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佛教、道教旅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旅游翻译不规范,不仅直接影响中国佛、道两教文化的对外传播,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还可能损害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外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内有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山,境内外更是大小寺庙道观林立,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赋予其塑造和传播佛、道两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之大任。论文以宗教名山青城山、青羊宫以及三所佛教寺院(文殊院、昭觉寺和宝光寺)为主要对象,综合分析了以上道观庙宇旅游文本翻译之现状,结合翻译策略对其中问题进行梳理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年度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单位2006年度都江堰灌区历史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行为研究邹礼洪西华大学四川省珍贵彝文文献的抢救与开发吴章贵西昌学院青城山道教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毛丽娅四川师范大学道教与四川民俗文化研究田晓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苗族地区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调查研究马太江西南民族大学魏了翁寿词研究张帆西华大学岷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开发兰虹西华大学岷江上游羌族风俗概观陈安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模式研究余华玲成都理工大学绵阳地区道教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  相似文献   

3.
幽幽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灌县城西南,山形如城,故而得名。山中风景秀丽,古木参天,庙隐深处,清雅幽静,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称。相传,东汉张道陵曾修道于此,因而道教也称这里为“第五洞天”。 6月初的一天,四川省文联的小何同志专程陪我们到青城山游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结合考古资料论证,阐述了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即古史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圣山———成都山。作为岷山南首的青城山被古人视为昆仑成都山的代表,在宋代仍有成都山之名。都江堰所在的都江,其得名源于江出天庭圣山成都山,为圣河成都江的省称。青城山、都江为圣山、圣河,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城山、都江堰及都江堰市的文化形象,促进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崂山道教及其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崂山道教及其在中国道教史上的地位刘怀荣道教文化与山海相映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崂山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就自然风光而言,快山早已不再是“秀出山东人不知”的“深闺倩女”;而崂山道教却仍未得到世人广泛的了解,就是在学术界也很少有人对它作深入的探讨。本文拟讨论崂山...  相似文献   

6.
欧阳真仙信仰是闽西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一些学者对明清时期闽西家族士大夫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当地道教大丰山的象征性资源整合家族和控制地方社会等问题做了探索研究。认为地域社会实践宗法伦理庶民化的过程,是闽西家族士大夫对地方道教文化传统、民间话语、士大夫权威等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的长期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
胶东地区是全真教的发源地,蕴含着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本文从旅游的视角对胶东道教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针对道教文化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注重开发道教思想、增强道教文化地方特色、开发道教养生旅游、设计以道教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等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8.
蒋志、丁稚鸿二君针对拙文《李白与青城山》(《唐代文学论丛》总第九辑)写了《李白未隐青城辨》一文,发表于《绵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三期,后又改题目为《<李白与青城山>一文质疑》,发表于《李白学刊》第二辑。文中所论各点,都值得商榷。一、“岷山之阳”只能是指青城山两位作者说:“岷山和青城山这两个概念不是同一关系,而是从属关系,青城山是岷山山  相似文献   

9.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相似文献   

10.
洞经古乐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之一.洞经古乐发祥于四川,起源于古蜀人祭祀音乐,自唐代开始流行,南宋时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因而得名"洞经音乐",也是中国历代朝廷科举考试、士子求取功名使用的音乐,又被称为"儒门洞音".东汉末,中国道教发祥于青城山后,部分青城洞经古乐逐渐纳入道教祭祀音乐之中;自宋以后,洞经古乐又广纳兼容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民问音乐,逐步形成以自然、典雅、抒情、飘逸为主调的"洞经音乐"流派.此后,洞经古乐又成为中国道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川剧、曲艺以及佛教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千百年来,嗣经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和曲艺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可以说,洞经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下来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绿色青城山     
青城黛山郁郁,青城碧水悠悠。走在成都青城山蜿蜒曲折的盘山小道上,静听鸟鸣坠地有声,细看异草入眼有色,韵味天成,幽情暗生。绿趣有如凉爽的山风送来  相似文献   

12.
广州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道教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厚,其典雅建筑、玄妙道乐、瑰丽传说、传世雕塑书画、神秘斋醮仪式以及神奇养生大法和迷人洞天福地,都带有浓郁的广州道教文化色彩,具有极其重要的开发价值和旅游功能。开发利用广州道教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具体开发策略有:拓展道教朝觐游,满足信仰的情感需要;开展道教庙会游,增强参与性和娱乐性;推广道教生态游,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开设道教生活游,体味道教文化的情趣;开展道教仙迹游,增加道教旅游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崂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道教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者有特殊的吸引力,崂山道教文化为宗教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惟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被许多人称为“本土宗教”,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之根坻全在道教”,道教不仅与官方的信仰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在民间也有着其它宗教无法比拟的巨大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北京地区道教宫观众多,大小不一,建置各异。较为著名的有“五顶两山”,即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丫髻山和妙峰山。其中丫髻山自元明成为官方祭祀中心以来,逐渐成为北京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民间仍有广泛影响。通过对元明以来丫髻山地区道观文化的历史考察,探讨其与官方、民间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揭示这一地方文化传统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道教文化与“神仙道化”剧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仙道化"剧在艺术上表现出明显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痕迹,道教富有的幻想色彩给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道教"人生如梦"的教义使其具有梦幻的神奇,其"仙-凡-梦-仙"的戏剧结构模式是道教文化影响的结果,道教所追求的远离尘世、好山乐水的人生观使"神仙道化"剧的曲词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酆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中,是济世度人之阴间天宫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注重神学理论的创建,道教已初步建构起系统的酆都地狱理论。在道教斋醮科仪法术中,酆都有着济生度死的多重功能,历史上酆都道教的长期传承,致使酆都地府惩罚形成民间信仰习俗。通过史籍道经中酆都文化内涵的解读,道教史上酆都平都山道教历史的重构,可知酆都神学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唐至清代,徽州紫阳山的人文景观分作道教和儒学两类,前者以紫阳观及其前身许真君祠为代表,后者以紫阳书院及其文化源头紫阳书堂为典型,二者并存山中。人文景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紫阳山道教空间的萎缩和儒学空间的扩张。经过地方士人的长期塑造和清朝皇权的直接干预,儒学圣地取代道教仙山,成为紫阳山最主要的文化形象。徽州名山众多,紫阳山脱颖而出的关键原因为其具有的崇高文化形象。在徽州士人的塑造下,赞颂紫阳山之高的诗文不断涌现,紫阳山形象愈益高大,竟被视作徽州居中最高之山,形象与地位抬升至极点。这一塑造过程最终成功,根源在于"紫阳记忆"。"紫阳记忆"生成于朱熹游览紫阳山之时,历宋、元、明、清而日渐强化,在地点上由紫阳山扩散至徽州乃至全国。在紫阳山名声日隆之时,其儒学圣地的文化形象愈加突出,再加上"紫阳记忆"的作用,使紫阳山成为徽州的象征,"紫阳"一词也成为徽州的别称。  相似文献   

18.
陕西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 ,楼观台是道教祖庭。太平道产生于陕西 ,五斗米道盛行于陕南、全真道北派起源于陕西陇县龙门洞 ,长安是中国道教主要活动地和道教学术成就的编集地。佛道教文化资源是发展陕西特色旅游的重要内容。佛庙道观是陕西特性的人文旅游资源。佛道教的哲理和文化思想是旅游者的兴趣之一。发展陕西旅游业 ,宗教文化是依托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论道教文化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开展道教文化旅游的新思路,并对道教文化旅游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功能作了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道教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目童 《老友》2012,(8):50-52
如果说岷江是一条碧波荡漾的锦带,那么青城山、和都江堰就是镶嵌在这条锦带上的两颗明珠。青城山背靠岷江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郭,处处藏幽纳翠,四季风光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