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2.
《驶向拜占庭》系叶芝晚年诗作,阐述了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思考和冥想。诗人运用诗剧的形式来描写一位古稀老人对生命的哀叹:戏剧人生,短暂而悲凉;与此同时,诗人把写实、象征、玄思的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象征不朽艺术并带有神秘色彩的拜占庭形象,表达了要把脱离肉体的灵魂附着在代表永恒的艺术品之上的愿望,用艺术去升华戏剧人生,以获得不朽和永生。这种生命观和艺术观是诗人久被压制的情欲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他乡迟暮 不废诗篇──论杜甫的怀乡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说在诗歌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其实,怀乡也同样是一个被人们不停吟唱的永无衰竭的题材。尤其是在大诗人杜甫的集子里,这一题材更占据着极其显著的位置。杜甫为数众多的怀乡诗在过去曾经引起过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就是在今天其感动人心的院力也毫未减弱。这是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己的家乡有眷特殊的眷恋之情,这种眷恋家乡的情感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地咏唱着。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写他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上下求索,但最后还是“忽临脱夫旧乡,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王粲避乱荆州时写的《登楼赋》中也说:“…  相似文献   

4.
《诗品》和《南史.江淹传》中,一支“五色笔”奇妙地将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诗人郭璞和江淹联系在了一起,而这同样怀抱“五色笔”的二人在创作上却既有继承又有差异:笔下色彩同样艳丽缤纷,但却是前者明亮后者朦胧;选择的意象同样奇幻,但却是前者飘逸后者虚渺;蕴含的情感同样忧郁,但却是前者痛苦后者绝望。一支五色笔,揭示出的不仅仅是郭、江两人创作上的联系,更是两人文化意义上的承袭与嬗变。  相似文献   

5.
论文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叶芝的代表作《驶向拜占廷》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伟大颂诗《希腊古瓮颂》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认为,《驶向拜占廷》描写了“生命之春在艺术”的主题,《希腊古瓮颂》唱出了“艺术之美在永恒”的基调。两首诗所揭示的“生命──艺术”的不同主题在“永恒”中得到统一。这是两位诗人从悟解人生命运的角度所作出的对生之极致──死亡的赞美,也是两位诗人追求人生的自我完善之表现,是他们从诗人的思考方式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6.
试论雪莱的文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雪莱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诗歌创作纲领。他主张诗要表现“永恒真实”,创造“美丽人生”;认为诗能给人智慧、劝人向善,鼓舞人们去探索、认识真理;强调想象和灵感在诗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诗人应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明达、善良、富于想象及善于向前人学习等特殊素质。他的文艺思想不仅在当时浪漫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宋朝诗人陆游在对第七个儿子提出如何写好诗的问题时所做的回答,他在自己大量的诗歌创作中,切身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写诗是这样,从事商业工作的教员,要搞好职工教学,同样如此。理论是人们实践的总结。要在课堂上把书本理论讲得清楚透彻,被学员理解接受、教员除了要充分地掌握,吃透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英国文学中,恐怕没有哪位作家象劳伦斯一样命途、文运如此坎坷。这是因为他以饱满的激情描述了性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有人诬他为“明目张胆的病态性狂”,也有人称他为男子沙文主义者,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隐藏在他羸弱病体里的一颗火热之心。诗人的气质、敏感的个性使他对女性情感有深切的感受,正如安娜丝·林写道:“劳伦斯对女性情感有一种完整的认识。事实上,他经常写出了一位女作家所要写的东西……这是男人首次如此全面、完整、准确地表达妇女的情感”。本文试图从他的几部长篇  相似文献   

9.
苏金伞是一位写新诗而获“读者很多”的老诗人。他的创作生活,从一九二五年在《洪水》上发表第一首诗算起,已是整整五十六个春秋了。先后出版过《无弦琴》、《地层下》、《窗外》、《入伍》、《鹁鸪鸟》五个诗集。粉碎“四人帮”后,老诗人“精神振奋,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一提到李白,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将他归为诗人,并且给其戴上了一顶顶诗人的桂冠,诸如“诗仙”、“大诗人”、“千古诗人之冠”等等。但是,据笔者对李白生平的研究却发现,李白本人从不愿意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诗人,更不以自己是一位诗人而引以为荣。李白一向具有远大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卓越的诗才与自觉的选择─—罗门诗片论刘扬烈许多诗人和诗评家都盛赞台湾当代诗人罗门是“诗坛重镇”、“当代中国诗坛都市诗与战争主题的巨擘”,是“在文明塔尖上造塔”的诗人。他最有“灵视”,透视力极强,能掌握永恒艺术“最内里最震撼的那刹那脉动”,又有“将太平...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是一位“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①的民主战士,是一个极负盛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已往有关闻先生的纪念文字、传记文学不少,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他的学术遗产,却还研究得很不够。 闻一多自称“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②,曾“表示要写一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③。他在研究古代文化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占了《闻一多全  相似文献   

13.
试说诗歌     
何为诗?当代诗人记明珠先生说过:“诗人写诗,多也罢,少也罢,写来写去也不过只写了一个字,即‘心’字。除了让自己的心扉向读者洞开而外,作为诗人,还有什么别的用场呢?”(1)我以为,这,已经指明了诗是什么。简洁通俗地说:诗一诗人之心。且以诗例为证。写扇子的有如下几句:扇子好搞风,宜夏不宜冬。有人若要借,冬天才有空。这原是一首顺口溜,整齐、押韵,充其量只是说出了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说了扇子的功用——使用起来,好使你凉快。严格地说,这,不是诗。同样写扇子的,南京诗人邓海南同志是这样写的,题目叫(鹰翎扇)…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位“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的伟大诗人。他的《离骚》被誉为“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的艺术珍品,内容宏放而渊深。两千多年来,研究它的睿哲高论,真可谓汗牛充栋,令人难于置喙。近读金开诚、潘啸龙二位先生从整体结构论述《离骚》中心主题的文章,颇受启迪,兹约陈鄙见,就教诸贤。一、《离骚》前半篇所表现的多重斗争及屈原被废的“离忧”之情现今研究《离骚》的人,一般都从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将它划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篇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以写实为主,全面浓缩了诗人的思想品质、政治主张和感情节操;自“女媭之婵媛兮”以下为后半篇,以虚写为主,通过曲折奇异的想象,充分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挚着追求。在诗的前半篇,屈原着意叙述了七大问题:一是自己独特的先天“内美”与后天“修能”;二是希望怀王改变“不抚壮”、不“弃秽”的错误态度,将国家引上骐骥驰骋般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李贺“神仙诗”中,失去神圣光环的诸神在三种视野中、以三种面目出现:一是“求仙降神”视野中诸神的世俗狂欢,二是诗人“时间焦虑”的视野中时空流化与诸神的死亡,三是“女性体验”视野中女神的永恒无聊。“诸神的脱冕”表达了李贺对永恒世界和世俗世界的绝对怀疑。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中的联袂双璧,可以说,“新月派”如果没有这两位诗人,它在诗坛上的影响和光芒都将大大地减弱。这两位诗人后来的结局是众所周知的。有的人对于徐志摩的早逝表示过无限的惋惜,甚至认为如果他不是早逝,以后有可能走上闻一多那样的道路。诚然,对作古者妄作臆断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不过每当想起这两位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强烈影响的诗人时,我总是不禁想起了马克思谈及拜伦和雪莱的那段话。他认  相似文献   

17.
谈到泰戈尔,人们往往把他同“神秘”和“浪漫”联系起来,西方长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神秘的浪漫诗人;许多泰戈尔的崇拜者甚至“把他想象为一个永远在感觉世界以外寻求着与无限和永恒进行交流的纯粹的神秘和宗教诗人,”我国不少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持有这样的看法, 其实,这种看法只是一种误解,误解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泰戈尔片面的了解。泰戈尔的  相似文献   

18.
幽默的力量     
寒冷的冬天,在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乞讨。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但施舍者寥寥。一天,一个诗人路过,对乞丐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改写了一句话。那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个诗人,便很奇怪地问:“你究  相似文献   

19.
在丹麦文坛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男批评家对诗人赛西尔·布德苛的诗歌进行评价。尽管赛西尔(Cecil)这个名字在丹麦语里是中性的,但这位批评家在评论“他”的第一部诗集时机械地认为他所评论的是位男诗人。文章热情洋溢,充满了生气勃勃的动词,相比之下,却很少运用形容词。一年之后,他发现了这位诗人是个“女的”,于是在评价“她”的第二部诗集时,态度大变……,他充全按照“女人”的尺度,对赛西尔的诗歌进行评价。这种批评正是女权主义批评要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一诗的开头写首:“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尽管这个“我”总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在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个“你”却始终伴随着“我”,歌唱着《我自己的歌》。在惠特曼之前,从未有哪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过自己的读者。文章从诗人戏剧性地表现“我”与“你”的关系中,探讨这首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特点,从而窥视美国现代长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