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与关键举措。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体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路径,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这三个核心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融合程度不高是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存在的普遍问题。“知-行-演-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学专业彰显学科特色,将专业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嵌合的创新性尝试。以社会调查实践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无痕嵌合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从情感依附到内化于心,从行动自觉到知行合一,可为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供给实践范型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都在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类学作为一门实用之学,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寻找其发力点。民族志无可厚非地承担起人类学学科的这一功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实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要民族志方法、民族志研究过程、民族志文本,从而有效回避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存在的视角单一、成果同质化、实用性不够的问题,进而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新思路,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与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组织教育、校园文化中如何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和谐的民族关系。基于关系建构主义视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建构各民族的共生关系、利益关系、合作关系和情感关系。同时,需要遵循关系原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治理关系选择的过程、民主关系文化的展现、身份关系语境的建构和分歧关系视角的理解。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考虑他人想法来提升民族认知、以沟通交流达成民族共识、以民主素质扩展民族包容、以担当意识促进民族协同和以共情能力建构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路径将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念与举措。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99个陆地边境口岸为例,在边境界定、边境县人口统计基础上,分析发现,影响边境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陆地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限,跨国民族(含跨境、跨界民族)的民心相通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国家关系深受大国渗透及干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有"五全":一是全覆盖,即中国边境区域全覆盖;二是全小康,即持续推进边境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是全方位,即全方位设计符合边境实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四是全辐射,即将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连接起来;五是全过程,即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建设,达到文化润疆的目标。根据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包括山河恋、家国情、中国心、邻国缘。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共通语言、交往空间、主体意识、民族情感、物质基础是影响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和渗透性作用不可忽视。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民族教育及其政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个方面。回溯民族教育及其政策70年来的发展和演变,可以为新时代民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乡村教育的积极作为。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乡村教育陷入了“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的三重窘境,严重掣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摆脱窘境的必然要求和应然路径,须具备特色化与现代化的样态、开放的姿态、自信的神态。在“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须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知识体系的培塑,并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二是有益于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促进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三是有助于塑造群体内身份认同,有利于实现群体间和谐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态。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的工作范式是提高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的首要问题。基于循证教育理论观点,本研究将学校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循证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建起贯通桥梁,有利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的调整改进,进而推动该项工作有效开展。研究认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改进周期模型包括发现并细化问题、现状评估、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目标、获取证据、制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7个步骤,并且在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学校循证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组建循证教育管理团队等。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根本目标,表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尊重与遵循,彰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功能定位,设定了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从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年大学生凝聚普遍意义的民族情感、强化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种共同体样态,其中内含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的文化共同体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的关键。作为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图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公为先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各民族相辅相依的奋斗历程等丰富资源是高校教育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在高校教育中,应在辩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共生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式、完善融入机制等路径唤醒大学生共同的文化生命以及对共有身份的归属感,确保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寻“根”的实践活动。文化认同承载的“集体认知”“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源码,文化创造唤醒的“身份识别”“他者承认”“互动共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诠释编码,文化自信强化的“主体叙事”“情感共通”“价值确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义拾取、价值诠释、生成建构等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从文化哲学视界研究和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研究该论题的一个重要思想立足点,也是需要继续深化拓展的一个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大数据技术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驱动力和创新手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契机。大数据技术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会产生积极影响,也将赋能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能力。将大数据技术引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环节,有助于推动国家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以有效应对西方势力通过网络空间不断对国内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的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本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阐述,涵盖了其战略地位、重大意义、根本目标、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等丰富内涵,已然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系统把握和深刻领会这个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实践,采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计量分析法,总结、提炼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策略。甘肃临夏广河县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实践主要涉及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培育者三个方面,受到家庭教育、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培育内容深度较浅、广度不宽,传统培育模式与新兴教育方式相冲突,老中青三代培育者队伍分布不均等问题。建议从理论机制、文化机制和人才机制三方面入手,集推动历史认同、科学技术和实践形态于一体,不断推进民族地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在教育内容体系建构过程中客观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多强调差异性,忽视了共同性”“多强调民族性,忽视了国家性”“多强调个体性,忽视了交互性”,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以“一条‘纲领主线’”“一个根本原则”“三个具体原则”为逻辑结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教育内容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以更好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实践提供生动的实例。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出新一代人才,笔者依托新疆工程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课题,以新疆工程学院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等方式,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影响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我国高校如何更好地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完善内容、方法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实践,以提升其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在重新界定和解析中华民族共体意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维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构建实践铸牢路径,为少数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建构一个从概念认知——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实践融入全媒体体系既是新时代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媒介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助于二者之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面临时代革新、全息融合、全员联动和全效实现等历史机遇。基本的传播之策是: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主导权;坚持内容为王之根本,为全媒体传播体系输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内容资源;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全媒体“大平台”;坚持传播主体建设为关键,全面打造适应全媒体形态传播且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坚持管理创新是保障,确保全媒体创新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