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构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在意识的基础上决定了意向性的存在,而对意向性“存在规定”的理解是本体论的缺失,这种观点基于对意向性错误的“客观化”和“主观化”,因此在限定意向性存在模式和意义的反思性方法时,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具有必然缺陷,并无力质询意向(Intentio)所包含的对存在的先验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纯粹现象学对存在问题忽略的终极历史根源在于希腊人对存在作为实存意义上的理解,在这个理解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不可调和的,而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不能被看作是对柏拉图逻各斯提诺斯洞见的重新发现.但是,海德格尔对于柏拉图的批判预设了,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式对诸艾多斯看法的说明就是柏拉图就这个主题最后的定论,这也就意味着,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存在论/本体论批判是依赖于希腊本体论限制中的历史优先性的.  相似文献   

2.
萨特自由观念的哲学基础与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自由学说是其本体论哲学与伦理思想相互贯通的理论基础。本文力求从萨特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我思”分析入手,通过对“我思”意识的自发性与自由、“意识之有”的虚无性与自由、本体论的存在性与自由等三个方面的探析来揭示出其现象学本体论与自由观念的内在联结,并以此说明萨特的自由观是一种本体论自由观,具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而由此所构建的伦理学则改变了传统伦理学的性质,成为了人类真正生活、行动和可靠存在方式的本体论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自由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一生极为重视并做了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萨特的自由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萨特在研究人的自由问题时,是把“自由”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本体属性,与人的存在放在同一层次上,由此,称为人类学本体论自由观。为了建立这种自由观的体系,萨特首先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再从胡塞尔精神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推演出“自我”和“人的存在”一系列概念;接着再由“自我”和“人的存在”最终推导出“绝对自由乃是人的基本规  相似文献   

4.
在萨特看来,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指的是意识必须关涉某个异于自身的东西,意识与对象在本体论上的这种“异于”或否定关系,是使得意向性得以可能的前提。在现象学的视野下,人的所有经验和认识都被视为一种意识行为,都具有意向性。因此,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否定关系其实就是使得一切经验和认识得以可能的前提。正是为了解释这种否定关系,萨特提出了意识的内部否定概念。本文将阐述这一概念的含义,它所确立的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以及它在萨特整个意识理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6.
萨特认为以往哲学家提出和回答本体论问题的方法,是把它与认识论问题联系起来,即把它当作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而陷入厂各种形式的“二元沦”。而他却采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一扫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哲学,“把存在物归结为一系列显示存在物的显现。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无论,代之以现象学一元论。”‘’萨特认为这样一来,他就比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更为彻底地发展了现象学,使他的现象学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又摆脱了唯心主义。为建构这种现象学本体论他采用了三种方法:一、现象学还原法;二、意向性方法;三、直觉主义方…  相似文献   

7.
依顺胡塞尔、海德格尔开启的思想方向,萨特自然地拒绝对情感现象的自然主义解释,或者说,他认为对情感的实证考察是不完备的、是需要奠基的;同时,萨特又力图以情感作为一个重要主题来论证“人的实在”对于自身所有存在形态的最终责任,这使得萨特早期对于情感现象的理解表现出明显区别于其现象学前辈的特征,也使得其情感理论成为众多争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一柄双刃剑──萨特自由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伦理学意义评析王雯妹自由是萨特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在萨特哲学中,自由既有本体论基础,又有伦理学意义。在现象学本体论中,人的自由表现为主体与客体、意识(自为)与存在(自在)的关系问题。而由于意识的否定性,即...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其全部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的最根本缺陷在于将存在和存在者加以混淆,从而抹杀了二者的本体论差异。传统哲学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存在者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消除传统哲学所凭借的研究方法,使存在者问题还原为存在问题,使存在本身处在无遮蔽的澄明状态。而要作到这一点,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才有可能。因此,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在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方面用现象学方法批判传统哲学,进而消解历史上的本体论;另一方面又采取现象学方法构造Dasein的存在状态和可能性。显然,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上分析海德格尔关于传统哲学批判的现象学方法的内容、实质及其作用,由此窥探海德格尔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论影响和渗透的态势,无疑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意识哲学的当代形式是意识现象学.胡塞尔是意识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一生都投入在认知现象学研究领域.海德格尔承袭胡塞尔,他早期的现象学可以叫做"此在现象学",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些人称之为"存在现象学",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12.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形而上学本体论、自由选择行动伦理学、人学辩证法.本体论描述人的形而上学存在结构,伦理学阐释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人学辩证法则为人的存在提供方法论.这三部分都以人为主题,形成一个庞大的有机体系,其宗旨是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并极力推崇和广为传播.但是,萨特的理论是非科学的,实践上是行不通的,由于他把人孤立化和抽象化,不从人的现实存在来考察人,不将人的问题的解决同社会所有制联系起来,他的理论只能是空想.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受到了冲击。萨特的哲学带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反对理性与上帝所设定的那种客观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创造、超越与无限可能性。萨特在把富有浪漫色彩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自由存在”推向顶点的同时,没有忽视人的公共性的存在,主张人的存在是一种面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责任的存在。萨特的哲学旨趣既在私人领域,又包含着公共领域,萨特所追求的人,既奔向浪漫的方向,又回归具体的境地;既追求私人领域的无限可能,又向他人和世界敞开,承担责任。人在萨特那里是浪漫与理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哲学可以概括为人学.尽管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从而在本体论意义上认定人是自由的,但是,萨特哲学的内在逻辑则是从人的关系世界展开的,即仍然没有离开"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上,以人为基点的关系世界的辩证法是萨特哲学的精髓,也是理解萨特哲学的根本点.由此出发,能更深刻地阐释萨特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总体性与总体化、实践观以及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英伽顿的现象学文论体系包括文学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文学价值论,其中文学认识论是重心.文学本体论讲作品本身的四层次结构形式;文学认识论讲读者对这种结构形式的具体化,亦即对作品的重构;文学价值论讲作品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读者对作品本身重构后所形成的审美价值.文学本体论运用了现象学哲学的还原方法,文学认识论则基于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建立了一种以虚无为核心的独特的生存本体论,其基本思想主要源自于对海德格尔此在生存本体论的继承与改造.萨特采取了两大改造步骤,一是将此在展现、了解为意识的存在,此在为“根”改造为直接以意识为“根”;二是将意识本身的存在(自为、人)进一步阐发、详尽论证为虚无而自由的存在,此在生存本体论被“发展”为虚无-生存在体论。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改造以彻底贯彻主观性原则并将其引向绝对自由论为总体特征。文章最后深入剖析了萨特作这番改造的理论及社会意义,并对“误解说”、“倒退说”作了具体辩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一般出发,探讨了萨特“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进而考察了虚无、选择和自由等概念,认为萨特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复杂的,他注重人的意志与情感,把哲学生活化,力图使哲学成为人生真理。但在方法上仍是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在现象学之路上,先后受邓斯·司各特和埃米尔·拉斯克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海德格尔批判地吸收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阐发自己独特的“形式显示的现象学”——实际性的解释学。海德格尔认为任何显现都是“形式显现”。他认为司各特的“范畴”相当于拉斯克的“有效性”概念,有效性“自己证明自己”,自身给出意义,而不是通过还原到心理主义的层面来证明自己,这进一步批判了意识的优先性,证明了情绪对此在生存的基础性。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超越性、先验性,指出了胡塞尔的明证性、悬搁、意向性等概念都是不彻底的概念,它们注定不可能在论证知识的绝对根据中有所作为。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存在论”的论证,哲学的主题也发生了改变,意识现象学成为存在论现象学中的一个分析环节并被扬弃,此在、生存、历史性、时间等“元素”进入哲学的视野。正是通过对历史性、活生生的生活两个维度的思考,海德格尔才把胡塞尔的狭义的现象学发展成广义上的现象学——实际性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9.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拉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存在主义者都一致把19世纪丹麦神秘主义者基尔凯郭尔、强力意志的鼓吹者尼采以及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当作自己的直接先驱;一致认为正是这三个人的哲学为当代存在主义的形成开辟了道路。雅斯贝尔斯声称:“基尔凯郭尔和尼采是一等星”,“基尔凯郭尔和尼采使我们睁开了眼睛”。美国学者L·J宾客莱说:“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的学说无疑都是根据从尼采那里接受过来的见解建立起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尼采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前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