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智能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创新了社会的发展形态。人工智能的产生使劳动法陷入了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包括劳动法律主体资格存疑、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失灵、就业替代和行业取代、冲击劳动基准体系、突破解雇保护制度等潜在危机,因此劳动法律制度需要作出反应以应对这些挑战。人工智能视域下劳动所呈现的新特征,突破了传统劳动法理论和实践的范畴,给劳动法带来了挑战和困境。为此,劳动法律制度应当从调整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加强人力资源投资、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等几个方面作出应对,以重构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解决理论和实践的难题。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因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平衡各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责配置,与现行劳动立法具有契合性,为劳动法治建设提供了机遇。目前,劳动法领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障碍,存在对劳动法的认识偏差,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不够协调,管制与自治失衡,集体劳动关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领域的法治建设滞后。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引导对劳动法的认知,对劳动合同的期限及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进行修订,协调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完善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从而满足供给侧改革对劳动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工资集体协商作为一种工资决定机制,在保护劳动者权益、平衡劳资双方利益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软法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方式,与工资集体协商在制度表现、治理方式、价值导向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契合度,是弥补硬法治理模式下工资集体协商缺陷的有效制度安排。构建以软法治理为核心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强化工会职能、培育协商公共空间以及构建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进入职场带来的不只是解放劳动力的福音,还有社会对于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劳动力市场和劳动法的巨大挑战。应当看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兼具破坏性与补充性双重性质,虽不必过于担忧"技术性失业",但须有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意识和措施。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所衍生出来的劳动法问题,首先,应明确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劳动者,可通过制定《机器人伦理宪章》对其进行保护;其次,人工智能换人必须实体合法、程序合法;最后,未来劳动法改革必须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具体问题,一一应对。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常态、技术新发展和就业新形势下,我国个别劳动关系灵活性总体增强但局部不足、集体劳动关系覆盖率扩张但形式化严重、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率高企且复杂多样、法治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渐备但实效欠佳。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保障安全性、健全集体协商主体和优化政府指导、减负增效和分类处理争议纠纷、完善法治和网络化治理。  相似文献   

6.
曹静 《中国劳动》2015,(2):59-62
当前社会上的劳动阶层出现了分化,然而,劳动法上不加区别的规定造成了劳动者保护实质上的不平等。现有劳动法通过立法技巧,在服务期、竞业限制、违约金的有限适用、禁止解雇以及经济补偿方面体现出了劳动者分层保护的思想,却仍然存在立法和实践中的诸多局限。在坚持人权保障、追求实质平等、实现利益平衡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构建劳动者分层保护的模式,采取双重认定标准,分为强势劳动者、一般劳动者和弱势劳动者,并从立法、司法和社会角度共同构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矛盾定位为人民内部矛盾,探索形成了既兴市场化之利又除市场化之弊,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劳资利益协调与平衡体系。中国特色劳动关系调整的实践路径与内在逻辑是:以市场化为基,释放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以法治化为本,平衡劳动关系灵活性与安全公平性;深化工会改革,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民主管理;优化行政治理,督查激励地方政府与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社会参与,推进劳动关系网络化、精细化、专业化治理。其中,政府发挥了"劳动关系的改革者""劳动契约的规范者""劳资集体自治的推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引导者""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促进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常凯 《中国劳动》2004,(4):14-17
劳动关系的一般定义可以界定为: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为实现生产过程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宏观而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所谓个别劳动关系、集体或团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或产业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既是一种互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平台与网络主播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学界与实务界均未形成一致观点。选取法院判决进行整理分析,可知法院多持劳务关系的裁判观点。网络平台与网络主播之间劳务关系的认定不利于网络主播的合法权益保护。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平台+"经济的发展,保障网络主播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直播业健康稳定发展,网络平台向网络主播说明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异同后,双方可以协商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劳务合同。我国劳动法可以借鉴德国劳动法"类雇员"的立法规则,并适时拓展完善传统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发展涉及专业知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多个多方面,对于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会从提高劳动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和谐劳动关系。实际上,劳动关系发生矛盾的主体是人,这涉及的也是人力资源问题。因此,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缓和劳动关系矛盾。为此,本文以现实案例为基础,深入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的内涵以及影响劳动力关系的因素,探索人力资源发展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劳动法》完善的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劳动法不完善的原因可从四个方面讨论:基本法模式、经济体制改革中劳动制度还不成熟、制度惯性——劳动法中的某些规定仍来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法规和规章以及理论准备不充分现行劳动法由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在此前后制定的为数不多的单项劳动法律以及许多劳动法规、规章所构成。其中,《劳动法》作为劳动基本法,是市场经济劳动法替代计划经济劳动法的根本性标志。它不同于以往劳动立法之处,主要在于:(1)确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偏重保护劳动者;(2)确立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模式中…  相似文献   

12.
<正>《劳动法》实施20多年来,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劳动行政部门围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贯彻执行做了大量工作,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如今出现了制度实施上的瓶颈。为实现《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  相似文献   

13.
<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与职工接触最为密切的部门,在收集职工反馈意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科学处理劳资纠纷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企业对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给予了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正确看待新时期劳动关系发生的新变化、面临的新挑战,积极寻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可行性策略,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规制主要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主,基本形成国家授权、企业制定、事后审查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规制格局。但是,存在规制对象"一刀切",重"形式主义"以及规章制度"无效"等问题,不能完全实现有效组织劳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规制目标。研究企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规制机理,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符合我国劳动关系法治化治理实际需求的规制理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劳动法》实施20年后的今天,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法制建设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继续制定单项劳动立法(如劳动条件基准法),还是全面修改《劳动法》。本文认为,《劳动法》的完善,仅仅通过单项劳动立法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泸州市龙马潭区人社局积极发挥部门工作职能,积极主动应对新情况和新形势,创新举措合力攻坚,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全力稳定就业局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区人社系统荣获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全省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2011—2013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先进集体、全市农民工技能大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与社会保障关系的总体运行方式也从计划配置、国家用工、公共管理、行政调节、劳动保险转向市场配置、企业用工、经营管理、合同调节、社会保险。《劳动法》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立法,涵盖了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市场与就业促进、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与福利、劳动基准与劳动监察、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等,奠定了我国现代劳动法制的基础。自  相似文献   

18.
供给侧改革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劳动关系及劳动立法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结构性优化与"人力资本战略"的实现;"去产能"的要求与企业职工的合理安置以实现"不减员而增效"的目标;"降成本"的任务与"劳资利益平衡"状态的维持及"简政放权"任务与释放企业自主用工空间,等等。《劳动合同法》修订应从"劳动者分层保护"与"用人单位分类适用";释放管理空间,促进灵活用工,切实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同时,扩大企业用工自主权及淡化严格的"解雇保护制度"并充分尊重企业正当性"解雇权"等多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9.
灵活就业与建立在工业化社会和雇佣制度基础上的传统就业方式不同,兼具就业不稳定性与就业灵活性,对劳动法的完全适用提出了挑战。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制,为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劳动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无法克服就业不稳定、就业歧视给劳动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反思传统劳动法的从属性劳动、集中劳动为主旨的制度设计,考量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形式多元化的需求,在修订完善劳动法律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整合劳动法与相关领域法律,发挥劳动法的保护功能、秩序功能和公共政策功能,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具法治意义的就业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主题一  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政策:灵活性与规制 事件回放: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 —2004 年7 月5 日, 纪念《劳动法》颁布10 周年。 —2 0 0 4 年, 一系列保护性就业法规政策出台。 —2004 年11 月1 日, 国务院颁布《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简称《条例》),《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劳动保障监察领域的立法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全国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 点评: 中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和法律化程度的提升。 在企业应对外部竞争的挑战, 管理越来越多地走向灵活的同时, 政府提醒企业对员工基本权利的关注和投入。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