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加入WTO后获得美国给予的永久正常贸易伙伴关系(PNTR)地位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地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有助于促进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且该促进效应在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加强。进一步的影响渠道检验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一方面会通过工资率渠道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另一方面会通过生产率渠道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中,工资率渠道的提升效应占主导。进一步地,在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后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促进效应在对美国出口企业、纯一般出口企业、民营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这一新颖的视角解释了中国加入WTO以来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并丰富了评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变动的经济效应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劳动份额长期在低位徘徊,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产业结构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引入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两者的协同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使用26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其是否能够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优化内部收入分配格局仍存在争议。为厘清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需要在从理论上廓清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的基础上,利用2012—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从整体上提升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实现了“分好蛋糕”的目标;数字化转型通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且对工资率的影响大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产生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净效应;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企业增加值,实现“做大蛋糕”的目标;与劳动密集型企业相比,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特殊承担。通过揭示数字化转型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机理,可以为二者之间作用关系的争议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证依据,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税收体系中最重要的直接税,企业所得税对初次分配的作用一直未被重视。利用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微观企业数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所得税有效税率以及劳动收入份额,并实证研究了企业所得税有效税率对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所得税有效税率越低,其劳动收入份额也就越低,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是成立的。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所得税的降低导致了资本密集型企业产出份额的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这两种影响的共同作用,导致最终经济中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模型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与技术进步偏向性关系,模型显示:(1)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作用表现出双向性,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组合模式决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而技术进步偏向性更是通过要素产出弹性强化对收入分配结构作用,即纯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影响有限,而且技术进步偏向性与要素收入呈现相依性和非线性共变特征。(2)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进步偏向性方向的影响并非固定,而是存在临界效应,当劳动收入占比达到这一临界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选择无差异。若劳动收入占比小于或大于这一临界值时,企业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选择将向两个相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0—2017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将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劳动保护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强了劳动保护,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且这一促进效应对于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以及普通员工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发现,劳动保护加强使得工资率的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且劳动保护加强主要通过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报酬,进而使得劳动收入份额增加。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竞争在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显著地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为明确地方政府竞争与长三角地区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分位回归方法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2001—200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竞争恶化了劳动收入份额。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竞争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作用逐渐降低。另外,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显示出互相替代的关系。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降低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劳动收入份额。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近年来不断走低,对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集中于技术进步、全球化、结构转型等方面,并且着重于实证分析和解释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劳动收入份额的调整、全球化影响和劳动收入份额同收入差距的内在机理等课题是以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厘清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影响因素,对完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劳动收入份额分解的理论模型,以2000~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人口老龄化以及技术进步偏向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影响机制。【结论/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上升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同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越深,社会产出中劳动收入份额越低;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区域层面看,人口老龄化加剧都是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且不同时段资本劳动产出比变动也会引起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工业行业的分解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变动是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和国有垄断力量下降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分段回归表明,贸易模式的转变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进出口高度相关的珠三角加工贸易时代,进口渗透率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出口型加工贸易的长三角时代,进口渗透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同时下降,这是企业降低原料和劳动成本的结果。因此,进口渗透率在不同阶段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