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随着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持续分化、社会利益深刻调整、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成为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任务。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矛盾最容易凸显和爆发的空间,更是党联系群众、牢固群众基础的重要平台。建立健全基层维稳工作机制,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治理秩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和谐社会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进程中,社会治理创新成为一种必然,而机制创新则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点。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应包括四个维度——权利、利益、互动、价值。理由有五点,第一,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必须保证公民权利;第二,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离不开利益分析法;第三,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第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需要群众价值认同;第五,四个维度辩证统一于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但目前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如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矛盾、政府主导与公民参与的矛盾、政府推动与群众认同的矛盾等。对此,必须严守法治底线,从四个维度依法进行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即权利的维度:以公民权利为前提,推动社会组织及公民依法参与治理;利益的维度: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引导社会组织及公民进行利益表达和维护;互动的维度:以互动协商为基础,构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秩序;价值的维度:以培育法治文化为目标,增强群众对依法治理的认同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对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2,(6):14-14
河南省三门峡市立足于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实行信访代理、流动调解、社会矛盾化解专项资金、信访稳定突出问题周会审制度,使大量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全市2011年赴京涉法涉诉“非访”保持“零登记”。  相似文献   

5.
《决策》2012,(1)
一年来,基层化解社会矛盾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各地不断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力量,逐渐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同时,  相似文献   

6.
正【政策背景】广东省委把今年作为"社会矛盾化解年",重点梳理涉农、涉环保、劳资纠纷、信访积案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事要解决"原则,把化解矛盾作为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并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尺,推动基层干部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广东营造出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杭军 《决策》2012,(9):6-7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加速的利益分化与频繁的社会流动,使社会趋于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及时化解这些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已成为党和政府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和应着力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史新民 《决策探索》2002,(12):44-45
近几年来,鹤壁市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途径,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实际,积极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路子,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领导包案为核心的矛盾化解新机制,把大量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促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微治理”在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上,实现了价值理念和技术性两大层面的创新。“微治理”在价值理念层面上,以社会矛盾预防为主的理念变革为主线,实现了从传统的运动式宏观治理向基层微观治理、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从矛盾事后处置向矛盾事前防范、从矛盾治理中“见数字不见人”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四大理念的转变。“微治理”在技术性层面的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党的领导向基层神经末梢延伸是贯穿社会矛盾“微治理”的红线;搭建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微平台”;以网格化平台为抓手,实现社会矛盾治理的早发现和快化解;提升基层群众“微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微技术”实现对社会矛盾识别的预警;把社会矛盾“微治理”与社会治理大范畴有机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宜昌市针对矛盾化解工作中存在的“基层躲、上下推、部门拖、化解难”问题,大力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组织机构创新、技术平台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再造矛盾排查组织体系和矛盾化解工作流程,依托“社会矛盾联动化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了矛盾全面收集、及时化解。仅2011年1至10月,城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通过矛盾联动化解系统,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中国社会的严重分化,引发了各种形式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要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清现阶段利益关系的新变化,从而建立以社会协商对话为基础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在相关各方中合理分配利益,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贺峰 《经营管理者》2011,(12):74+41
一个追求社会和谐的政府,在领导方式上必然要顾及和维护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保证民主政治的发展,保障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机制、社会经济发展与公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动态发展与和谐均衡关系。英国"均衡"领导模式以和缓、渐进、平和为主要特色,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走极端,这对于正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府领导方式的变革以及领导效能的有效发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即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与社会的安定是治国之本,而要实现安定必须要恰当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也即保障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实现上的均衡,并及时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相关矛盾。  相似文献   

14.
当前,维护社会政治环境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是在开放、多元、动态的社会环境和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增多,化解社会矛盾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妥善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依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我们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苏州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涉及土地征用、拆迁补偿、企事业单位转制改制、劳资纠纷、环境污染、政策变动等方面的集体上访事件已进入一个相对高发期,并成为影响和谐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一个和谐的社会并非是一个没有社会矛盾、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理性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团委(以下简称:工程管理部团委)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表圻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探索,认真实践,把“真访真谈、真问真纳、真听真办”作为日常工作的工具,团干部深入开展谈心保稳定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济发展,维护了青年利益,化解了基层矛盾。  相似文献   

17.
朱岩 《领导科学》2006,(24):4-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落实到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基层。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各级党委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把重心放在基层,把功夫下在基层,通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现实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领导者》2009,(3):26-27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把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从强化各级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群众工作职贵入手,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作为主要任务,积极构建新时期大化解、大服务、大信访、大稳定的群众工作新格局,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社会利益关系的逐步调整,各类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上访就成为一种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正确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化解信访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成为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项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组织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它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