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角度再读沃莱·索因卡的小说《痴心与浊水》,可以看出,男权制度的压迫是造成女主人公们"他者"形象的重要原因,而女性以"自欺"的方式去解决面临的困境,只会固化"他者"形象。只有反抗才会使女性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2.
简.奥斯丁是英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启蒙者和开拓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她所承受的种种物质困难和精神压力反映了西方早期女性作家寻求和建立女性文学传统的艰难。为了能顺利通过层层男性道德批判,使自己的作品对读者建立起权威性,奥斯丁小说均采用了双层文本策略的叙事模式。与此同时,奥斯丁构建了女性内聚焦叙述模式和自由间接话语技法等为女性主义者所称道的女性写作策略,试图以此来颠覆男权叙事系统,建构女性叙述声音和叙事权威。  相似文献   

3.
“灰姑娘”情结是19世纪西方女作家的普遍“集体无意识”,纵观19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的确都是采用“灰姑娘”叙事模式,本文将通过对《劝导》的分析表明奥斯丁致力于解构和重建被男权话语囚禁的女性自我。同时,通过比较它与奥斯丁其他小说的不同来揭示《劝导》的叙事结构里所蕴涵的社会性主题,反映了奥斯丁作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作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是时值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女性话语的优雅。在小说中,言说自我的女性话语,既是作者理性优雅的表述,也是女性气质、女性形象的优美勾画和对女性身份的探寻。其不同于男性话语的女性话语,充满了超乎于物质与世俗之上的自我和“他者”的精神情感交流,其中的女性的自我,包含着关爱人类的宗教情怀和母性温柔。现就奥斯汀小说的女性意识作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5.
"他者"的建构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而是自我价值和自我欲望的投射.分析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他者"的建构:地理他者、种族他者和文化他者的建构,以揭示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殖民扩张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国18世纪著名的婚恋题材小说家,简·奥斯丁以极为细腻的笔法刻画了同时代年轻女性的社会认知困境。在简·奥斯丁笔下,从《傲慢与偏见》到《诺桑觉寺》再到《劝导》,几乎所有女性人物在面临婚姻抉择时都会受到来自各方善意或恶意的劝导。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更是直指这一现象,并以戏剧性的结局回应了关于是否应该听从他人对婚姻大事的劝导这一问题。从心智理论视角对该小说人物的心智关系进行剖析,可以发现简·奥斯丁作品中的"劝导"情节背后所蕴含的主题意义。可以说,"劝导"既是简·奥斯丁情感生涯的关键词也是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的一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7.
"边境三部曲"的终结"乐章"──<平原上的城市>,展现了牛仔们辛勤的劳动生活和在艰苦环境中的互相关怀的兄弟情义,但也不乏展现了牧区牛仔和城镇妓女之间的爱情悲剧.女性形象在小说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充当着男性的附属品.可见在男权的框架体系下,女性已被要求忘掉自我,拒绝自我,或者以某种方式否定自我.本文将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女性观解读<平原上的城市>中女性的境遇、"他者"地位及自我选择与突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说《苏拉》是作家莫里森对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主体建构自我过程的探索和思考;苏拉、奈尔和夏娃这三个人物形象,代表着作家对黑人女性生存体验的关注.在一个不公平的体制下,无论像苏拉般地拒绝大他者,还是如奈尔般地接受大他者,抑或像夏娃一样地象征大他者,三个黑人女性构建自我主体的努力都以失败结局.莫里森借助拉康的哲学语言,阐释了美国黑人女性在大他者淫威下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表现的是生理和精神上不成熟的女性从"他者"境遇走向女性主体性生成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也是女性从非本真的日常生存状态超拔出来,走向本真生存方式并获得本真自我的过程.成长女性的孤独心境、逃离意识以及创伤情态,为女性以个体方式展开的主体性建构提供了特定的心灵际遇和深邃的存在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主体按照弗氏的理论就是人的自我,而他者指的则是无意识即伊德或欲望.在小说中自我分别指的就是年轻的布朗先生和"我".他者在霍桑的两篇小说中指的是布朗到森林去参加魔鬼的午夜聚会和"我"到新英格兰去找我的亲戚去发展.他者在小说中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其快乐的原则.文章还论述了他者在其满足欲望的同时也就导致了主体的坍塌.主体的坍塌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世界的崩溃.  相似文献   

11.
奥斯丁的《诺桑觉寺》和她的其他五部小说相比较 ,在叙事策略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诺桑觉寺》采用了公开的叙述者和外露的作者型的叙述声音 ,突出了作者的在场 ,获得了作者权威 ,构建了公开的、女性身份的作者立场。由于这部小说未能及时得以出版 ,奥斯丁调整了她的叙事策略 ,在这之后所写的小说采用了隐蔽的叙述者和含蓄的叙述声音 ,以及间接性的、含混型的叙事手法 ,小说自我叙事意识逐渐减弱 ,作者权威逐渐引退 ,表现出对作者型叙事行为的克制。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凭着对人性的直觉和有思想的头脑,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的真实性首先源于作者理性的女性视角取舍。奥斯丁的女性自我不仅来自于她对女性主体自身的关注,还来源于她对男性的想象、理解和期待,即对于男性参与到作品中的理解与关注。在奥斯丁的男性世界里,女性和男性共同存在于两者的关系中。奥斯丁的女性自我意识实现与其对男性的知性理解判断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或成为受虐狂,而作为"自我"存在的男性却身染"女性气质"或心理变态,他们共同陷入危机之中。通过分析女性"他者"与男性"自我"的危机,笔者认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最终导致两性的扭曲与不安,而小说表达出麦克尤恩对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尤其是男性生存境地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丁的一篇非常重要的小说。人们对于这部小说表现的道德伦理往往归结于作者所放映出来的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本文将从一个更为宽阔的视角—道德传教—来分析小说中的道德伦理。奥斯丁将道德传教这一宗教词汇借鉴到小说写作中,通过使用反复印证、福音词汇、自由间接引语和道德讨论等方法,拓展了女性小说家在道德方面的写作范畴。  相似文献   

15.
英国女作家奥斯丁一生短暂,只完成了六部小说,这六部小说都以女性婚姻为主题,题材虽然狭小,却反映出奥斯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了奥斯丁笔下的女性婚姻:以结婚为目标的婚姻,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虚伪的金钱婚姻,理想中的婚姻等。奥斯丁的伟大正在于她用小小的婚姻反映了宏大的世界,因为她描写的婚姻不仅折射了当时社会的金钱本质,还寄托着她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红字》和《祝福》都讲述了女性自我在强大的他者社会里遭遇不幸和受到惩罚的故事。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和祥林嫂身上集中体现着他者建构下的自我生存困境,凸显出社会中他者伦理缺失和自我言说的困难,她们迥异的命运结局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自我观和救赎观。霍桑和鲁迅对自我和他者之间伦理关系的关照对当代网民暴力行为具有警示意义,他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为推动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1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钟形罩》同属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陷于"自我/他者"两极关系失衡的困境。尽管主题相同,两位作者却是从截然相反的方向逼近这一人格成长难题的。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困于自我一极,普拉斯笔下的埃丝特困于他者一极。比较与探讨两部小说在同一主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并联系两位作者各自极端的人生选择,对思考人在"自我与他者"二元性关系中发展自身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并体现了20世纪重要的政治运动和学术思想。《幸存者回忆录》通过刻画小说女主人公内心活动与心理体验找寻女性被湮没、被压抑的自我。本文应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其进行了解读:主人公自我形象在艾米莉的成长中成型,在男性他者目光中生存,随着艾米莉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逐渐走出他者的镜像,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对话理论是由前苏联文论家美学家巴赫金提出的一个思想深刻、内涵深远的理论,对话的中心范畴是"自我-他者",巴赫金提倡对话双方的双主体性。以"自我-他者"的双主体性为考察对象,通过重点分析这一范畴在文学领域内的转换: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进一步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中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