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史记》称引“《春秋》”有记事古史、孔子《春秋》、公羊《春秋》和左氏《春秋》等不同情况,其中“左氏《春秋》”的全称当为“左氏《春秋国语》”,是一部具体描述西周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古史著作,既非等同于今见《国语》,亦非等同于今见《左传》,而为两书所取材,亦为《史记》所援用。清华简《系年》为这一推断提供了启发和佐证。  相似文献   

2.
宋刻宋元递修本《补音》、《国语》都有阙笔为讳的现象。寻检之下发现,《补音》阙笔为讳而《国语》本文不阙笔者10条,《国语》本文阙笔为讳而《补音》不阙笔者14条,总共涉及“胤”、“敬”、“儆”等15个字。这15个字在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和其他《国语》各本的阙笔情况表明:递修本、金李本等公序本《国语》和黄刊明道本《国语》较多地保留宋讳,张一鲲本以后除了少数的几个字如“桓”字等尚保留阙笔为讳的习惯外,其他的就完全改回本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海经》中所载“群帝”或“众帝”的名称及其谱系的分析,认为黄帝、帝喾、帝俊、帝舜实为一人,乃是上帝;帝鸿即帝尧亦即太皞、昌意;少暤即帝挚,亦即《海经》中的戏,他应该是帝尧之弟继帝尧为帝者,《世本》《史记》中说他是帝尧之兄的说法不可靠;韩流为《竹书》中的帝乾荒,曾继帝挚为帝;帝丹朱即驩兜、驩头、讙头、讙朱,是帝颛项之子而继颛顼为帝者.帝尧、帝挚、帝韩流、帝颛顼、帝丹朱是唐虞时代的五位帝王,一代为兄终弟及,其余为父传子,先秦所谓的五帝时代、唐虞时代是相同的概念.“五帝”传说是真正的古老史传,并非战国时人的杜撰,也可以证明战国时代儒、墨所谓“尧舜禅让”的说法根本是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著《史记》,虞、夏、商、周本《尚书》;春秋之世本《左传》、《国语》;战国时期所取材有的多同于今通行的《战国策》,所以班固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班固说的司马迁作《史记》时曾采《战国策》,为历代学者所公认,直到今天从没有人对这提出过疑义、异议。所以然者,战国时代的史料传于今者,惟有西汉元、成年间的刘向所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史记》中与现存《战国策》中内容相同的竟有九十三事之多,因而人们确信司马迁作《史记》写战国时代部分是采辑钞誊《战国策》原文的。其实这个问题颇有重新探讨研究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根——释“帝”字的形义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说“黄帝子孙”,“龙的传人”,表示大家都是一个祖先的骨肉同胞。司马迁《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就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华夏族从历史上寻根,都会寻到高祖黄帝,黄帝在传说中既是创世神,又是宗祖神。巫师、巫术以玉为灵物,皇、黄相通,所以又有“玉皇大帝”的名目。总  相似文献   

6.
刘知几史学思想和理论主要反映于《史通》中。《史通》包括众多关于《国语》的论述。刘知几对《国语》的接受和研究构成了《国语》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知几对《国语》的作者、《国语》和《左传》的关系、《国语》对《史记》的影响、《国语》作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明晰的阐述。刘知几认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产生于左氏解经的需要。他已开始将《国语》从汉儒经学传播体系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7.
《国语》虽为史书,但重在立论,不少论述关涉美学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几个关于“美”的概念:其一是“文”,文有多义,其中之一就是“美”。其二是“章”,章有诸多含义,几乎概括了美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其三是“和”,音乐特别看重和,其实不独音乐重视和,各种美的事物均重视和,和是美的本质。和是诸多因素的化合,和的实现是新事物的创造。其四是“美”,《国语》对“美”下了一个定义,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美”的基本性质:无害,有利,合德,成礼,可观。其五是“貌”,《国语》认为“貌”是重要的,但“言”比貌更重要,言是心之声,心决定言,因此,最重要的是心。《国语》的“美”论几乎集先秦儒家“美”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说“黄帝子孙”。“龙的传人”,表示大家都是一个祖先的骨肉同胞。司马迁《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就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项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华夏族从历史上寻根,都会寻到高祖黄帝,黄帝在传说中既是创世神,又是宗祖神。巫师、巫术以玉为灵物,皇、黄相通,所以又有“玉皇大帝”的名目。总而言之,黄帝是中国土特产的上帝。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理解《诗经》在春秋乃至西周时期的流传及其作用,运用史料分析和文本语境透视的方法,考察了《国语》用诗所涉及的赋诗、歌诗和引诗三种形态。与同时期的《左传》用诗相比,《国语》用诗有自身特色:对赋诗的过程描写往往更加具体,引诗多取材于雅颂,并更多地运用于谏言政治。  相似文献   

10.
《浣纱记》结构论(下)──传奇结构研究之三许建中二《浣纱记》以西施、范蠡爱情的悲欢离合作为贯串线索,敷演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这一惊心动魄且极富戏剧性的斗争。这个故事既见于正史,如《左传》、《国语》、《史记》,也见于“稗官杂记之体”①,如《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1.
《夏小正》是《大戴礼记》的一篇。据《汉书》的《儒林传》说,《大戴礼记》属于儒家的礼书。可是,由于它的内容驳杂,有些篇章的性质同礼学根本无关,如《帝系姓》、《五帝德》属于史学,《保傅》篇属于教育,《夏小正》属于时则,因之,它一向不被儒家当作正宗的礼书;尽管它在两汉曾被列于学官,当时传承和研治的人就很少,长期也无人为之作注。它在这些方面,比之《小戴礼记》要逊色得多。《夏小正》有单行本,由于“文句简奥”,注释者不乏其人,可是至今迄无定本,注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史记》、《左传》、《国语》中所载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对一些疑点进行了探讨,以及司马迁在处理有关史料时所表现的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13.
南燕国考     
两周时期有两个燕园,一个是召公之燕,即姬姓之燕,另一个是伯之燕,即姓之燕。在古籍中,召公之燕常称北燕;伯之燕常称燕或南燕。兹钩稽古籍,考察南燕历史。一、伯身世《史记·郑世家》集解引资逵曰:“伯,南燕祖。”考诸《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膝、箴、任、荀、僖、儇、依是也。”李贻德《春秋贾服注辑述》以为“伯当是受姓者”。据此,南燕祖伯为黄帝之后。二、南双活动地域及事迎南燕破封为们投x。市燕在先令古路中,很早我见于价7经·大雅·韩奕》。《韩奕》口:‘”…  相似文献   

14.
<正> 谢氏渊源 1、《史记·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45页集解:徐广曰:“外传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云:‘以德为姓’。又虞说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为十一姓,酉、祁、巳、滕、、任、荀、鰲、姞、儇、衣是也,余十二姓德薄不记录。”  相似文献   

15.
一上古神话、宗教与历史传说里,都有帝喾存在。这个帝喾的本来面目究竟是副啥样的尊容,素来罕见有人研究。帝喾在古神话、宗教与历史传说领域,均系相当重要的角色。太史公《史记》把他名列上古“五帝”的第三位,《山海经》亦三见其名。然而,认真追索起来,不免令人感到茫然。谨严的学者徐旭生先生以治上古史驰名于世,论及帝喾,却只好说:“对于  相似文献   

16.
《史记·五帝本纪》疑诂(十二则)张家英近年研读《史记》,时有所疑,间作札记;复不自量力,思为之解诂。传世最早之《史记》训释文字,为裴《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三音合称“三家注”,附见于通行之《史记》全本;其收集资料之较全者,则为日人泷...  相似文献   

17.
《史记》《春秋》撰作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曾多次说,《史记》是效孔子《春秋》而作,当壶遂把《史记》和《春秋》比论时,他却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那么,《史记》和《春秋》的关系如何?二者有何异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弄清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史学的演变,不会是毫无意义的。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史记》、《春秋》撰作的目的和方法略加比较。  相似文献   

18.
《史记》述“天”与历史理性的萌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宗旨首在“究天人之际”,它在记述五帝三代之时就反复述及天、天命与上帝的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源自《大戴礼》、《尚书》与《诗经》等文献。但司马迁对“天”之观念的记述述并非唯“经”是从、全盘照录,而是从史料考辨与历史观念两个方面进行审慎的去取,显示出卓越的考信精神。在此基础上,《史记》所述的“天”之观念,在五帝时期呈现出明显的自然属性,夏商时期则又具有了浓厚的宗教性,而殷周之际,天的观念又以道德为主导。通过梳理五帝三代的天人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历史理性在殷周之际的萌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国语》分别记载从周穆王起至鲁悼公止五百多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全书共分二十一卷。《国语》,以宋明道二年(公元一○三三年)版本为最古(三国吴韦昭解,北宋宋庠补音)。韦昭《国语解叙》说:“昔孔子发愤于旧史,垂法于素王。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其渊原深大,沉懿雅丽,可谓命世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宋庠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是《国语》研究的萌芽期。《国语》受到了儒家和法家学者的重视。就儒家而言,从《尔雅》《礼记》《荀子》中均能看出《国语》的影响。就法家而言,韩非子和管子学派均从《国语》中吸纳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