始的。其后,在他不断地創作与战斗的年头里,他始終不忘記把有益的外國文学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只要有机会,他总是不忘記叫人注意翻譯工作。19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