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华人移居欧洲的历史悠久,但华人在真正意义上作为移民族群生活于欧洲始于近代,迄今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欧洲的华人主要有广东人、浙江人、香港人和东南亚华裔难民.早期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浙江人和广东人.浙江人是最早进入欧洲的华人之一,在欧洲的一些城市里贩卖一种叫"青田石"的石雕制品,他们有着很强的自谋生路的能力,是欧洲华侨华人社会中最持久也最有韧性的一支.  相似文献   

2.
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其他国家的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学术价值之特殊意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肇基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挫于上世纪50-60年代,复兴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特点.但就整体而言,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第一手资料匮缺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其原因是研究者学术训练不足与急功近利的研究态度,而后者与现行学术评估体系错位相关.只要克服以上弱点,中国学者有望在新移民、认同和融合、国际华人社会关联性等方面做出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对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包括华侨和已加入所居国国籍的华人,下同)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堪称热门之一,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外国学者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然而印度华人问题在中、外学术界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外国学者关注较多的只是印度华人中的一部分,即印度华人中的藏族人(以下称"在印藏民").就连印度学者也很少关注印度华人,更很少研究他们,虽然有个别印度学者曾涉足这个话题,但研究深度和研究成果都很有限.毫无疑问,对于中国学术界而言,对这一问题的忽视是不应该的,留下印度华人研究这一空白实在是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移民的增加,民族国家的边界日益受到挑战。东道主国家在考虑外来移民归化入籍的诉求时,并不总是做出接纳或拒绝的二元选择。一些国家赋予外来移民公民资格,但只给予其"半公民资格"或"差别公民资格"。华人、印度人等外来移民虽然被缅甸政府接纳归化入籍,但并不被给予"完全的成员资格"。缅甸公民法规定,华人是缅甸的"二等或三等"公民,其在政治权利、公民社会权利和公民权利等方面均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作为外来移民,华人享有的"差异公民资格"不仅是对华人个人或群体的不公平,更阻碍了缅甸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公民国家认同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论华族--从世界史与民族史的角度所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所有生活在中国(含大陆及台、港、澳)以外的具有中华民族血统和中国文化特征的人,就是"华族",并认为"华族"包括仍保持中国国籍的"华侨"、已取得外国国籍的原华侨及其后裔所构成的"华人",以及泛指华侨、华人的后裔的"华裔".文中尤以19世纪中叶以来一批批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论证了华族的形成与发展,并力图说明,血统成分与文化传统乃是华族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在中国人下南洋的移民潮中,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互动、磨合、整合和融合,如水银泻地,落地生根,形成了许多各具人文特征的土生华人。东南亚土生华人族群是中国与东南亚民族关系深厚历史渊源的一个重要呈现。认识土生华人落地生根的这种状态,不仅俱有共生性、多样性和深度性的学术意义,而且还俱有增强克服"中国中心主义"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去中国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动的和平战略。  相似文献   

7.
"山戎"考略     
"山戎"的称谓,是和中华民族的"崇山"习俗相关联.而历史上北方各游牧部族如匈奴、东胡、蒙古,自古至今都传流着这一浓郁的民族习俗.所以"山戎"一词,是对古代中国具有浓郁"崇山"习俗的北方各游牧部族的"泛称".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的推进,华人经济的相关理论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有学者对沿用已久的“华人经济”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华人经济”概念的提法不符合实际。“华人经济”这个概念或提法是否合适?如果没有一个相应的定论,很可能会在学术界引起不同程度的困惑:(1)如果“华人经济”概念的提法确实不符合实际,那么中国学术界长期沿用的“华人经济”概念,中国学者一直关注和讨论的“华人经济”论题以及一系列研究成果,即数以百计的学术专著和数千篇学术论文,无疑都将陷入“逻辑矛盾”或“理论误区”之中,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属性,海外华侨华人实质上也存在着"多元一体"属性,海外华侨华人中包含着汉族也包含着为祖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少数民族,缺少少数民族的华侨华人的研究并不完整.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提倡与努力,学术界对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正确认知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对做好海外少数民族侨胞的侨务工作,团结海外少数民族侨胞,共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不能离开菲律宾社会,因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菲律宾社会的制约.此外,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中华民族向海外发展形成的,菲律宾华人的社会组织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闽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根据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原则和性质,将这种组织分为依照中国文化组建的社会组织、适应移居地社会创建的社会组织以及半官方的社会组织三大类,并指出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加强菲律宾华人族群内部的联系和整合、协调菲律宾华人族群与居住国社会的联系、促进菲律宾华人族群与中国的联系、加强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花儿会"具有狂欢化色彩,本文将通过"花儿会"活动主要表现的原始性、群众性、反规范性等特征,时具有鲜明地方性特色的"花儿会"中的狂欢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每年进入到"希吉莱历"的9月,青海回族穆斯林的宗教和社会生活变得异常活跃,形成了颇有特色的"斋月文化".这种"斋月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在不断的传承中也浸染着浓郁的民俗色彩,是一种内蕴丰富的文化现象,很值得人们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重视教育是古今中外华人父母共同秉承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华人移民来说,教育是实现向上流动较为公平和有效的途径.子女的教育成功往往能保证其事业有成、生活富足,进而带动整个家庭的向上流动.中国新移民如何应对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挑战,除了受到华人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的价值观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移居国的制度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约束,其中包括语言文化、移民政策、社会和种族歧视,以及教育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中国新移民拥有国际移民"超高端筛选"所具备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以及移民所独有的跨国资源,而这些都是帮助其有效应对上述教育挑战的主要策略与资源.  相似文献   

14.
五一假日期间,首都市民和来京观光的游客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与来自云南德宏州的领导、傣族同胞一起,共度具有浓郁傣家风情的传统佳节———泼水节,泼水狂欢使每一个游客置身于南国风情之中。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家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也前来参加泼水节狂欢。据悉,中华民族园傣族泼水节活动将持续到十月底云南德宏州与北京中华民族园共同举办“泼水节”@龚志祥  相似文献   

15.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比较年青的民族,1226年蒙古军队在完成第一次两征之后,将中亚细亚、高加索、波斯一带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迁入中国,与唐宋时期就经常来往于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以及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新的民族——回族.几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回族人民在与其它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同时,在生活习俗上,尤其是丧葬习俗方面,仍旧保留着相当浓郁的古代西域民族的特点.黑龙江回族也不例外.黑龙江回族群众在习惯上,要尽量回避使用"死人"这个不吉利的字眼.他们把死人称作"亡人",意即"走"了的人.遇到丧事,他们通常说某人"无常"了,或"冒台"了.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17—18日,由国务院侨办与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出席会议的国务院侨办和地方侨办领导、海外侨领与国内外专家、国务院侨办咨询委员共60余人,有20位代表宣读了学术论文。这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的以欧洲为研究区域的华侨华人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17.
龙涛 《民族论坛》2007,(1):31-33
在汉族地区,过了正月十五,春节就算过去了.而在广西大苗山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苗胞们的春节,要到正月十七的"芒哥"节之后才算结束.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赴澳大利亚的移民日益增多。目前,澳大利亚华人人口已达40余万,华人社会不断发生着适应新形势的整合与嬗变。考察多元文化政策下的澳大利亚华人社会的特征与群体结构模式,分析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其前途,对于我们研究海...  相似文献   

19.
在婚俗不断新变的今天,河湟汉族婚俗中仍保留了浓郁的古风,主要表现为古代"六礼"的遗留、古冠礼的残存、"妇见"礼的保持及古代抢婚习俗的影踪等等.究其原因,是与河湟地区特殊的民俗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历史、文化三方面的语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认同的要素入手进行分析,说明神户台湾籍华侨、华人与日本的其他华侨、华人一样,仍然坚持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作者认为,日本对华侨、华人的区别对待或歧视,是日本华侨、华人仍然坚持民族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