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后新自由主义、后东亚模式与新东亚模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虽然后新自由主义、后东亚模式分别受到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的推崇,韩国、中国台湾的新东亚模式由于政治转型的阵痛而备受冷落,然而,与后新自由主义导致的经济依附性发展不断加深、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后东亚模式导致的政府失灵加剧和权钱交易普遍化相比,新东亚模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更为协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强。随着后发展中国家发展环境的改变,新自由主义与东亚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有通过积极的战略转型,依靠民主宪政和有限贸易保护政策来制约政府失灵和减少市场失灵,后发展中国家才能够避免经济的过度的依附性发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现代化的赶超。  相似文献   

2.
对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的基本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比较拉美和东亚经济发展业绩的差异入手 ,分析了两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并简要评述了“克鲁格曼质疑”。本文认为 ,东亚模式的特点是 :国民经济的外向度高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更为有效 ;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比较重视农业 ;通过发展初等教育来提高劳动力素质 ;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得当。 2 0世纪 80年代末或 90年代初 ,拉美模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与东亚发展模式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 ,而此前拉美模式的特点是 :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而有力、有时甚至是过度的干预 ;国内市场和民族企业受到有效的保护 ;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 ;国内资本积累能力较低 ;重工轻农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崔岩 《日本研究》2011,(3):15-20
东亚已经成为世界的重要经济区域,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亚发展初期看,作为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的落后区域,存在着初始条件各异、发展差距较大等情况。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的制度模式及工业化模式,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日本同东亚其他经济体之间相互促进,极大地影响了这一区域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东亚面临的外需依存型结构和国际经济失衡问题,是今后发展中需要进行大力调整的,这是关系到今后东亚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进化博弈的角度审视东亚模式。东亚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 ,它随着环境的变化 ,在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进化”,从政府强干预到政府弱干预 ,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就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东亚模式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它对东亚各国经济初期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历史功绩不容置疑。但是 ,与其他模式相比 ,它不是一概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特别是由于东亚模式本身的进化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的步调不一致 ,它日益显露出对世界大环境的“不适应症”。因而 ,必须对东亚模式实行战略性的调整 ,以克服“进化路径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朱根 《日本学刊》2003,(5):105-119
推动东亚起飞的东亚模式,除资源、技术、资本等经济条件外,知识、创新和发展文化学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动力.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日本价值观念的变化,日本文化在开放、变革和发展中融合新机形成自己特色,日本经济的复苏寄希望于创新知识、技术和文化的作用.韩国以技术创新变革传统文化和习惯理性,广泛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并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向.东亚以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东亚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模式反映的是东亚现代化发展道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但是现代化又离不开西化。在东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西方影响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首先是早期现代化的冲击和其经验与科技的普及,促进了亚洲的转变。但是西方影响也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多不利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是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ANIES在接受外来经验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的发展特点。东亚发展模式有力证明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后发现代化的后发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7.
东亚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经济崛起堪称世界奇迹,政治崛起也得确认,但东亚要真正在美、欧、亚战略大三角中均衡发展,成为世界格局力量中心还有待时日。不仅美欧亚之间发展不平衡,东亚的经济和政治间发展也不平衡,东亚作为力量中心还不明确,不稳定,还不强有力,关键是东亚还缺乏凝聚力和协调机制,力量体现还未稳定有形。东亚崛起不能单靠APEC,应有东亚合作的自身载体,EAEC应运而生是符合客观需要的。我国在对待亚太合作和东亚合作方面有否轻重缓急?作者对我国的东亚政策的政策取向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小红 《唐都学刊》2002,18(2):96-100
西方对东亚崛起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关注 ,最初起始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而且主要是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去加以关注的。继日本之后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崛起 ,这就客观上促进了东亚文化解释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现代儒家”文化理论 ,庸俗儒家主义理论 ,东亚现代化“情感模式”理论 ,亚洲价值论等。文化解释理论研究者认为 ,文化因素已成为东亚崛起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关系新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两大趋势的日益走强,世界经济呈现出了灵活性、活越性和叠加性同时并举的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在东亚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东亚已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因此,日本传统的以其"雁行"模式为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东亚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日本也开始突破独善获利的双边贸易体制,从战略上调整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并积极建立WTO、FTA、EPA三者有机融合的新型东亚经济合作关系,传统的"雁行"主导模式开始向"伙伴合作"模式转型。但对具有巨大合作潜力的中国,日本却依然采取"功利"性的合作战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在东亚地区经济形响力的日益走强,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东亚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再论东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明:笔者曾在《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2期上发表过《论东亚模式特征》一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有种种不同的看法,金融危机后争议则更大。现将最近思考的几个问题整理出来发表如下,供学界讨论。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和国内学者对东亚模式的重新思考与深入探讨。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粉碎了“亚洲模式”。①美国《外交》双月刊说得更加明确:“亚洲金融危机证明美国经济模式正确”。②在国内,尽管对东亚模式持支持者居多,但也有较大争议。无非三种论调:一、否定论,认为东亚金融危…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cial policy reforms in East Asia and whether the welfare states in the region became more inclusive in terms of social protec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developmental credentials. It draws on findings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UNRISD) project on 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 covering China,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Japan, Malaysia, the Republic of Korea, Singapore,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and Thailand. It shows that East Asian economie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the crisis in terms of welfare reform. While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maintain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electiv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Korea, Taiwan, and, to a lesser extent, Thailand implemented social policy reforms toward a more inclusive one. Despite such different responses, policy changes are explained by the pro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welfare state: the instrumentality of social polic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policy changes through democratization (or the lack of it).  相似文献   

12.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亚与南亚因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形成了两个极不对称的经济区域,目前两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双方目前并不属于相同的区域经济体系,两地区间缺乏向心力和关联产业,区域间经济联系的规模受到南亚经济能力的约束。东亚"西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趋势路径,其内涵是以东亚向南亚的产业转移为纽带,将拟建的东亚独立区域市场与南亚的工业化启动进程联结起来,实现世界经济中这两个高增长地区的结构性连接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a latecom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However, in some countries,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ambitious programmes to exte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to enlarg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their welfare stat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elfare system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s, however, underdeveloped and there still is a relative lack of accurate knowledge about welfare systems in the region. Since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ocial policies of the countries. This paper examines features of welfare regimes in Indone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Singapore, South Korea, Taiwan and Thailand, and undert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s and patterns of welfare regimes in the region. Two core questions are answered: can the existing welfare systems help mitigate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What are the needs,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that inform the future of welfare regim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5.
徐长文 《创新》2007,1(1):12-16
10+3,即东盟加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地区最富活力和潜力的合作机制,集聚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力量。几年来,经过东亚国家的共同努力,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建立东亚共同体将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杨勇 《求是学刊》2004,31(3):115-120
东亚国际秩序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存续时间最长,调控、整合地域广的三大国际秩序之一。它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道义魅力。实现了宗属关系与家族亲和性、结盟与互市、地缘调控与文化吸纳全方位的整合,构造了一元为主导、多元互动的国际秩序。在现代,对于如何处理相邻的大国与小国关系,如何构建未来的东亚国际合作模式,仍能给我们以启示,提供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17.
宿亮 《太平洋学报》2011,19(6):42-50
长期以来,欧盟积极参与了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治理,其在东亚地区的行动反映了欧盟推动其安全战略、促进其国际地位提升的努力。但是,对东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参与同时也显露出欧盟能力上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欧盟对参与东亚地区安全治理提出的大量战略文件和规划,并不能够完全得到贯彻和推行。本文试图在对这些战略文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欧盟在东亚地区参与安全治理行动进行梳理,进而探讨欧盟在该领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工业东亚新现代性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原有西方现代性模式独统天下的局面。美国波士顿儒家学者杜维明通过亲身体悟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独到特质,试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对经过创造性转化的新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19.
经过20年的经济发展,东亚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东亚须更有目标地和战略性地组织起来,但东亚区域架构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和影响东亚地区合作的最重要的关系,构建东亚区域合作架构应当乐于见到美国的参与。总之,关于东亚区域合作架构的安排的共识正在形成,包括四个要素:即10+3、10+6、东盟以及APEC。10+3应当成为东亚区域合作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主导,10+6应当发展成为关于地区重要战略利益问题有效的领导人对话论坛,东盟则必须实现东盟共同体的建设,APEC则在于推动亚太国家间的尤其是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