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现象学原则"面向实事本身"为主线,着重讨论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以及海德格尔本人的现象学思想道路。本文对后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论述最具创见,并且试图从海德格尔思想出发,开创一种关于"政治世界"的现象学哲学。  相似文献   

2.
吕连凤 《社科纵横》2009,24(3):117-118,129
《时间与存在》是海德格尔后期作品中一篇重要的文本,它提供了理解海德格尔思想发展道路的宝贵线索,本文跟从海德格尔的"指引",以求从"本有"处思到海氏所说的"存在的本己境界之中去"。  相似文献   

3.
日本《理想》杂志1985年第7期刊出了"海德格尔特辑",其中刊载了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木田元、大阪大学教授大峰显、京都大学教授竹市明弘三人对"海德格尔之后的海德格尔"问题进行的座谈纪要,他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提出了各自的评价和解释,并介绍了海德格尔之后备派存在主义者与其他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概念和理论模式,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某些争论以及当前西方哲学界的某些发展动向,这里就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海德格尔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现时代的哲学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最后阶段,这意味着什么?”第二,“在哲学终结之际,存留给思想的任务是什么?”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海德格尔指出,与单纯的衰落和终止相反,哲学的“终结”由形而上学的完成所构成。“我们在否定的意义上将某物的终结过分轻易地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终止,理解为连续性的缺乏,也许甚至理解为衰落和无能。与此不同,我们所说的哲学的终结意指形而上学的完成。”通过导致空间式隐喻的认识论注解,海德格尔力图以其独特的风格阐明自己的观点:“‘终结’(end)一词的古老含义与场所(place)一词的含义是相同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公案是透视海德格尔政治思想的视角,但此公案应该置于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想背景下。海德格尔批判自由主义的自我和民主制度都是无根的政治学,认为自我脱离了大地民主制度是技术组织下的产物。大地和精神既是海德格尔主张政治回归的源初之地,又是其政治形而上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观了西方思想史上三种不同真理观的主旨:柏拉图式传统真理观、罗蒂实用主义的后现代真理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理观,它们之间互相针锋相对.罗蒂和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批判了柏拉图式真理观的符合论及其永恒性和客观性.与这三种真理观相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政治哲学取向.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一文的后记中,海德格尔选用了黑格尔的一段文字,对他自己有关现代艺术的现状和本性的思考作了总结。这个选择绝不是随意的。相反,它再次表明,正是黑格尔思想所占据的中心地位,促使海德格尔对思想史进行批判和反思。黑格尔对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作过一个著名的、但又常常被人们误解的评论;“对于我们来说,艺术不再是真理获得其存在的最高形式。”他断言说:“就其最高的使命而言,艺术成了,并且对我们来说它永远成了某种过去了的东西。” 海德格尔承认,黑格尔所说的艺术之死事实上也许真的正在发生。艺术的死亡并不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倪梁康 《求是学刊》2004,31(6):20-32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在这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6):23-30
海德格尔主体性思想及存在论的源头在哪里?国内外学术界大致流行三种观点:一是胡塞尔源头论;二是布伦塔诺源头论;三是亚里士多德源头论。上述三种流行观点都有依据,但却忽略了一个对其影响深远的思想源头,那就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邓·司各特的个体性与单义性理论。最有力的文献学证据,即是1915年海德格尔本人发表的弗莱堡讲师资格论文《邓·司各特的范畴与意义理论》。在发掘司各特单义性理论的基础上,海德格尔通过将客观化的存在转化为此在,使逻辑学、形而上学与先验哲学被统摄在一个主体化与个体化的此在之中,将由衍生关系建立起来的先验存在结构转化为作为此在的先验视域与条件的时间结构,从而催生了《存在与时间》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常常被中国学者誉为“诗人哲学家”。这种称誉不无道理,只是不应该忘记,“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首先是一个熟悉逻辑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典型的“形而上学”家。1.海德格尔与符号逻辑海德格尔一直注意对传统逻辑的研究。1912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海德格尔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逻辑学新书的评论。那时,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还处在发展阶段,决定性成果已经提出,但是在逻辑学领域内它远没有强大到对传统形式逻辑的统治地位形成威胁的程度。所以,海德格尔的书评对数理逻辑的重要成果均有简短的评论,但主要篇幅仍然是针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评论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当时数理逻辑的发展有清楚的了解,他指出:“逻辑学领域中,自亚里士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2.
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与存在主义者对“畏”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不相容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文章主要涉及萨特,而海德格尔却很少被问津。由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海德格尔哲学有区别,这对于一直受海德格尔影响的西方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很不幸的。因此,本文主要重申和论述一些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海德格尔关于异化和真实性理论以及作为基础的情感本体论特别相关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谷鹏飞 《唐都学刊》2005,21(5):69-72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形成除了有其哲学思想自身的原因外,更有其对西方“艺术”思想史自身缺陷反省的原因。其中,尼采对西方传统艺术思想的批判是引发海德格尔艺术之思的一个重要环节。认清这一点,是理解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诗性”气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一书在法国出版,旋即引起了各国学者围绕这位“秘密的思维之王”(H.阿连德语)而展开的“海德格尔之争”。现代哲学家在引起世人的争论方面,诚未有出其右者。现在则更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就是人们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去寻求他同第三帝国的关系的根源。联邦德国《宇宙》(UNIVERSITAS)杂志1989年9月号刊登了亚历山大·施万教授就海德格尔问题所发表的谈话。施万教授早年就读于弗赖堡大学,并于1959—1965年在该校任科学政治研  相似文献   

15.
黄磊 《求是学刊》2008,35(2):41-44
海德格尔的价值哲学起源于反思存在者的有限性,存在的敞开状态要求此在不断地回到存在绽开的地方,打破既定价值对存在者的束缚和对它的依赖,世界由此成为可能性的集合.对上帝十诫的解读同样证明了海德格尔的价值哲学的主旨.神圣性价值、超越性价值、凸显性价值虽然是不同社会模式的价值类型,它们同样俘虏人并占有人,此在应该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和新的视野,回到存在的本原--创遣性生存的人的存在方式中.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中叶就对科学技术问题予以关注,认为现代科学活动的本质是技术,现代技术的本质在于“座架”,它把世界变成一个无人的技术世界,使人愈益失去原初的本质,只有依靠沉思才能实现“救渡”。围绕海德格尔的这一主要思想,阐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分析科技发展背离其始源价值的问题,澄明海德格尔基于对人的关注的解救之道,分析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及其对当代科技发展的理性启示,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发掘与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以确定,以胡塞尔为中心的第一期现象学运动的瓦解是由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间关系的破裂所导致的。破裂的明朗化发生在1929年。但两人关系的疏远则可以向前追溯得更早些。从许多迹象来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在二十年代之前还称得上亲密无间,至少在胡塞尔这方面的感觉是如此。据雅斯贝尔斯回忆,1920年春,他曾与妻子一同在弗莱堡逗留数日。恰逢胡塞尔61岁生日(4月2日),他和海德格尔一起去参加胡塞尔的生日庆祝会。当时,胡塞尔的妻子还称海德格尔为“现象学的孩子”。但雅斯贝尔斯已敏锐地观察到:当他谈到他的一个一流的女学生到弗莱堡想师从于胡塞尔,却被胡塞尔拒之门外这件事时,海德格尔积极地加入到雅斯贝尔斯这一边来。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在海德格尔这方面已表现出一种“在反对抽象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的“四个讲座”( Vier Seminare)中较多地评论起马克思。1966年海德格尔将马克思视作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影子;1968年海德格尔部分地承认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不同于黑格尔;1969年海德格尔通过对实践与理论之关系的比较再次将马克思还原为黑格尔主义者;最后,在1973年,海德格尔阐明自己解读马克思的非政治方向,并把马克思定性为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家和虚无主义者。海德格尔的马克思解读有其开新的一面,但总体而言误解大于创见。  相似文献   

19.
王俊  余虹 《社科纵横》2008,23(11):123-125
海德格尔走的是一条思想的事情的规定的道路,此条道路经验着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体现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的历史性中,但在晚期更凸显出其批判性.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思想是通往纯粹的,因其通过对非诗意语言即日常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以及技术语言的批判,努力克服了语言的不纯粹性及工具性的理解,为语言的本性即诗意语言的显现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