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艺理论和文艺,两者都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及产物,人们之所以要在文艺之外再建立文艺理论,是由于人们要求对文艺活动进行认识,而此任务文艺活动本身是难以完成的,文艺理论就是提供一个旁观的视点;在文艺之外对文艺进行反思。但是,现实生活、文艺创作及文艺理论都在发展,文艺理论反思文艺的“视点”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本文的  相似文献   

2.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艺,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观.文艺创作若沿着良性之路发展,迫切需要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指导,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道路.作为文艺的指南针——文艺理论与批评,它的宗旨本来是帮助接受主体理解艺术的奥秘,提高审美鉴赏力,指导作家、艺术家更好地创作艺术品,但是当今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却出现了滞后性,即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相分裂,文艺理论与批评对作家、艺术家失去了指导作用,接受主体也不理睬文艺理论与批评了.这主要表现在当前文艺理论与批评所患的“失语症”,所谓“失语症”,是批评者和文艺理论者被“他物”遮蔽了自己独有的思维和言说方式,以“他人”的基本理论范畴和基本运思方式进行批评.正象当前文艺批评中不再有韵味、风骨的  相似文献   

3.
以“五四”为开端的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在新体系的建构中表现出了借鉴外来思想和反抗传统文化的双重特征。这种倾向虽有对“文以载道”之封建观念进行批判的进步意义,但在其当代的理论延续中却日益暴露出了学术上的偏见。尤其是在今天,一种大力引进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所谓“后现代主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而回眸历史,吸收古今中外文艺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以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应成为下一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2014年文艺理论学科知识体现了鲜明的“面向时代”的本土性诉求,不仅在“中国问题”“中国语境”“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等知识脉络与学术研讨中凸显了鲜明的现实品格,还在“时代性”“历史性”“人民性”的召唤中体现了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价值诉求.媒介与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引发了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空间及其位置的新思考,“微时代”的微文化、微美学在扎根现实生活的反思批判中也彰显出文艺理论的先锋性与接地性.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各种高层次重要学术会议的相继召开,则使得文艺学学科出现繁荣迹象,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的历史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5.
一理想,这是个让人激动,使人兴奋,促人前进的美好字眼;同时,也是个被某些人用五颜六色的笔墨涂抹得变了形的字眼。正因为这样,当人们谈论起这个字眼时,总是褒贬各异。特别在文学领域中,情况尤为复杂:历来赞者誉之,反者毁之。近几年来,在恢复和发扬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情况下,在某些搞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同志的心目中,似乎理想是同他们所排斥或不怎么欣赏的浪漫主义和“两结合”创作方法串在一起的。他们认为我国文学作品中曾经一度出现的虚假现象,胡编乱造,空喊口号,脱离现实生活,去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英雄人物等等,都同它有着直接关联。甚  相似文献   

6.
韩伟 《人文杂志》2023,(11):28-35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艺,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艺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展开的,有着鲜明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时代性的历史重大问题为导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文艺理论论题”,激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论文聚焦影响当代中国的三个重要主题词“百年党史”“以人民为中心”“小康中国”,结合相关文艺作品,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三个重要属性“历史性”“审美性”“实践性”来深入分析和阐释,试图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时代课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论述中提出的“人民史诗”“中国精神”“‘剧中人’和‘剧作者’”“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等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文艺理论范畴,强调了以人民为本位并用史诗笔法去书写人民英雄,以中华民族培育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学创作现实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新时代品格的文艺理论范畴体系。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中,“自然主义”一直是作为一个否定性的概念而出现的,甚至常常同所谓的“暴露文学”、“色情文学”划等号。这种理解如果不是错误的,至少也是肤浅的、表面化的。事实上,作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艺现象,“自然主义”同“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等美学思潮一样,既有其出现的逻辑根据和历史条件,又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理想,还有其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澄清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克服我们以往对于“自然主义”的模糊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分析和理解当前的某些文艺现象。  相似文献   

9.
曾凡解  陈金琳 《江汉论坛》2005,3(6):120-123
本文通过分析“主观战斗精神”、民族形式、大众化、创作题材与胡风文艺启蒙观念之间的关系,指出胡风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既非“主观战斗精神”,也非“精神奴役的创伤”,而是贯穿于其整个文艺活动的文艺启蒙观念,正是这种文艺启蒙观念造成了胡风文艺理论的全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一下粉碎“四人帮”以来上海绝大多数文艺理论批评界同志们的工作,我以为主流是好的,做了不少工作,表现了良好的品格,是有成绩的。 我们积极响应了党中央拨乱反正的号召。虽然对“两个凡是”,当时上海并不如某些地区那样带头积极表示反对,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身所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它的中国化,是它“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中国化,不是它的中国政治化,而是它的中国文化化;它的中国化,也不是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大众文艺(通俗文艺)理论的“融合”,而是同它们的“结合”。在中国化过程中,它要保持自己的基本原则即内核,坚持自己理论的主体性。这样的理论,才会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的中国化,才会是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真正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许多同志鉴于我们文艺理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转而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艺术的本质规律问题,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观点。比如李泽厚同志就曾指出:“艺术不只是认识。”他认为:“只用认识论来解释艺术与艺术创作,这一流行既广且久的文艺理论,其实是不符合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实际的。”他的这个观点确实触及到了艺术的本质规律问题,是富有启发性的。这种启发不仅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对艺术规律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而且也促使我们去重新检讨以往认识上存在的某些偏颇。本文所着力的正是这种检讨的一个方面,即艺术中审美认识的特殊性问题,并希望其对新的探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赵紫阳同志在中共“十三大”报告中,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将有新的发展前景,这对一切理论工作者、学术工作者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我是研究文艺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两门学科,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相关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了这两门学科,也规范了这两门学科,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也走过曲折的路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原著是较晚才翻译过来的.在二十年代末,还大都从日本辗转引入,正如日本作  相似文献   

14.
陈中立同志在《论相对真理中包含错误因素》一文中指出:“承认某些相对真理中可能包含着某些错误因素,不仅符合认识过程,符合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这段话的立论是用“某些”、“可能”等含糊不清的限制词加以修饰,因而是不确定的。在另一段则用“常有”一词,又加以确定了:“自然科学史上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在人们认识所达到的相对真理中,包含某些错误因素的事是常有的。不但自然科学方面是这样,社会科学方面也是这样。甚至可以说,在社会科学方面人们认识所达到的真理中包含错误时的情况更为明显。”还有一段不仅是“可能”或“常有”,  相似文献   

15.
面向新的综合——探讨文艺理论发展的趋向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元化后的文艺理论出现一种趋向:相互的疏远和隔阂。文艺理论多元发展的关健,不在量而在质,不在分化而在综合。综合是分化的深入。正处中西文化碰撞交汇中的文艺理论,主要的发展模式将是从综台中创建。文艺理论的综合创建,也是个理论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在哲学、科学、实践三个层面展开。现时代文艺理论的“转移”不是理论建构原则向主体论转移,而是理论对象的研究侧重点向主体能动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在中国广泛地传播着,而且也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土壤上蓬勃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立玲 《东南学术》2003,(2):134-135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 ,西方文艺理论中关于文学的“摹仿说”、“镜像说”、“反映论”、“再现论”恐怕是最朴素也是最普遍的阐释了。无可否认 ,文学 ,无论它在行进的路上如何辗转 ,总不免最终归于社会、自然或者个人活生生的经历、体验、想象。长久以来 ,文艺理论的大厦就是以上述大同小异的论说为基础。我们密切关注的是 :某则文字表达了什么 ?它意欲何为 ?文学好像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 ,心事重重 ,欲语还休 ,闪烁其辞地试图遮掩什么 ,而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任务则是 ,找出这个家伙的意图 ,并尽量寻找一个或几个理由来阐释明白他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钱中文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们站在20世纪学术积累的高度,并兼顾其学术影响,来综览和评判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那么我们不得不说,钱中文是继刘再复之后中国文艺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如果说刘再复在新时期前十年文艺理论园地里发生重大影响、作出重要贡献的是人的“丰富性”(“性格组合论”)和“主体性”学说,那么,钱中文先生在新时期后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园地中作出重大贡献、产生广泛影响的则是“审美意识形态”说、“新理性精神”论和“亦此亦彼”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此种解读已经陷入困境。本文指出这里的所谓“困境”是某些解读者由于脱离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意去解读而强加给它的,同时,也使这些解读者自身在学理上陷入困境。困境之一是迷失于“语义丛林”,借用语的混乱而曲解具有明确规定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困境之二是借助“文本横出”,即把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语境中撰写的著作同质地对待,任意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作,以“实践人本主义”理解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从两头批判“实践唯物主义”;困境之三是“对话失语”,在倡导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现代哲学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话语,特别是使之脱离“新唯物主义”的规定性;困境之四是陷入“经院争议”,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罔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现实性,在思维甚至语言范围内争论、辨议。本文认为只要真正尊重文本、立足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本质和明晰话语,那么,我们就可以摆脱人为“困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韵:中国美学和文艺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韵是中国美学和文艺学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古代的乐论、画论、诗论、书(法)论以及关于人体审美的记述中,以韵为中心的概念如气韵、风韵、神韵、情韵、韵度等随处可见。然而,韵这一基本范畴在现代研究者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更面临着被其它范畴兼并和吞噬的危险。我们不能同意某些论者提出的把“意境”作为中国诗歌中最基本的美学范畴,而把“境界说”、“神韵说”、“趣味说”等包容在内的主张;也不同意某位著名文艺理论家称“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是一种以‘意境’为中心的理论”的更为简单化的表述。如果按照这种简单化的理解,真地实行起某些论者的“兼并政策”,则势必把具有鲜活风貌和丰富多彩内容的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学弄得单一、枯燥而面目全非(同时,我们也对醉心于“哲学建筑术”,热衷于构建庞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