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威尼斯商人》在清末、民国时期上演非常频繁,尤其是学校演剧和文明戏剧团的商业演出。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众多,并非只有林纾译本一种影响源。我们对于莎氏戏剧及《威尼斯商人》演出背离原著问题应该辩证地去看待。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演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而《威尼斯商人》一剧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较为生动地揭示出中国接受莎士比亚的特点、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威廉·莎士比亚 ( 1 56 4— 1 6 1 6 )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把莎士比亚和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看作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的两个最伟大的天才戏剧家”。①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 37个剧本 ,2首长诗和 1 54首十四行诗。其中《威尼斯商人》是比较著名的一部。一、《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梗概《威尼斯商人》是一本喜剧 ,喜而不闹 ,演绎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表现的是市民社会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还揭示当时社会的种族歧视和被压迫者对压迫欺凌的反抗 ,并通过戏文展示出一个商业社会的全景。《威尼斯商人》( 1…  相似文献   

3.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剧中人物夏洛克是一位利用金钱从事罪恶活动的有着铁石心肠的高利贷商人,安东尼奥等人是夏洛克疯狂报复的无辜的白人商人。然而通过分析作品发表的时代背景,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对几百年来遭人唾骂,人人喊打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大胆地寄予同情,对以鲍西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伪善,假慈悲以及金钱至上的道德观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4.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戏剧中的题材、语言、人物形象和场景都充满了狂欢化色彩。探析人物戏剧活动的狂欢式场景,揭示《威尼斯商人》中颠覆与重建的主题,可以管窥作者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自由、平等、仁爱的狂欢式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戏剧《威尼斯商人》常常被学者们认为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代表作,但2004年发行的由迈克尔.雷德福执导的电影《威尼斯商人》将莎翁的这部名剧变成了一部地地道道的悲剧,在故事时代背景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风格元素的运用等方面无不显示其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6.
《威尼斯商人》是莎土比亚的著名喜剧,是他早期喜剧中最富于讽刺意义的一部。这部喜剧在作家的创作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莎士比亚由喜剧创作向悲剧创作过渡的里程碑。它具有深刻的悲剧内容和丰富的喜剧情节相结合的特点,在艺术上全面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喜剧艺术成就。 《威尼斯商人》有三条线索平行发展。全剧形成了喜剧性的结局,三对青年男女结成美满婚姻。可是就在喜剧情节中却包含着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剧作长于写人,常有翻空出奇之效。《威尼斯商人》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等,都写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展现出鲜明的个性,成为了不朽的艺术典型。《威尼斯商人》在人物塑造上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情及人物的分析,以宗教冲突为切入点,描述了中世纪西欧的宗教观,研究了剧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对抗,从而深刻揭示出中世纪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立冲突,并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的反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9.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戏剧是英国十六、七世纪文艺复兴社会的写实,也是莎翁人文主义思想的闪耀。而在这全部剧本中,《威尼斯商人》是人们最熟悉、最喜欢、最脍炙人口的剧本之一。《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具有特殊的魅力,固然与那“一磅肉”等生动情节有关,而更为主要的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紫钗记》和《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封建传统的新女性形象,从人性和人的价值角度探寻女性的处境和命运,为女性提出了作为“人”的生命欲求,呼唤人性的解放。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是他们人文关怀的最伟大、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复仇的意象     
通过结合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及莎士比亚的创作特征,探讨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对中世纪流行的复仇故事的重新运用以及不同阐释。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塞罗》四部戏剧为对象,说明复仇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所呈现的不同意象,而归于一点,莎士比亚借助复仇所表达的,正是当时社会充满希望和痛苦的人文精神,以及他对那个前进的社会及人们的深切同情与希望。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是最富于社会讽刺意义的一部杰作。英国朗曼出版公司出版的《英国文学指南》所提供的新资料认为,这部喜剧是莎士比亚于1596~1597年间创作的,①当时莎士比亚才三十三岁,正是创作的丰年。这部喜剧的内容,和他的另外几部剧本如《奥瑟罗》、《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一样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文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关联。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冲突的历史背景下,对国内关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并认为以文化文本为视角对该剧进行研究虽然可以较为全面地解析文本,但也存在着阐释者自身的文化蕴涵介入文本的解析过程,进而形成某种程度的视角偏差。所以对《威尼斯商人》的研究要具有较高的历史理性及宏观大视野。  相似文献   

14.
以语用学的话语意图为理论参照,以语言、情景和文化为切入点,对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的文学特征进行分析,实现语用学与非言语形式研究的结合,为喜剧文学特征的分析带来一个新的理论视点。  相似文献   

15.
借助角色服饰转换的戏剧手段和紧凑的文本情节,莎士比亚为我们成功塑造了《威尼斯商人》中巴沙尼奥、鲍西亚、安东尼奥及夏洛克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不同人物面对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和包含人性宽容的情感契约的不同表现的描绘,莎士比亚最终将读者引向对基督教社会金钱与情谊孰轻孰重这一主题的深层考量。  相似文献   

16.
犹太人夏洛克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他家庭事业的最终瓦解和他宗教信仰的被迫转向是16世纪受压迫遭欺辱的一代犹太人民的宿命,而作为犹太教的悲剧英雄,他屈辱而奋进的一生极大地丰富了《威尼斯商人》的人文主义进步思想。  相似文献   

17.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矛盾是当时方兴的资本主义和莎士比亚式人道主义的矛盾 ,其由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对立统一转化而来。文艺鉴赏应将人物生活的社会特征和整个历史进程、把作者的主观愿望和作品的客观意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在中国最早以剧作形式出现、最早被比较完整地翻译成中文也是唯一一个在清末民初时期以三种文本形态出现的剧本。《威尼斯商人》剧情复杂,涉及多个社会问题,其中的女性问题因为契合当时中国的女权运动和文明戏观众中女性占多数的情况而被凸显出来,但中西两种戏剧诗学的差别以及折射者文化背景和文化态度的不同,导致三个折射文本呈现出不同的主旨与风格。《威尼斯商人》的三个折射文本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外国戏剧译介活动形态的丰富多样并不逊色于"第一度西潮"来袭时的"五四"。与"五四"相比,该时期更倾向于接纳和糅合外来文化系统,而不是全盘否定自身。  相似文献   

19.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社会意义最为深刻的一部,反讽艺术的运用是其显著的艺术特色。剧中对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的娴熟运用使该剧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意蕴深远的多棱镜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许多研究者把写爱情与友谊看成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思想,这是没有涉及到该剧主题的本质的。从主题思想具有价级和时代特点、从莎士比亚同期喜剧创作的对比中,以及该剧主要人物的矛盾等方面来看,写爱情与友谊只是该剧主题思想的某些方面,而其本质则是揭露和批判金钱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