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军风 《唐都学刊》2011,27(3):17-22
尽管唐代依然秉承"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的原则,但商人及其子弟总能利用唐廷或制度内或制度外的各种罅隙,渐渐侵入到唐代官僚体系的机体之中,并使某些制度在缓慢地发生改变。从整体而言,唐代入仕商人所任官职由前期的非正员官、低级品官逐渐向后期的正员职事官、高级品官转化,唐王朝就在包括商人入仕的多种腐蚀剂的作用下走向了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2.
张玉兴 《唐都学刊》2008,24(2):9-13
唐代县丞是县级地方行政机构中重要的佐官,其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唐后期的设置增废更加频繁.其原因主要有唐代社会及时局的影响,以及县丞自身职掌与主官相冲突等.  相似文献   

3.
唐代商人入仕与前代相比较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入仕多门。唐前期商人入仕途径主要有捐献财物、出任"斜封官"、以捉钱令史入仕、告密及受人提携而入仕;唐后期商人则可以通过"私觌官"制、朝廷卖官令、军功、科举、方镇辟署以及贿赂等手段跻身仕途。唐代商人入仕途径的演变既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彰显了他们不同于其他阶层的入仕特色。  相似文献   

4.
陈金生 《社科纵横》2008,23(12):142-143
唐前期,吐谷浑几代国王都曾给唐送过质子,他们得到唐的支持,回国后取得王位,无一例外地都和唐保持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成为亲唐派力量的代表.应该说质子在唐与吐谷浑的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4,20(1):37-40
自 2 0世纪 5 0年代始流行于唐诗研究界的王维“亦官亦隐”说 ,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原因在于 ,“亦官亦隐”之说 ,不仅有违于唐王朝“干部政策”的历史真实 ,而且亦与王维生活的历史实况相去甚远。正因为如此 ,故唐代无“亦官亦隐”之例 ,而为研究者“标贴”于王维身上的“亦官亦隐”或“半官半隐”说 ,自然也就属子虚乌有之辞。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12):116-120
李锦秀《唐代财政史稿》中认为唐前期基层赋税征收的具体执行人是里正,被称呼为"五里官",但"五里官"不是"五里一乡"的乡官,然在论据的使用上与结论有所矛盾,据其论据及有关史料再梳理,"五里官"更可能指一乡五个里正中行使乡官职权的一里正;宋史史料中的"选人"解读应联系上下文,因其不再仅指"候补、候选官员",它是幕职州县官员这一文官群体的另一称呼;唐宋两个王朝的仕途升迁捷径中县级官员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唐是县尉,宋是县丞,这反映出唐宋不同的政治意识——唐重官员的实践能力,宋重官员间的权力制衡。  相似文献   

7.
毛阳光 《唐都学刊》2006,22(6):13-18
中国的灾害奏报与监察在经历了秦汉魏晋的发展之后,在唐代已经基本成熟,灾情的申报,官员的检覆、监察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救灾中得到了执行,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唐代的报灾制度中一直存在着救灾与中央财政控制之间的矛盾,唐政府一直在为提高受灾地方政府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效率而努力。唐代的报灾与灾情监察制度为宋元明清救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唐代小说创作有明显的诗歌意识,这与唐代的诗歌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唐诗歌的俗艳观念下歌传相偶,小说创作取材于诗歌,并运用诗歌作为小说表现的重要手段;唐代诗歌兴象、意境、韵味等审美观念影响着小说创作的诗化,使唐代小说印上诗歌鼎盛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明代庶吉士制度探析董倩庶吉士制度是明代首创的,以科举制为基础,新科进士须继续求学三年,尔后再授官任职的一种培养高级官吏的制度,对明代的政治史、行政制度影响很大。《明史·选举志》载:“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  相似文献   

10.
史卫 《唐都学刊》2007,23(5):1-6
西魏北周的制度改革在隋唐财政制度形成过程中,曾经产生重要影响。经过六官制度对官制重新整理,民部成为度支部的头司;左右民曹合一;颁禄工作由度支曹移到仓部;建立了司门监察制度。在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发展过程中,两套机构并存,造成财务行政机构重叠设置管理混乱,经过北周改革,形成对应关系,构架起三级财务行政系统。唐代预算制度也基本萌芽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2):117-123
在唐代,官员的俸禄包括禄米、俸料钱、职田和禄力四项。唐前期的俸禄制度虽沿袭隋制,但又有不少新的变化,在新的变化中逐渐整齐划一,并相对完备。开元二十四年月俸制的建立标志着唐代俸禄制度的完善。唐代的俸禄制度屡有变动,且相对复杂。在前期主要有武德制、贞观制、乾封制、开元制,俸禄数额、发放依据、俸禄来源都在发生变化。从京官和外官两个系统入手,重点分析京官与外官各项收入的比重大小,可以发现京官俸料钱收入比重大,外官职田收入比重大。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 宗,极于昭宗”。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大致勾画了 唐代宦官政治的兴衰过程。宦官政治对于唐朝中后期社 会的兴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唐代的宦官政 治无疑将会有助于深入了解唐代中后期的历史。本文拟 就唐代宦官政治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唐代中后期的作用谈 几点浅薄之见。 一、唐代宦官干政之始 唐代宦官干政是从玄宗时开始的,以宦官高力士为 典型代表。他在开元初即被授为右监门卫将军(正三 品),知内侍省事。天宝初,增授高力士为冠军大将军、 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天宝七载,加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唐代官学、私学和学校教育思想三方面对唐代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给以探究,从中汲取经验,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宋朝磨勘制度是中国古代考课制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宋朝官职制度新的统一体系中,配合默契,运用灵活,在巩固宋朝的中央集权,笼络官僚士大夫,完善官职制度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特点。因此,从宋朝政治的历史背景上去把握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以及形成诸特点的社会历史原因,对于深入研究宋朝的官职制度是极有必要的。本文在研究宋代磨勘制度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就宋朝磨勘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原因,加以初步的论述。宋朝磨勘制度作为宋朝考课制度的一个补充,是宋朝官职制度中官、职、差遣分离现象的一项必然产物,专门用于宋朝官员在叙迁本官或寄禄官阶时的审查和考核。唐朝的考课制度是在唐朝官制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中发展最完备的。唐代自武德、贞观中正式制订考课法之后,除  相似文献   

15.
四等官制即长官、通判官、判官和主典共同判署文案,是唐律规定的官府行政运行模式.唐前期,尚书省六部在某些时期,由于长官或通判官缺任,只有三官判案.唐后期,除户部外的五部文案处理情况墓本同于前期.唐代前后期行政运行模式没有实质改变,反映了唐宋变革之际,玄宗以后诸朝对前期制度改革的同时亦有继承.  相似文献   

16.
于光建  闫婷婷 《社科纵横》2007,22(1):155-156
河西地区是唐王朝十分重要的边防要地,故唐代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军事防御机构,但历代传世文献对一些基层的机构的记载多有缺失。本文试图通过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唐代在河西设置的镇、守捉、戍、烽做一钩沉补阙,以期能够管窥更或是重新构建唐代河西边防体系。笔者学识浅薄,难免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赐教。  相似文献   

17.
宋代胥吏出职与差遣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在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府内均有大批从事具体行政工作的胥吏,其中,中央百司与地方监司、州郡一级的吏人可出职入流,跻身于低级官员的行列。南宋人赵升在《朝野类要》卷三中说:“内外百司吏职及诸州、监司吏人,皆有年劳补官法,俗谓之‘出职’是也。免铨试,径注差遣。”北宋初年,诸事草创,胥吏出职亦无定制;直到真宗朝,才对胥吏的出职年限、出职授官和授官勒留等作了初步规定。[1]本文着重探讨宋代胥吏出职方式以及授官、差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桂峰 《唐都学刊》2005,21(1):30-32
王维后期思想消极,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既不敢明白抗争,也不愿同流合污,亦不采取遁迹山林的完全避世态度,这一状态被学界概括为"亦官亦隐".近来论者提出质疑,以为唐代元"亦官亦隐"之例,而"亦官亦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辞".笔者以为,"亦官亦隐"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更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唐代的休假制为王维保持这种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辽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面官系统中的重要机构之一翰林院是仿照唐朝制度设立的,其性质也基本同于唐翰林院,即院官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画官、医官等两大系统。前者“掌天子文翰之事”,属于秘书人员,后者各以其一技之长侍奉君主,属于技能之士,二者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迥然不同。本文试就辽代翰林院的机构设置、职掌、人选等进行探讨。一、机构与人选由于史料的缺乏,辽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就笔者迄今所见,辽朝最早的翰林学士当数磁州人张砺。张砺原为后唐翰林学士,团柏谷(今山西…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廊下食与公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廊下食,又名廊餐、廊食、常食;公厨,又称官厨,指朝廷各部寺监及地方州那衙门自设的食堂,二者均是唐政府为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提高官吏责任心的一种优崇措施。因史料散乱,史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还甚为薄弱,本文力足搜求散见各处的史料,对唐代廊下食与公厨的沿革、作用、食料来源诸问题试作探讨,以期使该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