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考察抗战后期国共双方制订的新的军事战略计划,以及国共双方军队对日军进行了大规模带战略性质的反攻行动,可以看出,抗战后期中国战场的确存在战略反攻阶段。而把握住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中国抗战中战略反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反攻,学术界认识尚不一致.国外有些史学论著甚至否认中国抗日战争有战略反攻阶段,说什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完全是由于美国原子弹或苏联参战而“突然”得到的.我认为这是违背史实的.中国抗日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要战场,反攻是由中国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军事发展形势本身所决定的,同时,也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盟国军队的反攻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反攻,应当把它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战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抗击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日本的主要力量和主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同阶段抗击的日本兵力虽然有所变化,但经常抗击着70%以上的日本兵力,最多时达94%,最少也在50%以上,毙伤的日军亦占大战期间日军毙伤总数的70%以上;中国抗战挫败了日本“北进”和“南进”的世界战略,拖垮了日本的战争基础,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攻作战,对打败法西斯国家集团在东方的支柱日本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欧阳植梁、陈芳国主编的《武汉抗战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抗战阶段史,值得向读者介绍。该书至少有三点值得称道。第一,研究视角独特。以往的抗日战争史论著皆是根据战争战略态势的发展,以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一“三阶段”模式来组织编写的。而《武汉抗战史》则采取新的独特的视角,以抗战的指挥中心的转移为标准,将八年抗战划分为‘南京抗战”、“武汉抗战”和“重庆抗战”三个时期,从以往史学界一致认为的“我之战略防御阶段”中划分出相对独立的“武汉抗战”时期。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指…  相似文献   

5.
“四川作战计划”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战场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行动,它的出台与日本的世界战略尤其是对华政策的新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太平洋战场形势的急转直下和中国军民的持久抗战是日本不得不放弃“四川作战计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滇西抗战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光辉体现.滇西缅北反攻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一战,打破了法西斯轴心国会师中东的战略企图,这一战役的胜利,是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滇西抗战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盟中的“四大国”地位,并由此获得了战后重建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诞生于1938年12月27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土生土长的人民抗日军队。这支部队,是唯一的在没有主力部队帮助的条件下,由地方党单独创建的走向正规化的部队;是长期坚持敌后山东及苏鲁皖地区抗战,并参与八路军揭开中国战场战略反攻序幕的部队;是参与创建中国敌后最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部队,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广东正面战场是抗战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奉行“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策略,连续发动有限度的出击,并策应相邻其他战场,牵制日本南进的军事战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一、二次粤北会战,构成了广东正面战场的核心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使广东正面战场出现了重大失误,广州会战、第三次粤北会战及赣南战役等,皆遭惨败。抗战末期,粤军的消极抗日竟演变为逃跑主义,完全不能承担起战略大反攻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召开由国务卿和三军首脑参加的高级决策会议,确定了“在大西洋采取攻势,在太平洋采取守势”的“大西洋第一、欧洲第一”的战略原则,即通常所说的“先欧后亚”战略原则。但要实现“先欧后亚”的战略,就要有赖于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的支援和配合,以牵制日本法西斯的军事势力,以减轻欧洲战场上的压力。本文就中国抗日战争对“先欧后亚”战略原则实施的支援作一论述,以期从这一角度阐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中国抗战迟缓了德日法西斯的迅速勾结,孤立了法西斯的侵略势…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在安徽徐承伦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战场,是由国民党政府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以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统一组成。抗战开始不久,就历史地形成了两个战场。““这是中国抗战的特点”。“本文侧重论述安徽抗日战争两个...  相似文献   

11.
1944年底发生在贵州境内的黔南之战,对于中国正面战场,既是大溃败后的插曲,又是战略反攻的标志.因此,对黔南之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正面战场从战略相持阶段的大溃败向战略反攻阶段胜利转化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史学界历来把抗日战争划分为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本文认为这种划分有失偏颇,根据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应该是五个阶段.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过两次战略大撤退,造成了抗日战争两个防御阶段的事实,随着两个防御阶段的结束,抗日战争很自然地出现了两个相持阶段.不同的是,第一个相持阶段因日军的进攻而再次转入防御,第二个相持阶段则迎来了对日大反攻.抗日战争五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的客观进程决定的,不是人为划分的.它真实反映了中国抗战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九四四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二月,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丧师失地,出现第二次大溃退。日军的这次进攻在抗日战争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以往在对抗日战争作阶段划分时,却没有对日军的这次进攻给予恰当的估价。传统的三阶段论(即把抗日战争划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无视日军这次进攻的战略意义,把这一时期的抗日战争划作中国进行战略反攻阶段的一部分。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程乃胜《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见《安徽史学》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从而把抗日战争实际上分成了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这一划分,虽然正确地指出了在上述日军进攻期间,不存在所谓中国方面的战略反攻,但是,它没有看到日军的这次进攻已经打破了战略相持的局面,而仍然将这一时期的抗日战争划入战略相持阶段。笔者以为。一九四四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二月日军进攻期间的抗日战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所著的中国抗战战争史系列著作,第一卷《抗日战略防御》(25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记述了从“芦沟桥事变”到武汉失守的史实;第二卷《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54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记述了从武汉失守到1943年底的抗战史实;第三卷《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28万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记述了从1944年初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投降的史实。全书三大卷共107万字,已同广大读者见面。它是我国目前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抗战战争史专题巨著。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推迟了三年多时间才得以开辟,总的说来与英美苏三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冲突有关。1942年之前英美没有力量开辟“第二战场”,而1943年之后由于丘吉尔顾及英国利益等因素致使第二战场迟迟不能开辟。作为二战转折点的苏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及对德军的一系列战略反攻,为第二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战场的开辟,是二战中的又一重大转折,它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缩短了战争的进程,加速了法西斯集团的覆灭.  相似文献   

16.
1946~1949年,随着国民党由开始的战略进攻转为全面溃败,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取得节节胜利,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国内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国共两党尖锐对立,一方面是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一方面是“人民大革命”的到来,这个时代的文化语境已经给作家摆出了新的课题,自由主义的文人立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看待这个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重新确立“文学的标准和尺度”,以及如何面对“今日文学的方向”,已经成为一个格外突出的问题。一、硝烟中的和平之梦抗战的胜利给历经了八年磨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言说的内心喜悦。但是,随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解放区战场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往往是从解放区战场与国民党战场的关系、解放区战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数量以及对战略阶段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加以论证,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对许多历史课题的认识,并非一次可以穷尽的.当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解放区战场的作用及其历史意义,是很有必要的。一、解放区战场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象征,是捍卫国土支撑抗战的堡垒,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浩大的正气,写下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最壮烈不朽的史诗“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抗日战争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在战略上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都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出现及相互配合,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有两个战场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而没有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要战胜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亦是不可思议的。自从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国共两党就处于敌对状态。随着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民族…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中,日军采取“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凭借强大的武力,“一击亡华”。国民党的战略指导方针为“持久消耗”。对此,蒋介石解释说:“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①从中国土广民众敌人不能灭亡我们的思想出发,国民党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的口号,就是首先在各战区实行节节抵抗,在逐步消耗敌人的情况下,实行战略退却,积蓄力量,转入战略反攻。在作战的地域和战线上,蒋介石最初设想以长江流域为主体,以西南为大后方,作韧劲持久的抵抗。武汉失守以后,又提出把平汉线粤…  相似文献   

20.
略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四大经济对策张衡华中抗日根据地位于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汉(汉水)之间,它是在全国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由新四军和八路军共同开辟的一大敌后战场。这一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诚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那样:“华中是我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