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苻坚“崇尚文教”与前秦败亡之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秦政权在苻坚统治时期,兴办学校、弘扬儒教、施行“仁义德治”。此举促成前秦政权的兴盛,统一了北方,而又为其后的败亡埋下了祸因。史书记载,苻坚自小对汉文化颇感兴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位后,在王猛等汉族士人的辅助之下,更是将“仁义德治”推向了一个极致。《晋书》史臣曰:苻坚“遵明王之德教,阐先圣之儒风”,“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卷114)能得到怀有民族偏见的正统史家的如此赞许,苻坚所施行的“崇尚文教”与“仁义德治”的措施必有其独到之处。兹述略如下:1.广开庠序之美,弘扬儒教之风从即位初始,苻坚便对振兴儒学,兴办学校倾…  相似文献   

2.
徐红 《船山学刊》2005,(3):59-62
君权神授观念的动摇使人们开始怀疑赵宋统治的合理性;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打击了华夏政权的大国气势,而宋王朝的妥协退让则使其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社会各阶层地位的变化和道德的沦丧,更加冲击了尚未安宁的社会秩序。于是,赵宋统治者从宋初开始,就着手进行价值观的重建,希望以此稳定其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3.
论宋太宗     
赵匡胤夺取了后周政权以后,就着手重建封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具体工作主要是:一,消灭后蜀、南唐、北汉等地方政权,收复幽云,统一全国;二,抑武右文,扭转方镇权重、君弱臣强的积弊,防止赵宋政权成为继后周以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以上工作,宋太祖开其端,宋太宗踵其后。宋太祖在这方面的作为,不乏专文论述。宋太宗做得如何呢?本文试就以下三点,谈谈个人看法。改革官制和行政制度,独揽权力李筠、李重进反宋败死以后,赵普答宋太祖问,认为五代时期,干戈不息,帝王八易其姓,原因在于方镇权重,君弱臣强。宋太宗也  相似文献   

4.
王禹偁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许国丹诚皎日悬”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字元之,宋济州钷野(今山东巨野)人,是我国北宋初期一位被人称道的正直官吏和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文学家。历代评论者对他比较推崇,但解放后,对于王禹偁的研究却十分冷落,这是很不公正的。王禹偁生当六岁之时(公元960),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组织兵变,夺取政权,建立了赵宋王朝。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驰骋疆场,南征北战,消灭和吞并了地方上的一些  相似文献   

5.
公元九六○年,赵匡胤代周为帝,第二年七月的一天,他召问“富有时才,精通治道”的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针对太祖的发问,回答说:“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太祖完全明白了赵普的意思,决心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②、“天子,兵马强壮者当为之”③的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把政权、财权、兵权从“群犬交吠”④的四方藩镇手中拿回来,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下。本文仅就宋太祖“制其钱谷”,亦即集中地方财政大权的问题,作一论述,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道”是个广泛使用的概念。从文与道的关系看,道就是文的思想内容。由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道和儒家思想往往有着密切联系。但儒家思想不仅不能概括文的一切内容,还和文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就形成古代文学发展中错综复杂的情形:有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有儒家思想和所谓“异端”思想的矛盾,有儒家思想和文辞采饰的矛盾,更有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矛盾等等。本文只图通过对文与道的发展轮廓的清理,考察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所以,侧重于探讨古代儒家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矛盾统一问题,与向来论文与道者略异。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封建统治中的“两君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封建社会以建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政权稳定而闻名于世。本文拟从“两君制”统治形式入手,探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结构组成、统治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一、“两君制”:封建家天下统治的基本政治形式。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采取“两君制”的统治形式,封建政治思想家、史学家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初的政治统一与重建统治思想的客观要求公元960年,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陈桥兵变,后周被推翻。一个崭新的统一的朝代随之而起,是为宋。赵匡胤建宋,政治局面重归统一。但是,必须指出,这个统一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宋太祖、宋太宗两兄弟虽然...  相似文献   

9.
曹操尚礼重法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操思想的主旨可用“治定礼为首,拨乱刑为先”一语概括之。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很深,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学术界以往将曹操视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是片面之论  相似文献   

10.
杨恩玉 《东岳论丛》2012,33(4):77-82
梁武帝的统治思想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前期以儒家为主导,突出表现是他将儒家核心思想忠孝仁义作为施政用人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敦崇儒学,将儒学修养作为重要的选官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梁武帝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为“梁武帝之治”提供了政治保障.他统治后期沉溺佛教,佛教思想压倒儒家,占据主流地位.在此思想影响下,他荒废朝政、一再纵容官员的违法行为,造成纲纪废弛、吏治腐败与侯景之乱.梁武帝还以史为鉴,秉承宋、齐两代的衣钵,重用宗室子弟,维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他接受宋、齐皇帝猜忌杀戮宗室子弟加速前朝灭亡的教训,奉行宽大为怀的政策,一味优容宗室子弟,造成王侯的骄横不法与内讧.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北宋前期赵宋笼络西北远蕃牵制夏州李氏政权这一问题多有研究,主要形成了“联蕃制夏”说、“以夷制夷”说两种观点。本文认为赵宋士人虽有主张联蕃制夏,但不占多数,宋人在华夷观念的影响下大量表达的是“以夷制夷”的思想。从史实来看,赵宋在真宗咸平、景德年间和仁宗康定、庆历年间实行“以夷制夷”的主观愿望比较强烈,举措较多,且景德三年之后以持重御边为主流。赵宋对西北远蕃政策的变化与调整,与宋夏矛盾的紧张与缓和息息相关,也与宋太宗晚年形成的对外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代儒商及其仁义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儒商”的管理精神,可以从传统儒学和古代儒商的文化资源中挖掘,但必须加以现代化的诠释,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管理者的实际需要.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之道”.对此,以往人们只是从安身立命、待人处世的伦理层面去理解.其实,我们从现代管理的角度去诠释,就会发现,“仁义之道”不仅是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管理之道;它不仅有助于一般人士安身立命,而且有助于工商界人士驰骋商场.笔者认为,“仁义之道”作为一种管理之道,一种管理精神,包含着“仁之道”——“正己安人” 的管理思想、“义之道”——“义以生利” 的经营理念、“义(宜)之道”———“执经达权”的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河南日报》发表了《杜太后与“金匮之盟”》的论文,这是一篇有史有论的佳作。其文依据历史上官私记载和传说,阐明了几个具体问题:第一、它论述了“金匮之盟”的由来。文章一开头就说北宋初年的赵宋政权立足未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理欲之辩,它发端于周、张,形成于程、朱,发展于陆、王,完善于王夫之。然而,不论是周、张、程、朱、陆、王,还是王夫之,无不都把理欲之辩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观中,无不提出王道政治,使天下归于仁政,以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王夫之时代,围绕理欲中心,各家学说相竞相长。然而,他们总不能超出明清封建社会的窠臼;任何激进的思想也都不可能从根本上突破封建的伦理纲常,当然也不可能提出一套与之对立的理欲思想。尽管王夫之通论诸家,但是,对于时代的园囿,他也不能例外。在恪守封建大义的明代遗臣王夫之看来,汉祖唐宗才是践履仁义之道的风范,而明朝的衰败,正是失仁失义的结果。他以清醒的眼光,一方面对理学进行分析,洞察其中的瑕疵痼疾;另一方面又对李贽等人过火的纠偏思想,产生了忧虑与不安,决心动手解决理欲之辩的新课题。王夫之的思想传统及阶级地位,使他触目现实时,面对清贵族的统治,而痛感“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面对农民起义的风起震荡,而疾呼“举天下狺狺薨薨而相怨一方,忘乎上之有君也,忘乎先世以来,延吾生以至今者,君也;忘乎偷一日之安,而尚田尔田,庐而庐者,君也。其天性中之分谊,泯灭无余,而成乎至不仁之习也,久矣”。他痛心疾首于仁义不行、君道毁坏。正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所写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王夫之身居荒山陋室,怀揣天下王道政治的兴衰。他忧国忧民的心境,不满足偏激之说(李贽)的情绪,拯救理学的愿望,凝于笔端,曾抒发在他的诗词中。且读他的《夜坐吟》:“长莫长,冬夜寒,明霜流空天宇宽。朱灯明,思未阑,昔日之日未足叹,今日之日百忧攒。古人不可问,流俗空漫漫。吾何归,归何叹。明星烂,晨鸡喧,抱孤心,临万端。”忧愤与抱负,全然可见。充分表达了他匡救时弊,继往开来,要建立崭新的理学理欲观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北宋历史条件下的宦官权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历史条件下的宦官权力分析裴海燕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建国之初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巩固统治,改变晚唐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由于北宋初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以及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宦官作为...  相似文献   

16.
元朝是由北方游牧的蒙古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 ,儒家传统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宽松和礼法秩序的弛懈 ,出现了所谓“思想解放”的局面 ,它为宋代以来汉民族区凝滞文化的新裂变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可能 ,人在可以找回自己的同时与社会达成了新的平衡。蒙古族的南下 ,造成宋以来中原汉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断裂 ,但并不意味着割弃 ,相反 ,这种传统仍然构成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基础 ,并有了新的变异和发展 ,而蒙古族的统治历史即其不断被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现存汉赋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显示,汉赋实以儒家思想为主.其政治思想主张以史为鉴,王道天下;其教化思想主张以礼法治国;其圣贤王道思想主张以圣贤为榜样,将历史圣贤化.以儒家为统治思想全面影响了汉赋的创作,而汉赋的创作又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在儒家思想为主的态势下,道家、百家思想依然存在.老子为代表的玄学经扬雄发扬,出现新气象,而谶纬之学时有表现.  相似文献   

18.
任吉悌 《学术界》2001,(1):192-196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大问题 ,南宋朱熹是儒学中对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因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要求人们“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1〕朱熹说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2〕他还说 :“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 ,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3〕可见他说的“天理” ,其要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 ,这似乎是共识。但对朱熹“人欲”之说的解释似有歧义 ,尚须讨论。以往一般认为朱熹讲的“人欲”就是人的一切欲望 ,…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自孔子形成“仁智勇”三达德和“仁义礼”的修身模式以后,子思、孟子以下诸儒随时变迁,各有构建。子思托其圣祖力倡“仁义礼智圣”五行,孟子私淑孔门开启“仁义礼智”四端,荀子常用的则是“仁义礼乐忠信”的搭配,至董仲舒最终形成“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儒家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式,深入人心,影响中国社会达两千余年。儒家学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其思想内涵不仅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而且因地变迁、各呈意态。地处西南的巴蜀地区,自古具有法天则地、重道贵德的传统,蜀中学人将道家思想与儒家理念结合,创造性地构建和发展了“道德仁义礼”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原儒者“仁义礼智信”之外别开一枝,独具特色。这一观念从西汉严君平开其源,扬雄扬其波,中经唐之赵蕤、宋之张商英、苏东坡,明之来知德,直至晚近刘沅、段正元等前贤的继志绍述,形成了持久一贯的“蜀学”核心价值体系。相较于正统儒学的价值观念,“蜀学”的核心价值具有“形上与形下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等功能,正可弥补儒家对本体性终极关怀和道家对实践性现实关怀等方面的缺失。厘清这一价值体系,对于促进儒道互补、知行合一等新儒学体系构建,不失为可以备选的学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东汉政权长期“倾而未颠,决而未溃”之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政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系统一王朝享国久长的朝代之一。除光武、明章三世60余年出现中兴大治局面外,百余年间君道暗乱,戚宦交相秉政,一直处于衰败境地。尽管如此,东汉政权的统一局势却并未发生很大变化,长期保持着“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局面,百余年间绵绵不至于亡。究其原因,首先一大批“肆直”官僚士大夫前仆后继反对戚宦专权的斗争对东汉百余年间“衰而不亡”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作用。其二,东汉政权长期“衰而不亡”的另一原因是下层社会秩序的相时稳定,“朝纲虽替,虐不及民”。其三,东汉政权之所以能长期维持“倾而未颠,决而未溃”的局面,与东汉一朝始终以儒学作为统治思想及其所形成的“教化”“风俗”之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