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影响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变量。就地方政府来看,“评级制”和“项目制”是治理社会组织的主要方式,它通过一系列政策设置与制度安排,使社会组织的发展既符合政府职能转移和公共服务社会化趋势的需要,又实现了对社会组织功能发展的分化与选择性支持,体现着政府的发展思路和导向。就社会组织而言,无论是主动的利益契合,还是类组织外形化的组织再造,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自身发展。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合作的背后是权力资源支配—控制关系、复杂的制度规范以及利益取向交互作用的结果。对此,要以“优势主导的权能重塑”为核心理念,为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各主体协商共治提供法治化保障,对具体社区服务场域中的治理主体行动进行有效限定,保证社区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2.
“河长制”要从一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设计转向为长效化制度实践,必然需要社会主体的有效参与。基于对湘潭市推行“河长助手”治理实践的研究发现,以民间组织为中介的公众参与,需要建立在地方政府的信任与需求、民间环保组织的社会资本积累、精准的身份定位以及利益表达的集中与理性化的基础上。同时,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河长制”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动员不足、短暂化与形式化、治理成本高、合法性与有效性不足等“运动式治理”弊端。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邻避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及运营产生的邻避效应成为现代公共政策决策面临的新挑战。实质上,邻避困境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的社会与政治的博弈过程,因此,需要通过伦理规范考量邻避困境中的个体利益诉求。政策直接反映政府的价值取向,邻避困境的解决是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持续不断地求同存异、协调合作的过程,需要从信任与共识机制、第三方主体公正性、经济与伦理治理策略思维与执行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地方政府权力的配置模式将产生体系性影响。“多中心治理主体”、“合作式治理模式”需要发挥不同社会主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在地方政府职责中应更加强调服务职能的完善。所以在地方政府权力的横向配置中,要求重新划分政府与社会、市场间的权力范围,并且推动三者间关系的法治化。但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间“上下同责”、“上下同粗”的权力体系严重阻碍了地方政府权力的多中心横向配置,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分权以及增强基层政府的自主权成为地方政府权力重构的首要任务。此外,国家治理体系对行政法学的基本原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期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道路上,应更加强调监督和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的行使,防止各级地方政府恣意逾越横向、纵向的权力边界。因此,法律保留原则和越权无效原则的价值将会更加凸显,而相关立法也应当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经济要素空间作用力的均衡机制,探讨了污染外部性条件下的市场失灵、区际生态环境保护与补偿政策。研究表明,当污染与交易成本都很低时,在很低的概率下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当污染很小且交易成本很大时,政府陷入干预的盲区;在更普遍情形下污染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因为政府治理市场失灵会引起区域间利益重置,所以需要通过区际生态补偿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往往会导致政府失灵;中央政府在治理污染、区际生态环境保护与要素最优配置目标上具有同一性,从而只要能够突破财政约束,中央政府就会不遗余力地推进区际生态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公共管理实质上是政府治理方式上的制度变迁,即打破原有行政区行政的制度安排,重塑利益格局的制度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从而最终形成新的制度——相关因素充分博弈后的契约格局。这些博弈关系主要包括治理理念的"博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在这些博弈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博弈困境提出树立合作的"重复博弈"思维;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斩断地方政府与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连带关系;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是建立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有效引导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外部性的复杂性:兼论科斯外部性理论的偏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外部性有复杂性的一面 ,但科斯对外部性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这导致了科斯外部性理论的偏颇。其表现是 :该理论过高估计了经济主体通过谈判、协商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作用 ,而否定了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作用。本文认为 ,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谈判、协商 ,调整经济利益 ,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思路和方式 ,但不应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8.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治理困境。社会组织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在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提升地方治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省新泰市依托平安协会构建的平安共建机制,就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参与地方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的"新泰模式"体现了政府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和还政于民的治理趋势,这一模式为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进而实现"善治"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9.
协同治理与社会冲突管理具有显著的契合性特征,但由于地方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导致“碎片化管理”,缺乏协同治理理念、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绩效评价考核机制,使传统社会冲突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冲突的复杂性、动态性特征。要突破传统社会冲突管理的困境,需要创新社会冲突管理模式,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冲突协同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树立协同治理理念,完善地方政府权责体系;二是建设“整体型政府”,有效整合公共资源;三是通过制度创新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四是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我国地方保护主义日趋抬头,为患甚多,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中央高度重视。“九五”时期,治理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行为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项重大问题。一、地方保护主义的含义、特征、表现及危害性地方保护主义,是体制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在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时,为保护本地特殊利益而采取损害全局利益的权力变异行为的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1.主体是有资格行使政权和司法权的地方国家机关或其工作人员。2.地方保护主义奉行本地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