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以当代人本思想为视域,高校德育发展面临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个性发展,忽视道德实践的现实困境。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科学地把握人的含义;从宏观和微观环境入手,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核心,以"育人"为宗旨,不断优化德育环境资源,在多方面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真正体现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的个性培养主要是个体主体性培养,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提高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创造性和主体实践性的认识,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教育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张佳 《南方论刊》2008,(5):60-61
确立尊重个性差异性为宗旨的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观,坚持因材施教,举办适应学生不同个性的活动,使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消灭劳动”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从“消灭哲学”到“消灭劳动”的思想转变中,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由哲学主体性原则转变为劳动主体性原则。这一转变一方面标示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演进,另一方面也展露出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真实指向,即现实的个人的个性的实现。现实的个人的个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李金和 《兰州学刊》2007,1(10):25-27
超越本体论层次也就是从认识论的层面辨证地分析王阳明的"致良知",它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价值,这种主体性价值在王阳明的思想中通过自主性、创造性和个性等方面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致良知"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教育,以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过程为特点.本文就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构建高职德育教学新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有效地贯彻了"教书育人"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叶智辉 《江汉论坛》2005,(2):133-135
传统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道德本能或善端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因此,我们应尊重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改变高校现有德育模式,借鉴和重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批判和剔除其中糟粕性的成分和因素,努力建立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开放性的主体性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游永恒 《天府新论》2004,(4):141-141
由李培湘教授主编、李佳孝副教授任副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主体性活动教育研究》,是一部促进学生主体生成与发展的好书。这部著作是国家教育部下达的“九五”规划第二批重点课题“主体性活动教育研究”的终结成果。《主体性活动教育研究》读后,使人耳目一新,深感研究者思维慎密,著作特色显著,思想超前,观点新颖。我略举几点,以概其余。1 提出了主体性活动教育理念。“所谓主体性活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德智体美等各类素质教育寓于其中,促进学生各类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主体生成,培养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需要满足、人的能力提高、人的主体性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丰富等方面。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重视专业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着主体性欠缺、方式单一的弊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亲和力;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增强针对性;立足人的社会性,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史瑜 《阴山学刊》2003,16(6):105-109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无法适应当前高校学生以自主性为主要特点的思想现状,因而显得滞后与失效。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具有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征,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形式等方面介入主体性教育理念,从理论上探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方法,以期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的主体性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的整合,是保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没有主体性精神,现代化无从谈起。但如果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过分高扬那种视自己为主人视自然为奴仆的主体性,过分张扬人的意志和欲望,必然造成人和自然的全面紧张甚至敌对的状态。天人合一思想昭示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在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更需要呼唤天人合一精神。但如果以天人合一思想来拒斥主体性思想,既不可能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无助于解决业已出现的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因此,要在打破和超越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后达到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要有新的合理的现代哲学观念作支撑,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中西古典哲学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和主体性思想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又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并积极探索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内容和形式,建立强势网站,强化网络监管与引导,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和培养网络思想教育人才,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个性人格即主体性人格,其符合人性的精神性要求,是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它集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种品质于一身,体现了现代人积极的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就是要激发人的积极个性品质,塑造个性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原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握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地位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充分相互尊重以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对于取得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原则就是道德教育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过程和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主体性原则,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迷和失效。坚持主体性原则,增强道德教育实效,要做到:逻辑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现实途径———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氛围保证———用交往重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休闲的人学内蕴主要体现在休闲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三个维度。休闲的人学价值主要彰显在:休闲是人类生存过程中身心健康的需要,休闲体现了人的情感的需要,休闲是塑造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需要,休闲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价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注重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并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创新人才及其培养有其共性特征,无论是洪堡的"全人"观,纽曼的"绅士"观,还是近代中国蔡元培的"硕学闳才"思想,都把主体意识、实践精神和优良的个性品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创新人才要有高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此必须圆大学自由之梦,实现"大师"之教,要"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相似文献   

19.
陈红桂 《江淮论坛》2003,1(4):20-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来诠释主体性,作为其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根植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实践论>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哲学阐释;独立自主是从实践方针上体现主体性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观上丰富和发展了主体性原则.正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主体性阐发,从理论和实践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尽管生活意义是一个萦绕于所有时代的永恒问题,但生活意义的现代形态和传统形态的重要区别提示我们不应当忽视生活意义的现代性基础及其问题.现代性是当代人生活意义的总体、隐性的基础,并从根本上规定着生活意义的体验结构和表达路径,其中个人主义和主体性原则共同构成了这个基础的主要内容.个人主义和主体性原则在支撑和充实当代人生活意义的同时,也造成了预设虚假、自恋指向、视界狭窄和精神孤独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