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本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视角,阐述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应反思与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仁爱为本,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构建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驾驭自然规律的程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而任意支配、改造自然界,否则必然会被自然界"报复";必须建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此必须变革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旧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论人水和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可从两种理想类型人手探讨人水关系。在“人水不谐”型里。人与水环境的互动呈恶性循环:水污染导致居民患病,影响经济发展,诱发贫困;随着污染危害的加深,出现人口迁移,进而加剧社会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等次生社会问题。“人水和谐”型为人与水互动的良性循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发展生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动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重视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特征及生态知识,是实现由“人水不谐”向“人水和谐”转型的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新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关联。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西方一个多世纪文化反思尤其是近半个多世纪环境与发展两个方向反思的结果,其确立过程逐渐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也充分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思想,强调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实现社会公平,提高自我依赖,达到人类与生物圈的平衡。然而,可持续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强调,并不是要强化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即力图达到人与自然的双赢,既要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创建学习化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正由理念走向实践。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的主导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发展战略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尖锐的对抗之中 ,而造成这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主要原因 ,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反映了一种共生的理念 ,即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与协调发展 ,确保自然的永续利用、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理想与信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只有树立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发展的观念 ,改变现行的物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人口增长模式 ,并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设计中作出相应的改革 ,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才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中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但传统发展现由于只强调经济增长,致使作为发展根本目的的人失落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理论,更是人的发展理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重新考察了人的发展及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人怎样生存,社会发展与人的生存有什么关系,人的生存是能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这既是人学理论研究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中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生存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矛盾同一性原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消除物化,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以它自在的规律存在着,直到人类诞生以后,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原始的根基。当前,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阐释各执己见、众说纷纭,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去剖析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坚持有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前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虽然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但对于这一理论赖以成立的哲学前提却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文章首先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哲学分析,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代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论前提;然后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下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存在论前提不应该是工业文明,而应该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是人类两种基本价值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即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境遇,是前提;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后盾,是保障。但两者又是相辅相反,其冲突的具体表现:社会与个人的冲突,公正与效率的冲突,人自身的两面性。但不能因此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应尽量使两者协调起来,在发展中营造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矛盾同一性原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摒弃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消除物化,实现自我全面发展,构建人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可持续发展观看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从一种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抹杀了人与自然主客体分野的现实差异。我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生态伦理关系 ;把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和谐关系作为追求目标 ,实现人类社会系统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道德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维持协调、平衡中的重大作用。一、人与自然界的协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唯一的方法就是约束人的行为。停止对自然界的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这就客观上要求改变“地球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的观念,改变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人类只有对保护环境形成道德观念的一致性,并规范人的行为,人与自然协调…  相似文献   

19.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获得对自然的独立性、对自然的占有与征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简单同一的主体性、片面发展的主体性到追求人际和谐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的殊途同归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实现了逐步成长和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在远古时期,人与自然保持着原始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具有完整性、多面性。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使工人成了机器的依附品,产生了劳动异化问题。理想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自身各方面和谐有序的完美状态。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