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2.
3.
象中国和印度这样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社会要实现现代化,将面临巨大的文化负荷所带来的障碍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在印度,这种障碍主要来自传统的印度教种姓制度以及在此文化背景下培养起来的诸种价值观。笔者在别处曾专门探讨过这种冲突。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障碍?或者换句话说,随着印度教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种姓将会有怎样的命运?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番考察。1 人们对种姓未来命运的认识,也象对种姓制度本身的认识一样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许多关于种姓未来的论断和预言,都由于意想不到的变化而失败了,故而许多人采取了不信奉(non-committal)态度,即对于种姓的未来“无可奉告”和“无可信奉”。然而,这个问题毕竟太重要了,从根本上说,它不仅仅是印度教社会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属于这类社会)在其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  相似文献   

4.
人类陷入科技发展的二难窘境的根由不在科技本身,而是深藏于社会文化之中,根源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失衡。人类要走出科技发展的二难泥沼,必须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即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和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为此,必须推进文化的整合,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构筑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5.
人类陷入科技发展的二难窘境的根由不在科技本身,而是深藏于社会文化之中,根源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失衡。人类要走出科技发展的二难泥沼,必须走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即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合理利用科技成果,减少和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为此,必须推进文化的整合,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构筑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
技术传播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转移与传播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关技术的转移与传播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分别论述。从社会文化的层面阐述了技术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在地域之间转移与扩散时社会文化对于技术的整合 ,指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观念、文化主体以及文化圈层对于技术实现与社会融合时所表现的不同功能。通过系统地分析社会文化对技术的整合 ,深刻揭示了技术传播中文化因素影响的重要性。文化因素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从哲学的角度阐发社会文化与技术传播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沟通手段,还是整个社会进行再建构和再生产的一个中介;不同阶层的成员,在发音方式、使用的语法、词汇使用、语用习惯、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区隔;这种语言差异不仅反映了社会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反过来又建构了这个结构;语言的阶层区隔,其实质乃是文化的阶级或阶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换言之,也就是文化的支配问题或文化领导权问题;消弭阶层语言之间的区隔,应加强文化整合;文化整合需遵循多样性和秩序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要求在对阶层文化进行整合时,必须摒弃封闭、单一的阶层文化模式,促进多种阶层文化协调发展.秩序性原则强调建立公正的阶层文化交流秩序,要求不同阶层文化通过自觉交流和对话,建立自觉遵循的文化范式,保证不同阶层文化的平等、公正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8.
8世纪,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被迫西迁。在迁徙到新的居住地后,回鹘的生产方式、文化得以不断的整合,在经济上由畜牧为主整合为以农耕为主,在文化上通过语言文字、宗教、饮食居所等方面的整合走向合成式文明,这为新的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化整合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界定文化整合的内涵 ,分析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 ,探讨文化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文化整合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与和谐既具有深层的根基,又包含现代性。整合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能保持中国特色,又增加开放性和包容性。整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以形成"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社会各层面产生"共振"效应,从而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与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方针.要切实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整合的有力支持和保障.文化整合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滞后的文化整合会严重制约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必须实施新的文化整合战略.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化是反映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心理状态的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心理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从价值导向、道德支撑和心理保障等层面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形的语义的传达过程是制作者——形——受传者,形的语义的形成有生理、心理多方面的原因.了解了这些原因,就可以在设计实践中准确地传达设计的意图,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整合模式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因价值理念和管理风格等文化上的差异引发的激烈冲突导致的企业整合失败屡见不鲜。应用何种文化整合模式解决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成为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难点。本文以华菱集团为例通过分析华菱集团文化整合各个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文化整合模式来探索一条企业集团并购重组后文化整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究竟什么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尽管已经有不少文章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觉得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所谓特征,就是构成该事物的基本条件,就是此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界限。找不到这样一个界限,就只好浑沌浑沌了!艺术的基本特征要搞不清楚,不但理论上混乱,而且影响到创作实践。 近些年来,大家讨论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形象说”;一是“情感说”;一是“合成说”;(反映生活、形象性、情感和美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合成体)。我们觉得这三种说法都有些合理因素,但也都不准确、不科学。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构成艺术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最基本的形态要素是点、线、面;其构成要素是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以这些基本要素为条件,加以组合构成,便会创造出无数理想的抽象造型。世界上的一切物体,无论动物、植物或人工造物等,所有轮廓线都是用点、线、面和色彩等交织而成的。可以说平面构成艺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就是人化的广义理解出发,和谐的本质是文化的。不同社会里的和谐需要寻求一定制度支撑来搭建其合理性基础,而这样的合理性基础是文化提供的。在从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的“复合整体”到格尔茨的“意义体系”的文化定义追溯中可知,文化是整合共享的、能动变迁的,文化依托着社会结构并融入了社会结构化进程之中。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诉求一定的文化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城市和乡村被割裂为城市与乡村对立的二元空间.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文化整合理念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文化整合的认同、保障和外溢功能对于克服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缺陷、促进双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城乡文化整合方面存在着大城市、小乡村,形式多、互动少,冲突多、融合少的现象,这既有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后和文化贫困方面的原因.为此,要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经历“互动交流——加强共通——差异磨合——自觉创新”的路径,最终形成二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江左、山东和关陇三大政治文化圈。隋朝统一全国后,展开了一系列文化整合重建活动。着重探讨了当时文化整合的两种主要模式:官方的意识形态文化工程建设和民间的学术文化交流,并由此推及在此历史情境中的文学交流状况。  相似文献   

20.
高校内部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组建成立新的学院,必然面临着文化传统差异所带来的阻力和冲突。整合原有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建设新的学院文化,并寻求与原有文化之间的平衡,这是新组建学院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关键环节。文化整合与创新实质上是原有学院文化之间博弈的过程,可归结为协同式整合、注入式整合以及全新式建设等模式。新组建学院可根据文化整合的不同基础、不同阶段、不同目标而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模式。实现文化整合与创新,需要做好学院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师生的文化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学科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建立动态控制的文化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