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敬梓是那种一生只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就赫然名垂中国文学史的清代小说家。面对《儒林外史》,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心理动力引发并激励他历尽十多个寒署精心结撰了这部洋洋洒洒四十万言的长篇小说呢?一个幽微深邃的答案隐匿在作者心中,那就是作者的创作动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这是满足与某些需要有关活动的动力”,“它是限于给予行为能量,并指引行为的因素”。可见,动机是一种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为前提,推动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心理驱力。而创作动机,正是在创作过程中,引起作家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2.
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 ,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 ,“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 ,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探析戴清亮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经受了三年困难之苦。造成困难的总体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就人祸而言,又有内部与外部之分。外部是苏联背信弃义,撕合同、撤专家,欲置我于困境。内部乃指“五风”之害。“五风”(“共产风”...  相似文献   

4.
李奎报的“诗以意为主,意亦以气为主”的主气论,包容诸多内涵:或指创作主体之气即作家或诗人的气质、个性、才性;或指创作文本论即气在作品中指称的精神、力度、风格、美感等要素;或指创作过程论,即创作主体在创作思维中的“灵气”、“气机”、“灵感”,也就是“文之气脉”。从这些方面来关注它,无疑,李奎报主气论既是对中国诗歌理论的审美接受,又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5.
一、动机的基础理论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Petri,2003),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动机也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不但直接观察而且可以通过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来表示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的、要求活动来引起个体行为的方向,提供原动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企业的人力资源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源营销可分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营销和企业外部人力资源营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营销主要是指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分析企业内部CEO、直线经理、普通员工的需求 ,有针对地为他们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产品与服务 ,企业外部人力资源营销主要是指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来促使企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浅谈发愤之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发愤著书”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传统之一,其定义众说不一。有人把“发愤著书”作为创作的普遍动机,把“发愤著书”的成果都称为发愤之作,这就未免失当。我认为,发愤是指作家主体与现实发生冲突,遭受不幸的打击,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震撼,产生压抑、悲伤、忧虑和愤慨,并以主体的坚强意志把它转化成悲愤沉雄的创作激情时所具有的精  相似文献   

8.
论艺术观察的生成与演化蔡毅艺术观察是作家艺术家进入创作之宫的第一道门户。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艺术观察既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艺术家既要通过观察去认识*和反映自然社会人生,积累素材,熟悉各种情况和各...  相似文献   

9.
王粤钦 《理论界》2007,(2):203-204
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也是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以及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几个方面探讨分析,认为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动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海军  倪赤丹 《理论界》2003,(6):139-139
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一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活动方向都是由一定动机所驱使的,它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心理媒介。 由于动机是与需要相联,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故笔者借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逻辑顺序论述各种动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动机已经摆脱了最基层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亲合、被接纳和成为其中一员)产生亲和动机、结群动机,尊重的需要(成功、胜任、赢得赞  相似文献   

11.
茅盾写的第一篇现代作家论的文章虽然是《王鲁彦论》,但他选择的第一个作家论的对象却是鲁迅。这现象尽管平常,但这背后的根据却对我们很重要:由于茅盾有一种思想与鲁迅那种干预社会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才使他对鲁迅及其创作那么感兴趣,而那“思想”就是茅盾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论文艺观。  相似文献   

12.
想象作为中介或中间环节,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中,有以下作用: 第一,能动作用。首先,想象可以为主体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提供内部动力。在认识活动中,想象总是体现主体认识飞跃的愿望,并把这种愿望转化为具体目标,甚至能把这种具体目标某些细节的直观图画提供出来。这种具体目标及其直观图画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会使他形成兴奋、快乐等多种形式的情感体验,由此导致认识结构中内部驱动力的产生。这种内部驱动力,一方面会激活主体内部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又使主体积极捕捉他所需要的各种外部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为反映系统所加工,由此产生出反映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其次,想象还可  相似文献   

13.
一、悖论:文学理论的“无用”当我们将视野框定在文学理论的“用”的范围,我们按理有充分的理由来自信,似乎可找出若干用途,只是需费心思用语言来组织起若干条目.这种自信的基础在于,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总是有一定心理动机的,当这一动机不能实现后,人们一般也就会转寻他途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使得原先进行着的活动中止.而文学理论的活动历时悠悠,甚至可能追溯到人们创拟文字之前的时代,诚如有学者指出的,“文学评论与文学的孪生姐妹,同时诞生的.”由于文学在有文字记录之前就有口头文学的形式,也许文学理论在早期也就以口头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文学的评价、总结,这样一种传统悠久的活动如果说没有“用”的话,那就当然不可思议.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细究下来时出现了疑问.“用”,如果把它的含义理解为满足实践当中的需要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就很大程度上是“无用”的.美学家鲍桑葵曾指出,“人们常说,艺术是无用的;在类似的意义上,也不妨说,美学也是无用的.”虽然他言说的对象是美学,但其道理对于文学理论来讲也是适用的.在这里,艺术的“无用”是指艺术的描写并不能代替现实,所谓画饼不能充饥即此之谓;文学理论的“无用”是指文学理论并不宜于去干涉作家的创作,文学创作应是作家进行的精神探索的创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及日常工作中人们称谓的“实践”,多是指人的外部性、社会性、物质性活动,很少或未能涵括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基于下个世纪的国民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和人的观念现代化工程之时代需要,有必要弄清有关人文心理的文化重整机制。“内部实践”及其三位一体的意象体验、符号操作、人格生成和文化创造,便是本文作者试图阐释人的观念理想与情智人格的文化内涵及发生原理之主题。一、“内部实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心态,是指作家在某一时期、或创作某一作品时的心理状态,是作家的人生观、创作动机、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多种心理因素交汇融合的产物。从主导倾向来看,本世纪的中国作家,主要表现为政治型、人文型与超然型三种心态,但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具体作家的心态又是复杂的,往往表现出矛盾性与多面性。文学作品的成功,必须以自由与真诚为有效的心态保障,而在本世纪,却有这样三种心态影响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即政治禁忌心态、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与宗派心态。就文学创作而言,只有设法排除这些非文学心态的干扰,才能写出成功之作;从研究来看,也只有注重从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家的复杂心态,才能将作家恢复到有着整体生命状态的个人予以观照,才能使文学研究更为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6.
胡风生平简要。胡风对两种文学倾向不满。一种是对周作人和林语堂的脱离现实的“兴趣主义”和“性灵主义”不满,认为这是与时代精神向背离的;一种是对“左联”内部的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以及其后在“左联”作家队伍中所产生的“主观公式主义”、“客观主义”不满,认为这是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他在这既反右又反“左”的斗争中,从自己和同行的创作中,领悟并创构了一个理论,这就是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灾难的“主观战斗精神”论。从文学创作的认识论的层面看,胡风的“主观精神”论是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创作美学。从作家人格论的层面看,胡风在他的文学理论生涯中,所追求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人格塑造有关。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7.
论隋炀帝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隋炀帝的评价中,开运河、建东都、巡幸历来被说成暴政,认为这主要是为了游山玩水,因此,隋炀帝是千古暴君。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历史人物思想和活动应进行具体分析的要求和对英雄史观的批判,我们认为这种论断未免笼统、简单。因为历史的发展毕竟有它自己的规律,它的“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而不是由个人主观意志所决定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帝王将相的私欲。所以前论只反映了这些事物的表面,而没有从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方面揭示事物“内部的隐藏着的”实质;只看到隋炀帝的作为,而没有从其活动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中去“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只看重了他个人的意志动力,而忽视了“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因此,本文对有关隋炀帝评价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王琼 《江淮论坛》2007,(3):171-175
致力于以修复、重建两性关系以拯救世界的英国作家、“预言家”劳伦斯,无论其创作动机、动力、源泉都与女性息息相关,女性观在其创作中尤其是小说创作地位非常重要。在其早期创作中,从迷恋、同情、理解、批判、支持她们走新生之路,到贬抑、控制、征服、要求她们做无条件的服从者,退变过程还是非常清晰的。对此加以分析并批判,有助于理解劳伦斯小说的深层次内涵,并给予其创作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大木魁所讲文之“神”是指作家不同的才气、个性表现于作品的精神面貌 ,所谓“气”则偏重于指文章的气势。这种“神”是内在的 ,似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玄妙之处 ,显然 ,这是从审美的角度对散文美学特征进行概括而提出来的 ,较唐宋派的“神理”说更具美学特色 ,也更深刻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