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游珍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1):83-87
"三言"将世情百态、人生诸相与民俗风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揭示风俗人情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社会文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使"三言"具备了风俗史或民俗志的意义.通过"三言",可以解读冯梦龙以正统儒家观念为内核化育厚俗的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民间立场的矛盾性、对信仰民俗的双重态度以及对语言民俗"真"与"雅"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王馥庆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5):76-77,82
"三言"中的定情信物,作为恋爱男女双方表达真情的凭证,以特定的形式传达着与众不同的含义。它是一条枢纽全文,激化矛盾,贯穿全文的"密针线",体现了自身的社会、民族、文化意蕴,更折射出了古代女子悲惨的人生命运和"礼教"对人性的扼杀。 相似文献
3.
史红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11
庄子"三言",即重言、寓言和卮言。重言和寓言从《庄子》的创作实践来看,其实一也,只有很小的区别。卮言则是庄子齐物思想的表现方法,因而包涵了重言和卮言。 相似文献
4.
郭文丽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4-18
“三言”小说体现出不同于宋元时期话本的新的表现意趣:从重在娱心到娱心与告诫兼备;从重在编织情节发展为于离奇曲折的情节中展现自然的世俗人性。引发这些转变的因素有:明代的社会思潮,作者的改变,接受阶层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三言”中的冯梦龙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代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旨在破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既公认"三言"是冯梦龙的代表作又否定其著作权的矛盾态度,指出这是关于"三言"中冯梦龙作品的考定迄无进展乃至今后也难以进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话本小说研究中出现混乱现象的重要原因;认为"三言"既是冯梦龙的代表作,则应总体上承认其著作权,从而肯定冯梦龙既无愧是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保存宋元话本的功臣,理应在文学史、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前代历史人物在"三言二拍"中是一组不容忽视的人物形象,作者为了达到道德宣教的目的,将这些人物原有的故事加以不同程度的改造,其人物衍变形态有历史矛盾简单化、人物面貌平民化、因果逻辑观念化、积德效应私利化、行动方式游戏化等.其中,也贯穿了市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体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张洪兴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43-46
直觉体悟是《庄子》"三言"艺术思维的基本方式。为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艺术感染力,庄子直觉思维中使用了以一统万、以有显无、以物观物、以外托内、正反互见,即"统"、"悟"、"顺"、"衬"、"逆"等方式,使其文章形成了"汪洋自恣以适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马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4):56-59,112
文学是人学,是心学.冯梦龙的"三言"是其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展现.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哲学上王学左派的兴起与文学上市民文学的繁荣,对冯梦龙的情爱观产生重要影响.从冯梦龙特有的文化人格和心态,深刻剖析"三言"中商贾对待婚恋的不同态度,是掌握 "三言"中商贾形象特征和了解冯梦龙情爱观的独特视野. 相似文献
10.
高献红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206-208
冯梦龙编辑思想的宏观架构由三个方面构成;"导愚"是冯梦龙编辑图书的宗旨与目的,"适俗"则是其所采用的丛然策略与图书得以传播的必要手段; "传之而可久"的传世意识则构成高品质图书得以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三个方面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徐文翔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4)
冯梦龙首次将民歌作为一种与正统诗文并列的文学样式,承认其文体性,大大超前于时代.其《叙山歌》从“民歌是一种文学样式”,到“抑诗文而扬民歌”,再到“借民歌以宣扬情教、反对名教”,从不同层面肯定民歌的价值和地位.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民歌编辑的总原则——“从俗谈”,并在体例的编排和评注的运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编辑方法,对今天的俗文学整理工作仍具有极大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2.
13.
全桂寿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2(5):30-30,43
"今天会明天会会会重要,这思路那思路,路路都好.谁来落实?"这副社会对联警示着共青团工作抓好落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团干必须改变依开会发文件开展工作的思维定势;坚持做好理论与实践、上情与下情"结合"的创造性文章;讲实干、重实效;建立健全有效的责任与督查机制;领导尤要率先垂范,富有韧劲. 相似文献
14.
王慧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
明代杰出文学家冯梦龙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颇丰,然而世人对他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他编选的小说上,对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不够深入。他凭借个人之力搜集、编辑了当时的民歌俗曲集《山歌》、《太霞新奏》等作品,为后世研究当时俗文学和地方的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某些篇章道出了冯梦龙对民歌俗曲这类音乐文学的独特见解,成为我国古代乐论、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但人们一直以为原对句不能译作外语对偶句,以致不懂汉语的人至今不能欣赏。通过对望城黑糜峰长联的英译探索证明,只要原对句语法结构相同,翻译成对偶句是完全可能的。对联能英译成对偶句,译成其他语言的对偶句也应当可能。对联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诗词曲的对仗句也应当可以解决。通过将望城黑糜峰长联英译成对偶句的三个步骤,以及在英译过程中得到的九个方面的认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对联乃至诗词曲进步介绍给其他民族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何凌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82-86
对偶是《史记》散文诸多修辞手法中数量巨大的一种。它的广泛而成功的运用,对《史记》语言总体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在东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79-81
丰子恺不仅是艺术素养全面的著名艺术家,而且是卓越的艺术理论家,他的艺术理论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他的理论既出自丰富的艺术经验,又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丰子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对于艺术的理解同天地、佛道、人生的根本问题相贯通,是有大境界智慧型的艺术理论家。在艺术功用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子恺的艺术功用论主要包括:艺术使人获得自由人生体验;艺术可获得天真的乐趣;艺术可以使人远离功利;艺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等。 相似文献
18.
霍省瑞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2-76
冯梦龙“情教”思想,实际是情教与名教的矛盾思想。他试图苦心营建“情教”理想来取代传统“名教”思想,将自己以情施教的思想体系贯彻在以名为教的社会现实中。冯梦龙情教与名教思想的矛盾,是二者在逻辑起点上的对立和逻辑终点上的同旨,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其婚恋观、妇女观、忠孝观和释道观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