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贾继让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78-82
“天籁”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重要寓言,自古注《庄》者对“天籁”之意涵众说纷纭.通过对这些解释的批判性考察和“天”之意涵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天籁”之“天”是万物之存在依据,而“天籁”即万物,其为“天”之显现自身的手段;只有通过“因是”等修养工夫,我们才能聆听到“天籁”之声. 相似文献
2.
施仲贞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5(1):23-26
“吾丧我”是《齐物论》一篇的题眼,在前人阐释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吾丧我”的要义原指“遗形忘心”的状态,其内涵为“两行”,其方法为“以明”和“物化”,其境界为“无己”。 相似文献
3.
4.
徐晓宇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3):5-7
所谓"吾丧我",就是丧"我"之"成心",成心以己之方式切割世界,从而给他者造成了伤害,所以"成心"必须破除。破除成心的方法"莫若以明"是要求人们从道的角度来观物。以道观物即以无的态度观物。"以道观物",则"万物齐一"。所以庄子所说的齐物,不是说事物的界限消失了,而是人看世界的角度变化了。庄子在物的世界中坚持和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 相似文献
5.
史红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11
庄子"三言",即重言、寓言和卮言。重言和寓言从《庄子》的创作实践来看,其实一也,只有很小的区别。卮言则是庄子齐物思想的表现方法,因而包涵了重言和卮言。 相似文献
6.
刘崧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8-42
"坐忘"是《大宗师》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十分关键。历来的《庄子》注解者大多倾向于把"坐忘"之"坐"当成动词,从而在一种工夫论意义上理解"坐忘"。但如果仔细玩味上下文语境逻辑,把内七篇尤其是《大宗师》和《齐物论》贯通起来,可以看出"坐忘"乃别有所指,"坐忘"之"坐"并非动词,而是一个虚词。"坐忘"描述的是经由"吾丧我"而来以指向"真人"的超越境界,其实质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暗合于审美精神。通达这种境界固然需要工夫践履,但"坐忘"本身并不直接等于工夫,它只是一种境界的描述语和指示语。 相似文献
7.
黄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22-27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8.
朱欣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109-111
《齐物论》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篇章。《齐物论》中的齐物有三齐: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齐物我是齐是非和齐万物的根本途径,齐物我主要体现在吾丧我、人故无情乎及合天人三个方面。齐物我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物我舍一,逍遥自得,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相似文献
9.
王园园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8-20
《齐物论》提出了《庄子》全书的理论宗旨,即万物虽然作为个体各有特殊性,但在道的高度上他们没有轻重、先后、优劣之分,并在道中相统一。与"齐物"相反的状态就是"分",在现实中表现为是非之辨与善恶之别。庄子认为"分"是世间一切混乱的根源,因为"分"意味着局限性、确定性,而这种暂时的以不确定的标准确立的分别,是违背最终的道的。这种拒斥"分"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庙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1):86-90
《齐物论》篇是反映庄子与名家思想交锋撞击的一篇重要著作。如其中所提出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是理解庄子与公孙龙不同思想理论的重要论述;又如战国时代“正名”思潮盛行的情况下,《齐物论》篇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也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其所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当深刻地表达了庄子以“道通为一”的平等观念来“齐一万物”的思想。结合庄子思想的学术背景和其文本的语境是解读《庄子》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金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3):45-52
庄子·秋水》中的"望洋",或作"盳洋"、"望阳"、"望羊",以"望羊"为正体,历来解为仰视貌或远视义.现代则多认为是联绵词,在词义上或袭取旧说,或通过系联同源联绵词求得许多以不明为义核的新解.但集中剖析此词从上古至后世的诸多用例,即可知它不是联绵词,而是以偏正结构喻指眼的一种病相,即眼白多而偏下、瞳仁小而偏上且不转,并都作谓语,不修饰动词.故"望洋"本义是定睛上视貌,引申为定睛高远视义,指有心志、抱负者眼相.《庄子·秋水》"望洋"今皆误连"向若而叹",其实当连上"目"而成"目望洋"句,此"望洋"用为本义.《庄子·秋水》中此句描绘河伯肖像,寓意深刻."望洋"之所以长期得不到确诂,是由于词义训诂只释名而不解物,也是对联绵词的误识与误诂. 相似文献
12.
王素芬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1)
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通为一是道性思维的主旨.庄子道性思维可以概括为显性和隐性两条线索.显性表现在对感知的有限与无限、道的不可言与不得不言、道的不可知与可知的辩证阐述,隐性表现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理性上的感性的正反合过程.庄子道性思维的生态学意义在于,道性思维的内在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形成整体论意义上的万物平等的内在价值观.感知的有限和无限的思想,有助于防止人类对自然的自以为是、妄作妄为.道的不可言与不得不言的思想,有助于人类知止其所不知和消解文化霸权.其直觉主义思维方式对建构生态哲学,以及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何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1):94-97,143
王阳明对道教持扬弃态度。他否定道教弃人伦绝世务的宗旨,但肯定其养生术和心性论等思辩。他的心学融摄了道教的道本论、心本论、恬淡无滞的境界论及内外兼修的工夫论。 相似文献
15.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许多学者对"仁"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理解。每个时代对"仁"的定义也不同。现代的"仁"要求人们要推己及人,克己为人,害不加人,宽厚待人等,在工作生活中,存"仁"心,行"仁"事,从而心情愉悦,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16.
詹全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1):109-111
二战结束时期杰出的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在该剧中,剧作家深刻地揭示了"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这一主题.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威廉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作方法以及象征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詹全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1):109-111
二战结束时期杰出的美国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剧作《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精神悲剧。在该剧中 ,剧作家深刻地揭示了“心与物的对抗 ,灵与肉的冲突”这一主题。为了突出这一主题 ,威廉斯采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作方法以及象征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彭富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
《中庸》最根本的旨意是阐释道自身及其表现。中庸和诚并不是道的众多特性中的某种特性,而是道自身的本性。这意味着,道就是中庸,道就是诚。作为如此,道一方面显现为天道,另一方面显现为人道。当从人道尽天道时,人也就是行走在中庸之道和诚之道上,并能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岑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112-115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文艺生态思想,以及古代文人关于生命理念的内在察觉.本文力图从<文心雕龙>中的生物学暗喻、文学本体论中的生态学含义以及美学理念中的生命意识等角度探询其丰富的生态和谐观念. 相似文献
20.
张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3):263-268
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中庸绝不是一种折中主义.中庸讲"时中",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思想.它是一种实践理性,为"仁"与"至诚"提供了一套方法论体系.从字源学上考察,中庸的"中"是中正、恰当、合适之意,而"庸"则是"用",二者的结合是体与用的结合,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儒家中庸是一种关于至善标准和实践理性的哲学.这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中庸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契合为人类建设中庸普世伦理观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