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建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112-115
词体文学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态。它发端于宋代,承传于元明,繁盛于清代,具有审美性、感悟性、组合性等审美特征,在文学批评史上既有理论批评的价值,也富于文学审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文波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02-108
胡风是怀着对国际普罗运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创作和批评活动中来的。胡风解放前的批评主要收录于《文艺笔谈》等七部评论集和《论民族形式问题》《论现实主义的路》等论文中,建国以来的批评主要是"三十万言书"。胡风的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阵营中最有个性的批评,足以跻身"五四"以来最富原创性的批评之列。胡风的文学批评在现代革命文艺史发挥过重要作用,产生过巨大影响。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某种活力和理论冲击波。 相似文献
3.
鲍恒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5):90-96
词体是中国古代各种文体形式中最具特色,也是最为复杂和精巧的.词的体式,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词的创制、功能、艺术风格以及内在艺术特质的重大理论问题,故对词体的探讨和研究,应该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词学研究中的词体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对词体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和认真的梳理,提出了"原词"与"变词"两个重要的词体概念,进而提出建立词体学的理论任务,并对词体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构拟. 相似文献
4.
5.
6.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5):85-94
清人对往代文学诸体都欲振兴,期以超轶往代,故于此前文学派别,重现争论,如诗论性灵、格调、肌理之说,都是承续往代。词学亦然,但以宋人视同诗家余事,元、明曲盛而词衰,故以尊体为要,推原词体于《诗》《骚》、乐府与唐诗,反映振兴一代词学的强烈意识。其推本于《诗》,要求"风雅之正",有悖词体本色;推于屈《骚》楚辞,则于"美人香草"的比兴之旨有所契合;推于乐府尤其是南朝乐府,在音乐源流、词体意韵方面略有相通;推于唐诗,则以"诗余"解读攀词于诗,论七绝对词体产生的直接影响,较为接近事实,而否定词为"诗余",也是词体自尊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词学困惑就是在词的写作与评赏过程中,所面对的“美女与爱情”和“言志与载道”这两极之间的一种张力。在对词体美学特质的研究中,如果我们一旦忽视了其中的一极,那么也就难以准确认识到这种特质;而恰恰只有在我们兼顾了两极的情况下,这种特质才得以被认识。 相似文献
8.
段国朋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35(4)
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体现了文人对词体这一新生事物不断体认的过程.对北宋文人词体观演变过程的探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词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体确立文坛地位的轨迹.北宋文人词体观的演变,主要围绕词体文化身份与文化功能的变化及继而引起的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词体文人审美情趣的塑造主要包含诗词观的激荡摩擦与词体的雅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姚楠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6)
审美趣味是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审美趣味的讨论,有社会现实意义和理论建设意义.应对审美趣味做完整的理解.正确对待审美趣味的复杂状态,有五条原则:尊重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分辨审美趣味的层次性,尊重审美趣味的个体性,重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区别文学趣味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10.
康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1):47-48
文学批评向来是各种理论和学说的竞技场。但关于文学批评本身的本体论研究,受西方理性传统的影响,一直留恋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忽略了此岸的自我。本文从文学的审美特性入手,结合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和西方哲学对审美活动的思考,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本质,指出文学批评首先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同基础上的审美反思,即感悟,而非理性的反思,从而使文学批评得以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11.
文学修辞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泓峻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63-67
文学修辞批评承诺对文本意义与效果产生的过程进行揭秘,它是批评家对文本进行意义阐释与价值评判的基础。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文学修辞批评与其批评对象之间有天然的亲和性,对文学的修辞性的忽视,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忽视。 相似文献
12.
殷满堂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4):42-46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盖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60-64
文学理论批评化是导致文学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因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并不属于同一个学理层面。搁置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片面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导致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化、浅层化和无序化。以方法论代替本体论研究,使“片面的深刻”相互否定,耗尽自己,最后只好走出文学的边界。促成文学理论批评化固然有文学理论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文艺学学科的体制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市场化。因此,仅用二十年时间走完欧美百年之路恰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幸运:消化不良才中毒不深,改弦更张还有余地。在加强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借鉴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果,发展自己的批评理论,形成文艺学学科各部类共谋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占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44-148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分属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范畴,批评也在话语理论的冲击下走向文化研究,两者并不全然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文学批评为文化批评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同时文化批评也可以激活文学批评,从而走向更宽广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李松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03-106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而取得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原有经典强化以及确立新时代经典,筒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黄念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148-154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是中国几代学人不断寻求其实践形式和理论形态相统一、政治方向和文化模式相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生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变异、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多元建构实践三个基本阶段。总结这一历史进程的经验得失,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当代形态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汪涌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老与嫩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对很重要的对待性范畴,它们很好地概括了古人力求完粹,高不伤肤、雅不落巧的的创作追求,适切地传达了后经典时代中国人独特的文学经验与审美趣尚。其中,老指作品体调风格的老熟与老成,嫩指字句声色的俊美细腻乃或庸腐华伪。老的外在征象是平淡朴拙,但也与绮艳壮丽有关,是为用雅为老,它的取得端赖人心的完养与阅历的积累;嫩固然被认为是文中一格,但其正面的运用更主要在戏曲小说批评。至于两者意义在宋代得到集中诠解,大抵与其时特殊的世相人心以及由此造成的特殊文学趣尚有关。特别是老所挟带的幽邃意旨,所征象的精神世界,连同所含蕴的文学创作的成熟丰秀之美,都与宋世存在对应关系,并对明清两代文学批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1)
我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气论,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宋代);成长阶段(元代、明代);兴盛阶段(清代前中期);深化阶段(清代后期).上述四个阶段,标示出了我国古典词气论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论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2(1):137-141,147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以"人文"为底蕴,以"游心"为旨趣,以"求真"为品格,以"圆浑"为美境,张扬着舒放自如、鲜活灵动的美学气息。它兼有学理追求与人文关怀,兼具深邃思辨与个性诗情,杂糅严谨庄重与戏谑叛逆,融汇博大厚重与细腻灵动,熔铸着钱钟书独有的精神个体性,体现出对自由、活力、个性、平等、超越等人学及美学精神的求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