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程炳卿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鲜经验的科学概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王新兰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在辩证地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同时,根据新时期我国教育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  相似文献   

3.
李巧云 《探求》2006,(2):28-30,18
邓小平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关于“小康社会”的科学构想,“小康社会”构想包含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易佐永 《探求》2004,(5):4-7
邓小平的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广州市的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永红 《探求》2005,(Z1):72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最近一轮现代化就强烈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之门,创立了独特的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江泽民同志的现代化思想则是在继承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在系统总结世界各种现代化理论和模式的经验教训前提下,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人才观都是马列主义人才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二者的逻辑关系来看,江泽民人才观是对邓小平人才观的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列主义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付安 《社科纵横》2003,18(4):10-11
本文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性质、教育目标、教育方针四个方面,阐述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毛泽东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教育理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精华,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升华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三个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理论基础、历史实践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角度来论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三个走向问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从阶级性现代化走向社会性现代化;从封闭性现化化走向开放性现代化.力图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和证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这无疑将会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历史的、内在的联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与邓小平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的共识与基础;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对毛泽东的继承与深化;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在吸取毛泽东失误的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所作出的正确阐释和全新概括。因此,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探索的继承、深化、完善和发展。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试论邓小平的富民思想牛士敏邓小平的富民思想是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科学总结的产物,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搞清楚邓小平富民思想的渊源和内容.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杰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尤其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当前,认真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的辩证法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把握共性个性统一的辩证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性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思想结晶,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实事求是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学习《邓小平文选》三卷的体会王彦峰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实事求是则是这个理论的精髓和哲学基础。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首...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划时代贡献解淑玲张晓忠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但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而且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贡献。他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的党建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思想,对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怎样实现党的领导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作出了精辟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重新进行设计和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方针和政策。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思想,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本文拟对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作一探讨。 一、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按照邓小平的总体设计,首先,现代化是…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高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旗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赋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以鲜明的时代气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观。 一、人民创造历史是邓小平群众观的基 础和出发点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了毛  相似文献   

17.
贠大强  彭波 《唐都学刊》2008,24(6):82-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现代化建设思想创新发展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分析其历史脉络可以归纳出邓小平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江泽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这些思想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理论的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理论是他本人一贯的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重视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思想方法的逻辑发展 ,是对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存在的正确的农业政策思想的合理继承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对广大农民和干部创造智慧的集中和提升 ,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理论内容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理论历史性地突破了传统重农思想的局限 ,为实现百年来几代中国人所憧憬的农业现代化理想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途径 ,作为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范式 ,它又是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喜悦的心情迎来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这为我们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统一全党思想,教育干部和人民,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最有力的武器;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集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张世珍本文仅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坚持毛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