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在电视里看过一个外国冒险游戏节目,搞的就是“弹射升空”“飞车越障”“高空蹦极”之类。留有悬念和容易出彩的地方是,节目邀请的嘉宾事先并不知情,到了地方才明白要参与的冒险游戏是什么。当然,嘉宾可以临阵脱逃,果如此,主持人则李代桃僵,替嘉宾去完成游戏。有一期“高空蹦极”节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片头一过,女主持登场,接着请上笑容可掬的嘉宾和他的妻子(我想,这位嘉宾表现一定相当出色)。镜头一闪,直升飞机把健壮的男嘉宾和女主持带到了一条大峡谷上空,全副武装的嘉宾几次试着探身出去(我想,无论如何他会勇敢地跳下…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实践?这似乎已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可以再讨论的了。然而大家都“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体系却五花八门,它们互相差异着。它们各有各的逻辑,各有各的根据。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的实践范畴,现在竟成了“公共汽车”,大家都可以乘坐;甚至是成了“出租汽车”,坐上它,可以驶向自己要去的地方。原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全部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的实践范畴,现在却有可能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不要去问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马克…  相似文献   

3.
定义艺术,是一个当代世界难题.赵毅衡教授从符号学角度为艺术所下的否定性定义(“艺术不是什么”),确实澄清了艺术理解中长期存在的混淆.然而,一个核心问题依然被悬搁:艺术符号的艺术意义到底是什么.另外,纯粹自然物、现成人工产品、“泛艺术化”是否是艺术,“艺术展示”本身到底是怎么回事,用它去解释一些“艺术实践”,是否合理等,依然是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在有效区分直觉体验、美感体验与艺术体验,深入追问意义范畴的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目的—价值层面而非从理解—认知层面的意义维度,才能有效定义艺术,给予艺术符号的“艺术意义”以正面解答.  相似文献   

4.
圣地西藏     
我给朋友的一句话是,别的什么地方你都可以不去,但西藏不能不去。西藏的街头和我们飞机上大约有1/3的人都是“老外”,都是带着“朝圣”的心情去的。  相似文献   

5.
马戎等学者提出的少数民族“去政治化”主张已经引起我国学界的激烈争论。然而在这场争论中,双方都没有提供充分的中国经验证据来说明“去政治化”可能带来什么后果。本文认为这些学者提倡的“去政治化”主张在中国近代早已出现,并被中国政府付诸实践,但结果并不理想。本文尝试通过对这些政策实践的历史分析来阐明近代中国政府“去政治化”政策遭遇的困境,为当前的讨论提供历史经验教训,并提出以“辩证的”思维来思考我国民族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百年一词的嬗变──“百科全书”定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百科全书”定义问题,通过梳理它的来龙去脉,思考一下中国文化出了什么问题,笔者认为很有意义和价值。“百科全书”一词在百年前来到中国,并非“中体”所生,因而词意内涵应该干净,以中国人的聪明,只要认真去看看,给出一个“名正言顺”的定义,应该容易做到;此外,本研究是以文化学为本,一个专用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文化演进的过程,百年一词的膻变过程,就是民族百年文化演进的一种轨迹。(一)百科全书概念传入中国中国和日本古代没有“百科全书”这个概念,而在20世纪的中国读书人,恐怕没有不知道有百科全书的了。但是…  相似文献   

7.
一、“哲学操作”的含义这不是一个好题目,但对于赵汀阳先生的《哲学操作》一文(见《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1期)而言,它还是十分贴切的.《哲学操作》一文想说些什么呢?它试图表明:哲学不是让人去“说”、去“想”、去“看”,而是让人去“做”;哲学不是教人去如何“说”、如何“想”、如何“看”.而是教人如何“做”;哲学不是使人去“说”什么、去“想”什么、去“看”什么,而是使人去“做”什么.简言之,哲学就是做事.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理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乡镇政府研究主要有两条进路:一种是从价值关怀层面谈论乡镇改革,“应然式”的判断乡镇未来走向。在这些研究者眼里,“乡镇政权是什么”是一个已然明了的共识,无须再讨论。另一种是从制度层面探讨乡镇政权的性质。这类研究的问题是研究者多用现代政府的应然角色去解释复杂的乡镇运作逻辑,以至于发现与现代公共制度相悖的“乡村制度诸问题”。无论从“价值”角度还是“制度”角度研究基层政府,共有的缺陷是忽视乡镇政府运作的时空条件,  相似文献   

9.
“全盘西化”一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有人在今天又重提“全盘西化”,实际是再一次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对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快乐青春》2020,(4):42-44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这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愉快地问候之后,魏老师神秘而诡异地问:“送给你们一份大礼要不要?”(开篇直奔主题,以老师的一句问话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礼物,还大礼?那岂能不要!”班里一时炸开了锅。“既然要,那你们先猜猜会是什么礼物吧。”魏老师卖起了关子。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谈论得最多的问题,往往是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问题。”还有人说:“美的问题是一个谈得最多,但谈得最不明白的‘永恒’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针对这种问题的提法,去追究它有多大的真理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事实:即“什么是美”,“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是理论界争论最多,却没有一个统一结论的问题。对此,许多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是思想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除“新儒家”和“全盘西化”论者外,大多学者都主张批判地继承,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批判继承”本身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标准。因此,对传统道德究竟应批判继承些什么、怎样去批判继承、以什么为标准?似乎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13.
世界在变革,中国在变革.现实生活中每天有都有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任务,等待我们去认识、去回答、去完成.“述往事,思来者”,“欲知来,鉴诸往”.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人和事,但其立足点却是现在.因此,史学研究应当取材于历史,面对着现实,瞩目于未来,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什么?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什么?是将来的历史.“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  相似文献   

14.
《考工记》“匠人建国”略议戴吾三《考工记》被大多学者认为是齐国官书,它是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规范的重要典籍。《考工记》"匠人建国"节讲的是建设城邑的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以悬,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  相似文献   

15.
一哲学在其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回转,这种回转表现在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定位上。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以后,给自己的定位是“哲学是什么”,哲学讨论世界观问题。“世界存在不存在”、“世界本原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这个世界”,这种人对世界或是对自身的叩问,都没有...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现代诠释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那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展开的很热烈的论辩虽已过去,但从近年来散见于各种著述文论中有关“本体论”的观点不难看出,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分歧甚或背立不仅依然如故且愈益根深蒂固。其症结似乎不在于“有本体论”还是“无本体论”,“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或是“物质——实践本体论”的纠缠,而在于“究竟什么是本体论”或者说“究竟什么是本体论问题本身即哲学本体论究竟要探究和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上的瓜葛。回应《哲学研究》新近一篇文章对“本体论”的话难①,追忆那场并不遥远的争鸣,笔者拟再次将一些…  相似文献   

17.
杨佩瑾先生是江西的文学大家,而杨尚奎同志则是建国后中共江西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以一个小说名家的手腕来写一个国内知名的领导人,这本身就隐含着一个很大的“悬念”。因为介于文史之间的人物传记,随着一个世纪、一段革命史或建设史的消失,近年来出得不少,但能够使人满意的,并不算太多。杨佩瑾先生能象写小说一样熟练来把握人物传记的写作吗?这本书能够吸引人、会有文学或史学价值吗?读完《杨尚奎传》,这些“悬念”也就释然了。用句套话,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32万字的书的。可以说,杨佩瑾先生写得很熟练,结构谨严,详略得当…  相似文献   

18.
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康德是首屈一指的道德思想巨匠。他在建构自己的价值系统时,首先立足于“实然”的历史考究了道德作用,然后从中提升出“应然”的道德原则,最后借助这“应然”原则为所有个人悬设起值得永远追慕的“未然”伦理目标。这在实际上提出了与人类命运交相缠绕的三大道德课题:道德对“实然”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应然”的道德原则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未然”的道德远景何在?马克思正是在接着对这三大课题的再思索中,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康德思理的有益成果,才在伦理学上达到了自己的理论高峰。道德对“实然…  相似文献   

19.
<正> 郭象哲学的基点是什么?许多文章及教科书都曾论及,其中以“命”说、贵“无”说、“独化”说、“玄冥”的神秘境界说为基点,给郭象下唯心主义断语者居多,以崇“有”论为基点,下唯物主义结论的也有人在。本人读郭象《庄子注》有一些体会,愿提出来供同志们批评指正。《庄子注》主要论及了万物因何而生的问题,如何存在的问题,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的问题,还有与如上问题密切相关的物与自身、人与自身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郭象哲学的落脚点便显露了出来,它不是“命”和“无”,也不是“独化”和“玄冥”,而是“物”。  相似文献   

20.
“有耻且格”与“免而无耻”——谈道德与法制的关系谢明慧1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关注道德和法制的关系问题,而它实质上是一个靠什么来治理国家的问题。先秦时期,在治国原则上,有依靠刑政还是依靠德教两种主张的争论。孔子崇尚“为政以德”,他认为:“道之以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