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情与理的关系问题,采用宏观透视的方法,以中国文学批评历史作为背景,将有关情与理的关系论梳理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以理统情、以理灭情、以情抗理、情理兼容。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兰亭诗》一直被认为是以山水悟玄理之作,是玄学、玄谈的副产品。其实《兰亭诗》并没有背离抒情诗的传统,在哲理背后抒发了诗人们对于生命流逝的哀叹以及对于理想人格境界的向往之情。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的道德形态和伦理形态以同质异构的方式显示。道德形态指向个人的主观世界,伦理形态面向外在的客观世界,二者契合于实现德性生活。因此,《金瓶梅》的伦理-道德形态建构,不仅面向个体德性的塑造,也寄希望于群体伦理纲常的完备,并以主客结合的模式建构趋向真善美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4.
情与理是我国文学批评一对重要范畴,出现于唐宋,至明清广泛运用于小说批评。面对情与理的矛盾,或主情,或主理,但以主情居多。情与理并非完全势不两立,大多数批评家追求情理相兼而相得。  相似文献   

5.
6.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者,理也”。孔子“仁”学兼性与情,以孝弟(悌)的自然亲情为始,推己及人而泛爱众;主张以知利仁、因情以礼,以礼挈情。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说仁义礼智四端性善,“心统性情”,四端之性亦为四端之情,并以之为人之“大体”;主张反求诸己求放心,理义调情,立“大体”之德以控制“小体”之情欲。荀子认为情不可免,从人的自然情感说性;主张以理节情,使情中理、中流,并主张化性起伪,称情而立文,以通“理”之礼养情、饰情、导情、兼情。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有关性、情、理的思想构成儒家伦理中性情论与理情说的源初型态,其后儒学家大多专注于性、情、理阐释及其关系探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脉路,通情达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7.
和合历史哲学的追问境域是各民族多元样式在其动态不居中关于历史的生生和合,以及其所蕴含的趋势或法则,而开显为和合生存历史世界、意义历史世界和可能历史世界。和合生态历史学负载着历史演化的根基;和合形态历史学是对于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和合情态历史学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物情感凝聚而成的历史生命智慧和历史演化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在老子"道"的理论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概念,"理"."理"的出现,表现了先秦思维方式,由混沌整体多元向秩序整体多元,由粗略模糊思维向精确理性思维,由缺乏学理分工向科学门类划分发展的重大转折.但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是荀子的思想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评黑格尔的“历史理性”和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理性”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本文从该范畴具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内涵出发,剖析了黑格尔的理性统治世界论和理性机巧说,并由此阐发了他对历史合理性理论及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主体性学说的贡献。文章还将历史理性概念与导向法国革命的理性传统作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性质、地位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西方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结构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历史哲学领域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哲学是一种“语言唯心主义”或者“语言决定论”。在它看来,语言注定会成为发现“历史实在”之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历史哲学的“语言学的转向”对历史学的理论研究是有意义的,它击中了朴素客观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要害。但是,我们认为,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立论是不能成立的。融合传统经验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界,构筑一种新型的历史哲学,将成为今后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人都将尼采哲学视为非理性哲学的典范.然而,从尼采"超人"理想中可以看出,尼采哲学实际上是"非理性主义"外衣下的理性哲学,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演绎理性".尼采只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发现并弥补了传统理性无法照应的理性盲区,是以一种与传统理性决裂的方式做理性追求.尼采哲学蕴涵的独特理性价值表明,其仍没有远离理性主义的传统大道.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上西方人为小说辩护的理由是它“更富于哲学意味” ,中国人的辩护理由是它“有可观之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小说的功能正在补正统文化之缺 ,后一种理由更符合实际。文人大规模地介入小说活动 ,使小说成为沟通各种文化的公共领域。 2 0世纪以后 ,西方出现了将哲学“非中心化”的主张 ;从鲁迅开始 ,中国现代小说摆脱“历史癖” ,强化了批判精神。当代小说仍应发挥传统 ,沟通文人的批判意识和民众智慧 ,采取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佛教的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部分思辨性的论证是通过对灵魂(我)有无的主题展开的.围绕着生命轮回的问题.古代印度宗教首先提出了"梵我同一"等思想.佛教不同意这些思想,提出了"五蕴缘起"的理论.论证人的灵魂(我)不具有实在性,强调其"无"的一面.随着问题的深入,佛教进一步阐述灵魂的"我"是"有"与"无"的统一,提出"中道"及"二谛"说.最后由大乘唯识宗通过对"识"的论述,侧重于"有"的一面,完成了"无我"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驱动的社会里,当面临经济利益追求与环境保护冲突时,理性的环境伦理能否战胜经济利益的疯狂追求?英国环境问题学者Kay Milton认为,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不仅需要理性(Rationali-ty,)同时也不能忽视情感(Emotion)。她对环境保护中情感重要性的理解展示了环境保护的另一种视野,对推动环境保护运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黑格尔哲学史观的讨论,不宜将他的个别断言抽象出来进行所谓重构论证或批判分析,而是必须到他的体系内部把握其哲学史观的基础问题。本文认为,黑格尔哲学史观在他的体系内的根据是理性与历史之间的本质关联,即理性的历史性和历史的合理性。此外,哲学史在黑格尔体系内的地位可以通过其与宗教史-政治史、与逻辑学的关系得到确切规定,这就是,哲学史作为“能思维的理性”的历史,具有二重性,既是特殊的理性历史,又是普遍的理性历史;哲学史与逻辑学分别表现“能思维的理性”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哲学史本身即哲学"认为,每一种哲学学说必有与之相应的哲学史观,两者应该而且可以达成互证.这一观念在当代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可以经由分析一种哲学史观的合逻辑性,来判定与之相关的哲学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在以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哲学、列宁哲学说明上述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之后,重点讨论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与其哲学学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在此在生存的基础上探寻历史,把历史现象提升为"历史性",其因奠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而具有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本真的历史性是"命运—遗业—天命"的统一体,非本真的历史性则是对其生存论源头的"遗忘"。历史学因奠基于历史性而成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由于此在的生存本身是时间性、历史性的,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就是一种历史主义,但它因奠基于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之上而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历史主义,即"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性"和"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为标志的生存论—存在论的思辨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学界少有研究的柏拉图哲学中理性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作了探析.以<理想国>为文本,阐明了理性是正义的基础,正义是理性的显现,理性与正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试图澄清对柏拉图哲学的某些误读,以揭示其正义观的真正价值,以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