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引入一个利用核心货币、产出缺口以及通货膨胀历史解释通货膨胀的模型.并检验核心货币能否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历次通货膨胀.结果说明,核心货币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说明政府当前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实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合理的,但是也要从其他方面采取对策控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增长及其波动之间存在复杂的影响关系。基于一种多元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MGARCH模型),采用中国1993—2003年的月度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数据检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波动和产出增长及其波动的关系。结论表明:高通货膨胀水平引起高的通货膨胀波动,而高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波动导致低的产出增长和产出增长波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从度量生活成本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角度研究住房价格是否应该纳入通货膨胀的统计范围。从度量生活成本的角度看,应该将住房价格纳入CPI的统计范围,然而本文的文献回顾表明,如何在CPI的统计框架下妥善处理住房价格仍然没有一致的结论。从执行货币政策的角度看,考虑到核心通货膨胀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本文研究了住房价格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住房价格对我国核心通货膨胀的影响微乎其微。这表明,如果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则货币政策无需考虑住房价格。然而,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兼顾多个目标且住房价格会显著影响产出水平,所以从稳定产出的角度看,货币政策仍须重视住房价格。  相似文献   

4.
王雅炯 《统计研究》2012,29(5):42-50
本文通过改进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模型,将城镇居民调查问卷中未来物价变动预期的定性数据,转换为有效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同时,本文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性质进行了结构性分析,结果表明,核心通货膨胀内涵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变动符合理性预期假说,食品价格内涵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变动更具备适应性预期的特点。通货膨胀预期的持久性较差,实际核心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预期不具备持续影响,而来自食品因素的实际通货膨胀对通货膨胀预期有持久的影响,但通货膨胀预期对实际通货膨胀的反馈效果并不稳定。因此,在充分重视核心通货膨胀的变动的基础上,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现有测算方法的问题 要讨论通货膨胀率的测算,首先应给出通货膨胀明确的定义。对此理论界有各种表述。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国内也有一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赞同。但是,这种表述不能很好地将隐蔽性通货膨胀包含进去。我认为所谓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国民经济运行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在明确通货膨胀的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分析现有测算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价指数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测算和分析我国核心通货膨胀指数,本文在动态因子模型分析框架下引入了时变因子载荷系数、随机扰动和异常值调整,构建了基于我国城市环比CPI的UCSVO模型和基于八大类城市环比CPI及消费支出权重的MUCSVO模型。研究发现:①UCSVO模型识别出的CPI异常变动时间点符合经济现实,由其测算得出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数适用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实时监测;②MUCSVO模型中共同的趋势成份因子及其载荷系数能体现宏观冲击与价格粘性的现实经济含义,价格粘性的差异是各大类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对宏观冲击产生异质性响应的重要原因;③MUCSVO模型所测算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数的分类权重与消费支出成正比、与波动性成反比,在测算分类以及总体核心通货膨胀指数的同时,还能准确反映各大类CPI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虚拟经济内涵确定的基础上,选取11个指标构建虚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2002—2013年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冗余度、灵敏度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对指标体系的结构及测算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指标体系结构合理,测算结果有效,对虚拟经济指标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内生结构突变检验与考虑结构突变的ARDL-ECM方法,并同时将货币政策变量纳入模型中从而把汇率变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重新对汇率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在2003年4月和2005年9月发生了结构突变。在此背景下,本文发现汇率传递效应仍是不完全的,但其长期传递弹性却由2005年9月结构突变前的0.065迅速增大到了结构突变后的0.118,且与现实中自2006年开始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环境也相当吻合,支持了Taylor(2000)提出的观点,但比起施建淮等(2008)得到的传递效应依然较弱,表明其所建议的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观点值得商榷。而体现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CPI的长期传递弹性为2.254,远远高于汇率传递弹性,这显示完全可以运用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且相比于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袁靖 《统计研究》2007,24(8):60-63
 本文基于泰勒型货币政策规则对我国1992-2005年考虑股票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操作规则时,利率平滑倾向显著,赋予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权重较大,但不重视应对资本市场价格较大波动。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传导机制不畅,导致我国居民和公司资产负债表不健康,应对金融风险能力非常弱。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提高利率将会使得物价下降,但是近年来利率政策的实际运用效果却与这一理论背道而驰.成本渠道理论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而目前我国对于成本渠道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使用GMM估计方法对1992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强烈地支持了成本渠道的存在,这一结论说明在我国提高利率在短期内会引起物价上涨,而不会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袁靖  薛伟 《统计研究》2012,29(2):42-47
本文采用卡尔曼滤波和极大似然函数估计方法对中国无套利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联合建模进行估计,实证结果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值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是扩张性和持续性的,对于所有到期期限都是持续上升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冲击的效应则是递减的,对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斜率影响较显著;通货膨胀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曲度影响较显著。模型样本外预测大大优于VA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模型一方面有助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测,另一方面有助于央行制定前瞻有效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2.
王金明 《统计研究》2012,29(4):44-50
本文对我国总需求因素、货币因素和生产成本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计量研究。通过测算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本文认为产出缺口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呈现稳定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总需求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拉动效应在减小。本文选择了对通货膨胀具有重要影响的货币因素和产品购进价格因素,利用NBER方法分别计算合成指数,并将得到的合成指数与反映工资成本的指标共同引入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中,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货币因素和生产成本对物价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因此,本文认为,在当前我国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产品购进价格尤其是工资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决定性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金融危机使各国财政赤字激增,通胀问题日益严重,通胀治理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与货币数量理论相比,新近发展的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FTPL)对于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和提出通胀治理建议更有优势。本文基于FTPL视角,选取我国1982—2011年度数据,应用状态空间模型识别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区制,结果表明1982—1996为M区制,1997—2011为F区制;再选取1997—2011季度数据,应用SVAR法结合货币政策研究F区制下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短期和长期动态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更大,而且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有长期效应,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货币政策不是导致近年来通胀的主要成因,抑制通胀要依靠财政政策,应实行相机选择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4.
项后军  于洋 《统计研究》2012,29(11):41-48
通过纳入通胀预期,本文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房价和股价)反应的方式、非对称性和急缓程度,结果表明:(1)通胀预期在货币政策分别对房价和股价的反应中起到明显不同的作用;(2)货币政策“关注”房价而“盯住”股价,即货币政策“间接地”根据通胀预期调整对房价的反应,但通常并未考虑通胀预期就“直接” 调整对股价的反应;(3)货币政策在整个样本期内均对房价作出正向反应,且随通胀预期的不断攀升反应逐渐增强,但对股价却采取所谓“调牛不调熊”的非对称反应,且随股价涨幅的增加反应逐渐增强;(4)这两种非对称反应均是逐渐(平滑)调整的。最后,本文还从政策层面上讨论了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反应的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费雪效应的非参数检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基于我国1990:01—2007:04期间的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月度数据非线性变化的特征,应用非参数单位根和非参数协整理论检验我国是否存在费雪效应, 进而应用非参数局部线性变窗宽估计计算我国的费雪系数。由此产生的结论为:第一,非参数单位根检验发现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都是非平稳的单位根过程;第二,非参数协整检验的结论为, 我国名义利率与通胀变化率之间存在长期的非线性协整关系, 这一结论表明我国至少存在弱的费雪效应;第三,非参数局部线性变窗宽估计计算的费雪效应(系数)的均值为0.4055,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我国存在弱的费雪效应,其隐含的意义为,当前加息对稳定通胀将产生正面效应,进一步, 如适时适度的调整利率, 很可能抑制当前较高的CPI向高通胀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扩展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对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胀的相互替代作用进行了理论解释。使用马尔科夫状态转换模型研究了1983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人民币/美元汇率和中国通胀率的时间序列行为。研究显示:在缩小中美两国价格差距的过程中,结构性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有着相同的作用。人民币外在升值压力与国内通胀并存的问题,对于宏观经济平衡和货币政策制定者来说,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所以,通胀与名义汇率升值的合适政策搭配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并逐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