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贽的艺术批评思想主要是提出了艺术领域的"吟心说",并由此指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吟其心";艺术创作过程是"顺其性"自然发出,发愤而作,"吟"的过程可以毫无拘束,直至冲破"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框范;"化工"才是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艺术批评的最高原则是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2.
李贽的思想渊源为儒释道兼容并蓄,其自然人性论思想以自然之为美,自心不外于世俗之心,要求心灵自由与自然欲望满足的统一,以人的主体性确立和个体自由为目的而高扬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欲求。这一美学思想对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尚情论派的情感美学观,以情为本,以抒情为宗,从情本论出发来观照文学的属性和功能,把主情主义美学原则作为艺术创造的审美理想原则,试图以情为艺术立法,并且揭示了艺术情感概念的文化新质、表现方式和精神特色  相似文献   

4.
关于欲与情,李贽首发“以自然之为美”的宏论,其所谓“自然”包括四个维度:首先,根本指向是承认“欲”的自然正当,为个体私欲即生命主体的感性欲望正名,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导思想;其次,“情”以欲为源,不齐之自然人欲的流行发用生发不齐之自然“物情”,打破发乎情、止乎礼的礼教传统;再次,任情从欲即为自然,把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和情感的快适即“真”视为超越世俗美丑判断的新标准;最后,“童心说”强调文艺创作应是“自言”、“自文”,实为自然之“真”的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这些,构成了李贽自然人性论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5.
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及其自注、<论书随笔>、<论书札记>中论述了书法的"形质"和"神彩",他对笔法、墨法、笔画、结字、章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富有启发性,其中关于楷书结构中的"黄金律"是他的重大发现;在探讨入帖与出帖,书者性格、品德、年龄、心态与书法作品之关系时,他结合自己的学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他崇尚天真自然之趣,赏爱碑帖中的优美文辞,认为书法审美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  相似文献   

6.
认为艺术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感有很大的区别,文章从四个不同方面对两者进行了区别。在确定了艺术情感是不同于自然情感的一种高级情感后,又专门提出了它与众不同的幻真性、情象性、情理性、创生性四种特征,从而对艺术情感作了创造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的情理美学观是从“诗言志”观念生发为儒家的以理节情论、道家的情感自然论和屈原的“发愤抒情”论的不同理论形态,它们共同确认了文学情感表现的文艺本质论。在此基础上,情感美学观和理性美学观得以分型确立和形成同源异流的基本格局,为后来情理美学观的流变规范了总体框架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缘情而绮靡"从理论上宣告审美情感脱离道德功用而独立,反映了人们对艺术情感本体的自觉认识与把握。"志"的内涵向情感靠拢。言志与缘情对立深化为创作主体才情与文德之争。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感性生命的享受与玩味,悲情、闲情、艳情成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重民主义者。在二十多年的从政生涯中,李贽看透了明末官场上上下下的种种腐败,对封建专制统治充满了怨恨,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批;相反。对广大穷苦人民却表现了莫大的同情和关心,他全面、系统且富有特色的重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主张伸张人性、倡言人人平等、相信民心可用、重视商人地位以及悯民、安民、教民、养民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以人为本”教育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贽思想的组成是多元的,传统儒、墨、道、法等家思想都是其思想的来源,而墨家思想是其重要的来源之一.我们认为,李贽极力推崇墨子学说,其思想中部分吸收了墨家"兼爱"、"尚贤"、"尚同"、强力进取、"节用"等学说.进而提出了其"人道之爱"、男女平等、个性自由、"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及重商等思想,所以墨家思想对李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一生文坛遭遇沉浮,论争是其标签,论争也是其最基本的姿态,其思想在论争中提出、发展、升华和修正,而其文学话语的是是非非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休戚相关。本文以人性论为立足点,以其论争的三阶段为线索,通过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人性论与阶级性及与抗战无关论的辨析,以"论争"手法为切入点,目的是突显其基本文学见解及其底蕴,以期给当下学界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所强调的情感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情感,而是活生生的带有浓烈生命色彩的具体化情感。李斯特认为纯器乐在表达具体化情感方面有所欠缺,而标题音乐由于引入了文学因素,从而使得纯器乐中一般化、抽象化的情感转换为具体的个性情感,具有更为动人的力量。李斯特的观念与黑格尔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这种联系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黑格尔是在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倡导音乐的情感本质,而李斯特则是完全将音乐的情感本质与理性对立起来,在二者的矛盾性中抬升情感在音乐中的地位。李斯特的观念与汉斯立克的思想之间有着鲜明的理论对立,但在这种对立的表象之下,二者又有着一致的理论趋向:他们都是以确立音乐艺术的自足与独立为最终目的,并且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人学指向。因此,李斯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他热情洋溢地宣扬音乐的情感本质,同时也热烈地为音乐自律与艺术自律呐喊。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自律论"或"他律论"为依据来评判其思想;同时,也正是这种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他的思想成为西方音乐美学观念历史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诗歌具有"集大成"的特点和成就。杜甫之所以能超越众人,获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主体性,在于其情感本体的特点是真与善无间的结合,不妨说杜之真,是以善为内容的;但就其主体性而言,则善只是其本真的表露,善倒成为真的形式。其真与善在生活中介的作用下双向建构为杜甫独特的情感结构,从而完成其扬弃与继承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的情感论是其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观点"诗歌是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给人的印象是诗是诗人情感的直接结果,然而,华兹华斯又说诗人具有一种气质,比别人更容易被不在眼前的事物所感动,言外之意就是诗歌是诗人回忆的结果。前后说法似乎有所矛盾。如果从现象学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诗人的回忆也是情感不断积聚的过程,这正像情感现象学所说的,在任何可能的世界图像的形成过程中,该图像的各要素的内涵、结构和联系取决于爱和旨趣行动的建构、方向和联系。像现象学一样,华兹华斯也是在爱的"问询"中,让世界不断"吐露"自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华兹华斯情感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抒情文本情感具象化,常常通过隐喻这一修辞手法来实现。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应来自不同的领域,隐含着某种妥帖的相似性,具有较大的项外次空间距离和较小的项内次空间距离,并以情感为基点建立起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康有为的男女平等思想,是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人权、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产物与理论,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打破封建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促进妇女的觉醒,兴起妇女解放运动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并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高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以蒙培元、李泽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学者认为,道德理性主体不仅存在压制情感的现实弊病,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实质内容的抽象概念,因而存在着脱离现实世界的本体论缺陷。为此,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情感主体理论予以矫正。其中,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立足“历史人类学本体论”,确立了情理调配的经验性心理情感的本体地位;蒙培元构建的“情感儒学”以弘扬儒家道德价值的实存意义为目的,确立了寓理于情的先验性真情实感的本体地位。然而,这两个思想进路不同的情感主体理论仍然是一种主体哲学的论说,因此,无法有效摆脱主体哲学的普遍困限。尽管如此,蒙培元、李泽厚的情感主体理论蕴含的生存论意味也预示着新的理论可能,这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哲学主体观念重建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家在其道德学说中,经常征引《孟子》中“孺子将入于井”的譬喻。这一譬喻,在解释孟子人性论中所说仁之端的同时,还显示出儒家伦理构架一个根本性的理路:重视“情感的自然”。儒家伦理思想在核心点上特别表现出以人的自然情感为基础,这一点与西方伦理学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有根本的不同。因此,以自然情感为基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并对推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情感本体的特征是崇高之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思想家们已经对之作出了反思。王国维认为培养“完全之人物”需要进行情育,并提出了情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壮美之情的教育。他对叔本华天才说的补充使得情育是可能的。但是,在如何展开情育的问题上,他的思考不足。梁启超则提出了尚武、进取冒险和权利思想,从康德崇高的培养需要人生哲学作某种转换的角度说,他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情育如何展开的问题。但是,晚期的王国维回归了传统,认同了优美;梁启超也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移不定: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现代情感本体的问题虽然已经提出,但是,其诞生十分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