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端午节植根于楚文化土壤中,其源起、发展都汲取着楚文化养料,并最终于南北朝时在楚地形成。端午民俗也融聚诸多荆楚文化因素,孕化和丰富了绚丽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具有深遂厚重的社会历史性意义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历经千年流行于海内外。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肇始时期,“小说”一词在汉代也成为专用名词。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秘府图书时,对当时存在的“小说”进行了校录。汉人小说,至今或佚或残,已无完秩。今传所谓的汉人小说若干种,如《神异经》、《十洲记》、《汉武故事》、《汉武内传》等,皆为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3.
一、汉代的重农思想基础与环境保护思想 在汉代人们已认识到改造环境和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嬴(虫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即是说,人类直接从大自然随便饮水吃果实和螺、蚌、虫、鱼一类的肉,容易中毒生病。所以,神农时期,人类就开始务农,以五谷为生。到舜时,又改善居住条件即离开岩穴住进房屋。到禹时,则已大规模地改造大自然,疏通江河,修筑湖泊的堤防,平治全国水土。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古称荆州,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区。楚文化遗址、遗迹遍布荆楚大地,楚风俗、楚文学艺术和楚国哲学传统流传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当今世界市场由观光型向参与型、体味异国文化风情的旅游浪潮中,一些因古老文化而著名的旅游观光地,如埃及开罗、希腊雅典、中国的北京、西安等,愈来愈受到游客的青睐。但楚文化中心地的荆沙地区旅游业刚刚起步,旅游潜力远没有被开发利用,因而如何开发这笔丰厚而独特的楚文化资源,就成为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汉代,民间信仰具有强大的附着力与渗透力,能深入到人类思维的深处,沉淀下来,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经过长期延续,日益渗透到民间文化生活之中,逐渐演变成种种习俗。它以习俗的形式潜伏在人们的意识里,又通过各种仪式活动体现出来,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民间信仰与习俗相结合,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略论汉代的人口增殖政策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统治者在王朝建立的初期,面对经济的残破和人口的锐减,颁布和实行了人口增殖政策,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人口的增加,地少人多的矛盾日益加剧,在汉王朝的中后期产生了过剩人口,出现了流民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汉初的人口增殖政策也就失去了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关于张翼德鞭笞督邮的描写,可谓是活龙活现、哙炙人口,然而,它终归是历史的演义。事实上,作为郡守佐吏的督邮,在汉代地方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汉代,由于刑罚的严酷,许多自由人触犯刑律而沦为刑徒,因此在社会中刑徒存在的数量是不少的。但国家在对刑徒管理和役使方式上,却不尽相同。在有关汉代的文献和考古材料中有不少关于“弛刑徒”的记载,正反映了这种情况。对弛刑徒的役使是汉代劳役刑的一个特  相似文献   

9.
两汉之际,序文趋于定型,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诸多新变,具体表现为:整理《尚书》,使我国第一部散文序文集重现于世;产生了具有全新形态的自序,其中以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为代表;序文的学术功能更加突出,学术价值日益凸显;其题写范围日趋广泛,出现了赋序、史书序、子书序、辞书序、诗序、铭文序、佛典序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的所有文体,有力地推动了序文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代礼制和文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完成了中国礼制的儒家化,从而为儒家在此后近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汉代礼制的发展既适应了当时政治制度的转化,也体现了宗法制度的绵延,从总体上看,它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礼制的基本构架,并在以后各代的礼典中得到传衍;通过礼制的下渗和普及,汉代还在礼俗的层面上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1.
略论汉代的反谶纬思潮马亮宽自西汉中期儒学独尊后,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儒学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到西汉末期,儒学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标准,人们用它来认识和解释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并逐步把儒学与神学迷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谶纬之学,给当时的社会蒙上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进行了一个粗略的分析,认为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较后世的妇女地位要高的多,西汉妇女的地位比东汉妇女的地位要商的多。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 ,西王母是西方母系氏族部落首领。战国时代 ,西王母开始被神化 ,由人演化为司灾厉及五刑残杀之气的瘟神和杀神。至汉代 ,西王母又被渴望成仙的人们仙化 ,成为掌不死之药 ,能使人长生不死 ,且度人成仙的吉神。东汉后期 ,西王母被道教吸纳 ,尊为元始天尊 ,位高权重 ,得到社会上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4.
略论汉代的三年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年丧始于商周,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很少有人实行。汉文帝临终时曾制短丧诏,但自武帝时即有服三年丧的记载,到西汉后期服三年丧的渐多,东汉遂成风气。汉代统治者对于三年丧的政策诏令虽有前后矛盾或不一致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却是持支持、鼓励的态度,甚至带头服三年丧。盖因汉代盛行经学,而东汉统治者又特别提倡名教礼法使然。  相似文献   

15.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清江流域巴、楚文化进行粗线条的论述,从清江巴、楚文化的祖源开始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当地原始文化发展变化看清江流域巴文化早期特点;早期巴人首领的考证;有关廪君的传说等。先秦时期清江巴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地域内重合交叉,巴楚杂居共处;民族间融合通婚,巴楚通婚互结;习俗上涵化混同,巴楚文化互见。  相似文献   

17.
东汉时期,是古文经学发展兴盛并压倒今文经学的时期,同时也是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时期。这一融合最终是由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完成的,其标志则是"郑学"的出现。这是两汉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一大进步。但首先在今古文经学融合方面做出贡献的是郑玄之前的许慎。许慎在汉代是以古文经学大师的面目出现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兼采今文经说即已体现了融合的精神,而他的《五经异义》更为这种融合起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略论汉代抑制型防灾减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汉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措施,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汉代镜铭集录》收录了汉代1981面铜镜铭文,近两千五百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代镜铭概貌。汉代镜铭在语言上明显继承了《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的艺术手法,且与同一时期的汉代其他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汉代镜铭亦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整齐简短的句式、古朴通俗的语言、广用修辞的韵文、真挚情感的抒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士大夫阶层的母子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士大夫对此关系的处理方式和行为态度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这一时期,尽管社会上存在着"男尊女卑"、"夫死从子"等伦理说教,但现实生活中的母子关系与此说教有较大差异.事实上,在汉代士大夫阶层的母子关系中,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强调的是晚辈对长辈的义务,母亲的地位明显地高于儿子;另一方面,在对家庭外部事物的处理上,遵循"男外女内"的原则,儿子的权利又明显地大于母亲.因此,在探讨汉代士大夫阶层的母子关系时,必须从内外、辈分、性别等多个角度去综合分析,方才会得出比较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