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敦颐思想是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刘宗周以“独”为本体即是对周敦颐“太极”本体的继承;进而其又于周敦颐《通书》中“几”字体认出“诚意”功夫之入手处;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人谱》亦是对《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刘宗周“慎独”思想包含了其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的继承与发越。对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渊源的再探究,对于合理定位刘宗周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学术地位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袁传志 《理论界》2022,(8):38-45
“太极”和“诚”是周敦颐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周敦颐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却存在复杂性。总的来看,“太极”和“诚”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层维度,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分别来看,“太极”既具有宇宙生成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万物本体的特征。而“诚”作为本体既生成于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又挺立为与人相关的道德与价值本体。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太极”是本然世界的“万物”之本体,“诚”是意义世界的“万事”之本体。此两种进路之间的统一和区分,体现了周敦颐哲学从宇宙论中开出本体论的开创性,这亦是周敦颐“太极”“诚”思想被确立为理学开山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刘宗贤周敦颐在宋明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被誉为理学开山。然而人们提起他的思想,往往沿袭宋代朱熹的看法,多讲《太极图》和《太极图说》中对宇宙生成图式的演化和说明。而《太极图》是源于道教,属"方士修炼之术"。这说明周敦...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是借鉴佛道思辨以重塑儒家道德哲学的宋明理学的先行者,王阳明则是融合儒释道三教的心学的集大成者.周敦颐对理学所起的开山作用有:汲取道家道教的本源论,建构无极(太极)的生成论以证明儒家伦理存在的合理性;借鉴佛道的本体论思维,构建诚的价值本体论;含纳诚、乐、仁、静等儒佛道的气象;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和无欲主静等修养工夫.王阳明对周敦颐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改造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本源论思维,使之成为本体论;承继周敦颐的诚的内涵,并使之从价值本体上升为宇宙本体;统摄儒佛道包括周教颐之诚、乐、仁、静的境界;承袭周敦颐之立志、无欲主静和迁善改过等工夫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道家产物的太极图,经过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诠释后,成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其所建构的"天—人—天"合一的宇宙生成模式,开辟了儒家"性与天道"在宋明理学的滥觞。《太极图说》中的"自无极而太极"则可以理解为"自道家而儒家",因之,《太极图说》所建构的是以"人极"为中心,儒道混同、三才并立的易道观。《太极图说》在朱陆鹅湖之辩后成为历来争论的焦点,但朱熹解《太极图说》所依据的是其改造过的太极图,后来学者的注解也大都徘徊于二人之间,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周子太极图。因此,依据周子太极图来解《太极图说》,才能还原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本来面目,也才能让我们理清太极图儒家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哲学中,宇宙论与本体论代表着人们对生存世界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一般说来,宇宙论是以实然存在及其时空形式的角度指谓生存世界;本体论则以超越时空、超越聚散存亡的角度来概括这个生存世界。至于宇宙本体论与本体宇宙论,则指宇宙论与本体论两种不同的结合方式,所谓宇宙本体论是指沿宇宙论进路所形成的本体,但却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由已知推及未知的弊端;而所谓本体宇宙论,则是通过先确立本体,从而形成在本体之观照、统摄下的宇宙论。在从汉唐到宋明的思想演变中,有无本体论视角构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朱子关于理气关系的规定,则既上承孔子对仁礼关系的思考,从而使其哲学成为一种标准的本体宇宙论;同时,他又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本体宇宙论的定性与诠释,从而又使其哲学带上了宇宙本体论的特色,朱子由此成为汉宋学术之集大成者。但朱子本体宇宙论与宇宙本体论的矛盾,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本体论究竟应当如何确立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在宋明理学的传承谱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借由《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抛出来的无极太极之争也成为理学史上引发无数讨论的一桩公案,但也正因如此,历来对周敦颐的理解和阐释多聚焦在《太极图说》的相关问题上,而《通书》中所包含的更为广阔深邃的面向则较少被展开。文章以《通书》的文本为主,从立儒家本体(诚体)、举理学纲目(动静)、阐圣人幽微(学圣)三个面向探求周敦颐对儒学的构想如何深刻影响宋明儒学。《通书》所具有的典范性和开创性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敦颐为何会被推尊为理学之开山。  相似文献   

8.
周敦颐的道德本体思想与其理学本体思想是一致的,具有本体论和生成论相结合的特征,周敦颐在以"诚"为本体的论证过程中,将这种本体具体落实到了人的心性本体之上,进而挺立了人极的意义,这事实上也就提出了其道德本体的论证。周敦颐道德本体思想在理论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逻辑环节: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的纠缠、太极—诚本体的转换、立人极的道德本体思考。周敦颐这种本体论思路主张从意义发生机制,以"太极""诚"为本体,横摄天地人三界而立论,真正将以往的那种生成论形式的宇宙本体论落实到形上本体层面,完成了天地人一体的形上本体论证,找到了道德领域的根据,从而较好完成了人极意义的形上论证。  相似文献   

9.
明末大儒刘宗周的《人谱.人极图》解构周敦颐《太极图》,将《太极图》之第二图"坎离图"拆解且左右互易,组合成"动而无动"图和"静而无静"图,以此修正周敦颐的"太极"哲学范畴。《人极图》以"太极"为"本体",但以其本质为"生生",从而挺立"生生道体"哲学。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建立了一个“蕴含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的庞大思想体系。王船山发扬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务求实学。“实”是这个庞大思想体系最重要的特征,这个“实”中就包含了他丰富的经世哲学。自从周敦颐创立理学,对于宇宙本体的探索构成了理学的不同门派。程颐、程颢和朱熹等是理本体,认为理在物先,理生万物,他们是客观唯心论。陆九渊、王守仁等是心本体,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们是主观唯心论。作为湖湘文化创立者胡宏,其宇宙本体既不同于程朱…  相似文献   

11.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2023,(6):113-118+160
程颐认为韩愈尽管提出道统论,但他所阐明的儒家之道仍停留在形下层面,不足与佛道的形上思辨相抗衡。周敦颐、邵雍、张载虽皆汲取佛道思辨以重塑儒家伦理,但周子的诚本论只是价值本体论,尚未上升到宇宙本体论;邵雍与张载各视儒家道德为道本体或气本体的属性,还不是本体本身,儒家之道被纡尊降贵,故韩愈、周敦颐、邵雍、张载等俱非完整意义上儒家道统的传人。而程颢立足儒门,借鉴佛道,直接把儒家伦理奉为宇宙本体,在主张理本论的同时也有心本论思想,并以天理论道,这在儒家道统史、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还倡仁与万物一体、内圣外王等境界,初步完成其抗击佛道、重振儒家道统的历史使命,故被程颐等评为孟子之后道统的唯一传人。  相似文献   

12.
太极图一词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宋朝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其二是提阴阳太极图》也有书中叫《陈抟太极图》。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第二种含义上的太极图。太极图是指一个圆形图像(如图),“阴最盛处即阳之尾部”关于太极图的渊源,目前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极图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陈抟所创造,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是这一观点。他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尝试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进行平冤昭雪,以便解除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的误解。为此,本论文认为在东亚哲学史上最初论及宇宙生成问题的学者为老子,到了汉唐时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太极及元气概念,并开始了正式的深入研究,这就是所谓的"太极元气说",这一脉络一直延续到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但是,到了南宋时期,朱熹对此进行了歪曲、改编,进而主张"本体论"。本论文还重点指出:如果立足于朱熹的本体论去理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将会造成众多难点,其中明显的例子出现在朝鲜哲学史上。因此,笔者根据朱震的《汉上易传》所收录的《太极图》,尝试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所蕴含的原义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周敦颐那里,“道”具有多重含义:既有作为本体论的“太极本无极之道”和作为宇宙生成观的“天演之道”,同时又兼有“主静”、“中正”之人道、政治伦理之治道。本文对周敦颐的“道”的内涵、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了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周敦颐继承《周易》的宇宙创生论和《中庸》的“诚”范畴,并融合佛、道思想,构建了一个以“诚”为本体的思想体系.其中,“诚”是一个核心范畴,起着贯通宇宙和人生的作用,它使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得以可能,从而在人伦次序方面达到形上本体和形下践履的统一.这一理论成就不仅使先秦儒学体系化,而且为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开创了思维路径.但是,作为宋明儒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诚体”思想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从而使其缺乏逻辑严密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玄华 《中州学刊》2012,(2):118-123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所含"太一生水"内容具有多重内涵:形而下层面,论述的是星象运行规律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盖天说历法知识;形而上层面,阐述的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与之对应,"太一图"也具有多重性质:它是一张星象图,又是原始盖天说的历法图,也是传世太极图的前身。这也印证周敦颐所传太极图并非生造,系传承发展于上古图式。  相似文献   

17.
<正> 黄宗羲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或者说是唯物主义体系中残留有唯心主义的因素?还是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有唯物主义的成分?迄今为止各家的说法还不一致。这样,关于黄宗羲的世界观的性质问题,仍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我认为就他处理心和气这一对基本哲学范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容易掌握他的思想的实质,理清他思想的脉络。黄宗羲在发表他对宇宙本体问题的见解时,先后有两种互相排斥的说法。其一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就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构成、产生的渊源及共哲学意义作一些探讨。提供学术界参考并请批评指正。《太极图说》一图、一说。“图”是“说”的基础,“说”是“图”的阐发,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探讨其构成、渊源及哲学意义时,应以“图”证“说”,以“说”释“图”,图、说互相参较。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19.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道学。道学原本儒学,尊崇孔孟,但它在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以“天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却是原始儒学(传统儒学)所没有的。道学至南宋经朱熹充实光大,是为理学。理学与北宋道学亦有不同。其特点之一,便是吸收了北宋周敦颐的太极阴阳五行这一套宇宙生成论。其中“太极”被朱熹解释为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从"理气充凝"的角度来阐释太极之动静,并指出天地之化至诚不息,动为本而静为辅。这些观点体现了王夫之对周子《太极图说》的创造性诠释,推动了理学思想的发展。王夫之阐释《太极图说》还有一个特点,即将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将"周张"视为一体,《太极图说》则与《正蒙》互通,由此回归北宋理学之本源而发明"正学",重建理学"道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