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依据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借以分析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现状,通过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能综合考察影响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多重因素。研究发现:虽然我国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总体身份认同状况较好,但认同结果与认同期望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个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流迁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对就业青年流动人口的本地人身份认同均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了促进就业青年流动人口本地人身份认同的政策建议: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培训体系;将青年流动人口全面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和城市社区体系,消除青年流动人口与本地人的社群隔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香港青年身份认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香港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随着香港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渐进形成,其个人认同意识、社会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现阶段仍显出"本土意识"因素。英国殖民统治、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其身份认同产生的原因。要构建香港与内地青年群体的长效交流机制,需构建其共同愿景共创未来的动力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行动规范。  相似文献   

4.
个人认同通常分布在单一身份认同到叠合身份认同两端之间。不同身份认同状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重大的社会后果。人们在认同行为中既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民族、宗教群体以及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通常会改变人们在认同上的收益和代价,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认同状态。中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一些内容不利于叠合身份认同的形成,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5.
中国“杀马特”青年群体发展初期,由于国内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传播有限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原因,“杀马特”青年群体一度在身份意识上处于被表达、被定义,甚至被严重曲解的境地,造型夸张、举 止怪异成为这一群体的身份标签。自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传媒的高速发展、商业利益的推动和公众参与社会变革主体性的增强,“杀马特”青年群体社会身份认同的诉求显著提升,其身份意识经历着从“被表达”向“我表 达”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基于此背景,结合对某地区失地农民的120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失地农民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失地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3个因素最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其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对随机抽取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岔河难民管理区391名越南难民所做的针对民族认同心理及行为倾向问卷调查和研究表明:越南难民的民族认同心理由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原属国认同三个层次构成,且受到职业、民族、受教育水平、汉语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越南难民的民族认同心理与社会冲突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倾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及原属国认同均与行为倾向各维度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为此,地方政府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越南难民的身份认同困惑,增强其适应地方文化的能力,促使越南难民顺利地融入地方社会,从而有效地减少其消极的个人行为或社会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9.
围绕认同的讨论不仅涉及社会、群体、个体身份边界的建构,而且涉及社会认可的身份内涵与个体认同的主观选择之间的张力.作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宗教是个体的信仰选择,宗教的认同不仅是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区别开来、也是用这种区分建立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在个体层面,宗教身份使人类在不可预测的模糊情境中获得稳定的依靠;在社会层面,宗教身份的社会性就是稳定的集合体.对身份依靠的稳定性期待,必然形成对社会整合的依赖.因此,个体认同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身份之间是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复杂的认同分层与结构中认识宗教认同的独特作用机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认同作为教师发展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在学界往往界定不清。这与以往研究者在概念结构分析中重"归纳"轻"演绎"、重"认同"轻"职业"有关。从职业社会学视角来看,教师职业既指教学情境中的工作角色,也指社会生活中的阶层身份。因此,教师职业认同包含了工作角色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双重内涵。区分教师职业认同的工作角色与社会身份内涵,有助于推动教师职业认同研究及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达地区农村青年借助区位和工商业发达优势,实现了就地城镇化。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为土地利益分配方式、劳动观念、城市化路径以及保护性力量上的差异,塑造出两地农村青年不同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珠三角地区农村青年更倾向于选择低端就业岗位,重视休闲大于劳动,长三角地区农村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更加积极主动,注重家庭资源积累和阶层跃升。职业选择上的差异,决定了农村青年能否建立起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系统的有机关联,这也成为影响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村青年市民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更高层次市民化的实现,需要农村青年发挥人力资本优势,选择高度市场竞争的职业,积累真正的市民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人生道路基本是一帆风顺的,社会阅历浅,多为独生子女,年龄偏小,思想单纯又有些幼稚,热情又有些偏激,理论性较强而动手能力差,接触和了解社会很不够,加之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各方面能力培养跟不上,因此青年学生如何弥补自身的缺陷,如何能使自己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适应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大变革时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真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这是大学生成才的…  相似文献   

13.
身份问题是《人性的污秽》中作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了《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从青年到老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展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青年和领导干部的复合体,青年公务员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这是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是青年公务员特殊身份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当前干部队伍中突出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青年公务员生活状态和自身发展状况的特殊需要。深入开展青年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党的历史任务、中心工作和青年公务员个体需求、实践行为间的有效、良好结合,要把形塑社会认同作为主要目标;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其形式载体;建立各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外来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的观察和调查访谈发现,青年农民工往往居住在外来务工人员聚居的城郊村或者城中村,他们对住房的要求不高,对薪资待遇普遍不满,工作辛苦且不稳定,生活压力大;这一群体社会参与程度低,社会支持网络狭窄,遇到困难时仍主要求助于由家庭、亲友构成的非正式支持系统;由于被城市生活边缘化,青年农民工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很模糊,并且相对剥夺感强烈。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和城乡二元体制的隔离、社会保障的缺位、城市社会的结构性排斥以及青年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反华势力和分裂分子借助宗教和民族问题,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频频作乱,身份认同问题成为新疆、西藏等地凸显的社会问题.身份揭示的是主体在特定关系中的一种不可转与的地位或资格,一种如何与他人相处的相应行为准则.多重身份意味着多样生存选择和多种生存智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现代社会生活的高频变换和不断否定,造成了身份认同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从无到有,已呈溪汇江河、风云渐起之势,结合实际进行高水平的研究,解决中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危机,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和平发展,是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营造的媒介环境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产生了重大影响。积极有效的身份认同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以涵化理论为研究框架,重点从环境涵化、技术涵化、情绪涵化和手段涵化四个方面考察了自媒体环境、议程设置权移、群体亚文化和自媒体互动平台对大学生身份认同方式、观念及行为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融入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涉及职业待遇、职业行为、文化观念、身份意识等多个层面对非农职业的适应与融入,具体包括职业待遇整合、职业行为适应、职业文化接纳和职业身份认同四个维度。因子测评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总体水平低、内部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回归分析表明,学历低、年龄小、不在婚、务工年限短、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的就业质量状况都比较差。而分地区进行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呈现了更多的差异性。以上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在于推进相关部门以社会融入为指导思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9.
传统时空结构在互联网中面临挑战,以英语文化为主的全球化得以加速扩张,文化自觉、自信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民族与主权思想的呼声渐涨,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身份教育也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和行为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虽然没有发生整体危机,但认知和行为明显脱节,给身份的稳定性带来较大不安因素。  相似文献   

20.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