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辽睿智萧后族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景宗(耶律贤)睿智后萧燕燕的父族,即从辽初以后逐渐鼎盛起来的萧思温家族,在《辽史·外戚表》中,与敌鲁家族并列。同属于国舅帐的“大父房”。这两个家族的关系,据史载,萧思温为“敌鲁之族弟忽设里之子”。①又,敌鲁子萧幹,景宗至圣宗初官“北府宰相”,“时皇后(萧燕燕)以父呼干”②。还有,他们的共同祖先,为“大父房”的五世祖胡母里。是一种同姓、近亲的血缘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2.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往往以山川河流之名而称姓氏。本文主要就达斡尔族“哈拉”、“莫昆”组织的由来及其职能作一简述。一、哈拉和莫昆的由来“哈拉”即达斡尔人的姓。据说是来自他们原籍的地名。如:精奇里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精奇里河边,因而姓...  相似文献   

3.
四姓一家     
毛南族居住在桂西北边远石山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她与我国其他西南的少数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当发达的民族文化。我们毛南族的族源,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毛南族中有谭、覃、卢、蒙四大姓,其中谭姓最多。《谭家世谱》说他们的祖先谭三孝原先是汉人,是从湖南来的。后来与当地女子结婚“生男育女,玲珑智慧,庶几苗瑶散于四方,由是出作人息,耕食凿饮,土苗互语,了然明白……”《覃家祖谱》亦说他们的祖先姓王,原籍山东,后迁浙江改覃姓,元末明初逃难来广西。卢姓则说他们祖籍福建,因经商而落籍毛南地方,蒙姓则说他们来自贵州。  相似文献   

4.
王义康 《民族研究》2007,5(5):66-75
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主体居民先进文化、经济的影响,以及唐王朝制度化的管理,河朔少数族移民普遍选择了定居、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基层社会组织也与汉人趋同,部落组织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淡出,趋于消失.所谓"河朔胡化",实际上是少数族移民在融入汉人的过程中,尚未消弥的尚武特质,因为边防形势与割据时期征战的需要,有着充分发挥的余地.他们遗存的特质藉他们河朔军政官员、地方社会领袖的身份,又对河朔社会部分汉人上层人士产生了影响,但这并不是河朔文化习尚的主流,也不能使河朔地区思想文化发生质的变化,或者改变移民融入汉人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据《皇朝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姓氏有六百七十余个。其来源各异:有以地为氏者,如纽祜禄氏、董鄂氏、宁古塔氏;有以部为氏者,如尼玛察氏、完颜氏、纳拉氏;还有赐予的姓氏与更改的姓氏等,都是“女真族社会构成的血缘团体”。①乾隆中后期,满语渐趋衰落,满族人开始使用汉语,随之,“满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改易原来的多音节姓  相似文献   

6.
壮族重要的历史人物侬智高,在壮族民众的祖先记忆中占有非同一般的位置.云南省马关县马洒村的田姓家族与王姓家族以祖传实物和历史记忆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他们的祖先与侬智高之间的族源关系,这是当地壮族人民英雄史观的体现.同时,这一英雄史观又影响到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选择.在此,历史记忆与英雄祖先崇拜互为主体的关系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金元之交,北方汉人宗族最先兴起于军功家族.他们利用“根脚”和“承荫”,在墓碑上刻写“宗派之图”,建立了同宗共祖的血缘组织.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集中在鲁中山地出现,反映了北方汉人从祖先崇拜向宗族意识的过渡.汉人宗族在蒙元统治下争取权利,利用碑刻记录宗支世系和分派,表现出与南方地区不一样的谱牒类型和特点.元代迄清,北方宗族组织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山东地区提供了可资证明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翻开《徐霞客游记》(卷七下·滇游日记七),人们就会看到这样一段有关明代纳西族姓氏的记载:“其地土人皆为么梦……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民姓和,无他姓者”。其实,在明代以前,纳西族社会并无姓氏,仅分为“叶”、“束”、“禾”、“买”四大氏族。“买”与“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沙陀的族源及其早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回纥人、粟特人以及鞑靼人只是沙陀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沙陀的族源 ,沙陀的族源是西突厥别部处月部中的朱邪部落。朱邪是沙陀最早的部族名 ,永徽三年后文献中始以其居地“沙陀”名之 ,贞元年间沙陀人离开沙碛 ,史书恢复“朱邪”的名号 ,于是朱邪成为姓氏 ,沙陀成为族名。沙陀金山卒于开元二年之后 ,而不在之前。沙陀人早期居地当在金娑山之阴、蒲类之西 ,《新唐书·沙陀传》记载有误。在唐、吐蕃、大食、回纥四方角逐中 ,沙陀基本上是与唐、回纥联合 ,共同抵抗吐蕃  相似文献   

10.
西宁浅山地区的牌楼沟村是一个汉、番混居的村落,在清中后期经历了从陈氏“汉行番俗”到马氏“番汉二礼两相并行”的变化.作为“番”、“汉”家族所具有的族群意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借以地城变迁为背景,通过对牌楼沟村汉、番两个家族的考察,再现他们因应国家的边疆政策及其开发、社会环境的改变,调适自身的族群意识与身份认同的过程,揭示省藩中间地带国家、地方/族群精英与乡村社会形成和变迁的互动关系.“番”的身份标签被利用来参与乡村社会权力与资源的竞争.“家西番”的形成既受国家治边理念与实践的影响,也取决于当地以“寺族”为主的社会结构.此外,内部双方的竞争及其外在公共认知的变化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胡青  马良灿 《回族研究》2007,(2):126-129
本文以云南昭通回族为例,从族源、族规、人伦三个维度出发,对回族家谱进行解读。文章认为,族源、族规、人伦是回族家谱的核心要素,是确定家族边界的基本尺度,更是回族家族共同体认同的标志。从族谱中,我们领悟到家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三者之间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其中藏民族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发展。历经沧海桑田,藏族部落日渐众多,加之藏、汉、土等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但其民族语言、习俗在不断变化,就连藏族的姓氏、部族逐渐演变成地名、村名、佛号、寺名、汉族式姓氏等现象,在海东8县也较为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潜移默化的现象在人们的意识中渐渐淡薄了,模糊了。一些姓氏、地名、族名、寺名,不知其源渊出处,有些已无  相似文献   

13.
汉族最先称作汉人,至晚近代,始以“族”相称。汉人称谓,因汉朝而得。秦朝时废封建为郡县,在今陕西汉中设汉中郡。刘邦与项羽灭秦后,刘邦到汉中任汉王。后刘邦打败项羽,定国名为汉。东、西汉时代,领土扩张,威名大震,毗邻国家或民族称其为汉人,意为汉国(朝)之人,亦并非谓为汉族。  相似文献   

14.
韩知古家族是辽朝仅次于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的大家族,终辽之世,影响颇大.其家族与契丹、汉族、奚、渤海等民族的通婚状况是汉人在辽朝政治活动的一个典型反映,也是辽代的婚姻政治的特点以及胡汉同化现象的一个反映.笔者结合近年来出土的韩知古家族墓志的相关记载,将韩氏家族在辽朝的婚姻嫁娶情况及特点作一简要概论.  相似文献   

15.
丹曲 《西藏研究》2009,(6):69-77
自古以来,自称为“董氏”的果洛藏族就居住在被称作“玛域”的黄河源头。在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中,“董氏”往往与当地的阿尼玛沁雪山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给果洛藏族的姓氏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给阿尼玛沁雪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文章依据藏文文献和口碑资料,就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认为果洛藏族姓氏的渊源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且其历史久远,与藏族族源一脉相承;果洛藏族的阿尼玛沁山神崇拜习俗,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反映,这种文化现象不仅是藏族社会早期部落制度的一种辐射,也成为历史以来维系黄河源头社会秩序的象征。果洛藏族的姓氏源流及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既是果洛地区藏族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文化习俗的沉淀,也是其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兼容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16.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历史上与肃慎族有着渊源联系和文化传承关系的一系列民族的族称与族源神话作了系统考察,从而理顺了“肃慎”族称所具有的“既为箭人亦为东人”、“东阳”、“阳鸟”三层含义之间的原初与引申、借代的关系,梳理了“挹娄”、“满洲”对“肃慎”多重含义各有侧重的承继渊源,揭示了“布库里雍顺”神话中所蕴含的神圣的生殖与太阳神使者崇拜内容,探索了肃慎系诸族之族源神话由以太阳神为主宰向以幽冥神为主宰循环演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据贵州省地方志记载,贵州中部的苗族“有族无姓”,或“有名无姓”。(见田雯《黔书》卷三,(康熙)《贵州通志》花苗条)这里所说的“有族”,是指有确切的家族谱系而言;“无姓”是说黔中苗族迟至明朝末年,尚未使用汉族式的姓氏;所谓“有名”是说当时苗族使用一套与汉族完全不同的人名命名系统。如果这一记载属实,而我们又掌握了这种命名的规律,那我们就不仅能正确地区别文献中人名的族属,而且还能为识别文献中的苗族史料找到一个标记,这对于研究苗族将大有好处。为此,我们勾稽史籍,跋涉于黔中各苗寨,逐一查证了该地苗  相似文献   

20.
侗族生活习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沉积、世代相沿而成的,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民间文化、地理环境等不同,因而风尚习俗也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本文对侗族生活习俗作些浅疏的探讨。一、社会性和集体性是侗族生活习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侗族社会中,传统的居住形式是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一般一个村寨就是一个姓氏或一个家族,具有血亲关系。鼓楼象征一个家族,侗族称这种形式为“补拉”,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