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反担保解除财产保全是指为了确保因错误解除财产保全给申请人造成的损失能够及时得到赔偿,被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供担保,法院裁定解除财产保全的诉讼行为。反担保是具有公法与私法双重属性的法律行为,若满足“不少于保全额有效担保”的条件或申请人同意时,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但财产保全的对象是争议标的财产的,必须经申请人同意。解除保全应遵循保全措施对当事人影响较小为原则,“等值担保财产且有利于执行”是变更保全财产的条件,不应当作为解除保全程序上的障碍。厘清法条适用情形,方可统一裁判尺度,限缩司法自由裁量空间,从而真正做到类案同判,切实维护法制统一、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为了保障判决结果的顺利实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明确规定了财产保全制度。然而,究竟可以选择何种财产保全的担保方式,各地法院对此的要求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对当事人民事权益平等保护的缺失。从理论与实际出发,就我国民事诉讼财产保全中信誉担保机制的引入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的相关规定还是略显简约,其审查内容不明确、审查标准不完备、救济程序不完善。因此,在构建知识产权行为保全的制度中,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在程序启动的主体上应注意申请人的适格;在审查主体上,诉前行为保全由立案庭审查并作出裁定,诉中行为保全由审判庭审查并作出规定;在审查方式上,对于诉前行为保全,申请人在提供担保的情况下,采取书面审的形式进行审查。对于诉中行为保全,以对席审理为原则;在救济程序上,建立行为保全复议机制,同时确立行为保全错误的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4.
财产保全制度以保障将来依法作出的生效裁判文书能够顺利执行为初衷,但"申请人即为正当权利人"的预设前提在临时保障申请人权利的同时也潜在地给被申请人及案外人带来了权益受损的隐患。基于平等保护当事人权益原则,财产保全程序中被申请人及案外人的权益急需相应法律予以保障。纵观财产保全程序的运行进程,程序启动的依申请主义,程序救济中的异议制度构建以及检察机关的外在监督无疑是被申请人及案外人权益保障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在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中尚无明文规定,理论界和司法界对此讨论亦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职务犯罪诉前财产保全的现状及完善我国诉前财产保全制度,试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务犯罪诉前财产保全制度,以期促进我国职务犯罪诉前财产保全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对财产保全制度的规定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加大财产保全力度;建立紧急情况下财产保全制度;制定严格的财产保全条件;将司法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财产保全的做法上升为法律。使我国的财产保全制度更加完善、科学。  相似文献   

7.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使用频率极高的解决当事人争议问题的强制保护性措施,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实体权益,相应地要求在适用该措施时,必须确保正确性和合法性。一、国家赔偿中的财产保全错误与申请人申请有错误是两个不同概念。国家赔偿中的财产保全错误,是指行使审判职权的...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是保障民事判决、裁定得以执行的重要手段。作者认为诉讼保全的起止期间应界定为当事人起诉后至执行完毕的阶段,法院对于经济状况好的申请人可以不要求提供担保,财产保全裁定的效力应维持到执行完毕时止,法院依职权采取保全措施不当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由法院赔偿。  相似文献   

9.
结合我国《仲裁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论述了我国商事仲裁中的财产保全问题,其中主要就申请财产保全的时间、作出财产保全决定的机关、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应具备的条件等问题作了阐述,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指出现行财产保全管辖制度的缺陷之基础上,分别就财产保全的管辖法院及其与诉讼管辖协议、仲裁协议的关系,以及财产保全错误时要求损害赔偿的管辖法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诉讼保全制度包括诉讼中财产保全制度和诉讼前财产保全制度,但现行法律关于诉讼保全担保制度只做了原则性规定,对担保的责任期间、责任范围等尚未作具体规定。这就使得在司法实践中不当延长诉讼担保责任期间,任意扩大担保责任范围的情况不时出现,且难以通过法律监督的途径予以司法救济,损害了诉讼担保人的合法权益,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诉讼保全担保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应明确诉讼保全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期间及范围,既保障被保全人的合法权益,又兼顾担保人的利益,确保诉讼保全担保制度施行的合理及平衡。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31日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100条新增行为保全制度,填补了以行为给付为保全对象的制度空白,丰富了保全制度的内涵与外延。但第100条文义不足以涵括行为保全的样态。此外,行为保全与财产保全,根据功能、目的和采取措施的不同,又可以作进一步类型划分,《民事诉讼法》在制度安排上未对保全进行类型化区分,适用中易滋流弊,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3.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虽然在附带民事诉讼财产保全规则上实现了和民事诉讼的进一步接轨,但是却忽视了民事诉讼财产保全规则自身的缺陷及刑事案件的特殊性问题。与此同时,民刑交叉案件“先刑后民”审理模式的缺陷并未得到改变,财产保全规则在其他民刑交叉案件中几乎无法有效适用。因此,未来应当从财产保全的功能、民刑交叉案件的审理模式及特殊性入手进行规则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具有临时救济属性的民事保全程序中,主要体现为直接针对实际或极其可能发生损害的危急状态所实施的具体措施或方法。从宏观的权利与救济的角度,民事保全的终极指向仍然是各项实体请求权,并最终以权利与责任的方式导向终局性救济;而从微观的程序方式角度,具体保全措施则属于开放式的救济体系,针对诉前和诉中既成或形成中的损害给予临时性救济,遵循的是“有损害即有救济”的程式。此外,民事保全措施的适用必须遵循救济衡平原则,法院应当综合考虑申请人是否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害”,比较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因保全措施所受不利益的大小,并在公平、善意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裁决。再者,民事保全程序须体现救济充分性原则,具体包括救济目的的合理设定,针对救济对象选定有效的救济方法,以及救济结果对程序正义的体现等。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去年我在与李某联手做牛羊肉贩运的生意中,李某欠我款14万元,多次催要不付。最近据说他要变卖财产迁往外地居住。为防止他有意赖账,我准备向人民法院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的申请。请问,我应该向何地法院申请? 宁夏:李新  相似文献   

16.
必要性是财产保全的根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经济纠纷作出判决之前,为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能得到全面履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所采取的强制措施。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过程中常用的法律手段,但不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对于每一件具体案件来说,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取决于是否确有必要,即必要性是财产保全的根本前提。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审判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一根本前提,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综观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我们认为,所谓“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保全性裁判抵押权是法国民事执行程序法创立的一种新型抵押权形态,它既是一种保全措施,又是一种担保物权。保全性裁判抵押权不但能够防止债务人逃避债务,而且能够对债务人起到威慑作用,这种抵押权在法国很受欢迎。我国司法机关在财产保全和强制执行中广泛使用查封措施,在目前的制度设计中,不动产查封在办理登记后已经享有对抗效力和优先效力,鉴于在查封登记的不动产上实际上存在一个没有抵押权名义的抵押权,因此建议我国在未来的物权立法中借鉴保全性裁判抵押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担保中的保证保全王亦平冀国瑞保证是担保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把履行债务的主体及其财产范围,由债务人扩张至第三人,以增加债权受偿的机会。但是,债权人与保证人之间仍然是一种债的关系,债权的实现无法跨越债务人或保证人的履行而满足。在法律未对保证保全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9.
企业的会计行为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本保全概念之上的.资本得到保全,企业才能生存发展.会计学的资本保全是指应在预付资本得到补偿、成本得以回收的基础上才可确认收益.资本保全有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之分.资本保全概念与收益的计量紧密相关.资本保全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20.
通知移除规则适用于专利领域已逐渐形成共识,合理使用该规则不仅能起到纠纷解决的分流作用,而且该规则的适用申请具有便捷性的特点,无需通知人提供担保。但该规则的适用存在利益失衡的问题,诉前行为保全与通知移除规则在规范目的、启动要件、法律效果等方面具有共性,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补正通知移除规则的劣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两种措施提供了方向:通知移除规则的适用应提高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要求,电商平台审查义务不宜设定过高。调整法官恰当认定诉前行为保全的标准,诉前行为保全申请不必全都要求提供担保,同时建立并完善法院与电商平台的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