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2019年6月15日至16日,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2019年学术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中外生态环境哲学的传统与创新"的会议主题,以分组报告与专题讨论的形式,从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再阐释、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及时代趋向、环境伦理概念及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实践的取向及热点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于生态文明理论基础、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及有关生态伦理学理论的看法,并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年会的十点倡议。此次学术年会为全球化境遇中的环境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智慧,丰富了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环境哲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理论成果必然是有着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之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聚焦社会生态发展问题的“普照光”,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因而充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基础的实践依据、理论渊源和价值旨趣,有利于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研究,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态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在全球化背景中并在对全球性问题的解答中获得新的时代性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当代环境问题出发,探讨建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可能性,在生态理论基础上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理论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态范式必然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视阈,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提出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我国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人民立场,以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等文化意蕴,对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生态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生态文明的时代所需要的哲学是不同于西方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新哲学.生态哲学不是一般哲学的分支或"下属部门学科",而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形态的哲学.生态哲学是以自然存在论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以环境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以"生命同根"为价值前提的生态伦理观和以"生态约束"为特征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环境如何进入伦理"之追问,是环境伦理的基本问题,它敞开了异常显明的哲学改变.在自我意识维度,它激起了作为意识现象的道德世界观之转变,将我们遭遇到的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生态问题看作人类之命运、文化之命运和道德之命运,并拓展出将自然与道德联结在一起的环境伦理之论域.在承认方式上,它激起了作为伦理普遍性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代表了人之类型的转变、文明的演进和伦理发展的基本方向.该问题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  相似文献   

8.
生态哲学智慧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准确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价值的全面把握、对生态文明的根本追求,其核心内容包括:万物相联,包容共生;平衡相安,和解共融;平等相宜,价值共享;永续相生,和谐文明.生态世界观强调有机创造性、内在联系性、整体性.生态认识模式包括生态模型、生态理性、生态法则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社会的价值取向,包括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从文明的观点看,某种形态的文明是特定哲学的本体和前提,而某种哲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特定文明形态的理论自觉和贯通文明全体的灵魂。如果把基于文明多样性的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看作人类最精致、最珍贵的文明成果,那么多元观点的哲学就都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以多元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多样文明的理论自觉,可以使我们在多样文明及其不同生活世界的交流、交往中把握哲学对话的界限和意义。因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现实的生活世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文明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主要的内在性平面,在真诚的哲学对话中,用新的概念范畴、新的思维方式切入生活世界,就会产生新的文明观念和新的文明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世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从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深刻领会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的哲学意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全面地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和实现路径.从这个方面来看,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与方法确实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多维度的创新性贡献,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维度,丰富并拓展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辩证唯物主义维度,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并且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创造性运用;在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从历史规律论、价值论、意识形态理论、世界历史理论、文明观等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有机论的形而上学,为人类理解、体验对象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开放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全新宇宙观,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反叛现代性观念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过程哲学主张一种肌体论价值哲学观念,主张用机体和价值的概念补充我们对自然的理解,进而认为价值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通点;就时代性特质而言,过程哲学所发现并秉持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体现了新世纪人类生存合理性理念预设及追求中的生态觉悟和生态境界的升华,是人类对自身角色内涵失范和角色指向紊乱的理性审视与自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深厚的哲学原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哲学意蕴,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就哲学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学,意味着回归哲学作为智慧之思的本原形态.世界哲学在植根于世界历史这一背景的同时,也表现为从人类普遍价值的维度考察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世界视域下的普遍视域,同时与哲学自身的发展相联系.从后一方面看,世界哲学进一步涉及哲学衍化的多重资源与多元智慧问题.与之相联系,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哲学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哲学形态.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沉思,在世界哲学的概念下,哲学的这种品格并没有改变,世界性与多样性、开放性、过程性将在世界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达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开启振兴环境哲学的契机,在于实践环境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在一个呼唤绿色发展的时代实现环境哲学继往开来的历史宗旨与未来使命.环境哲学是人类思维对自然存在的思考,是人类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的思考,也是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环境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恰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流行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促进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当深入理解马克思:他的实践转向和物质生产转向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创了哲学关心人类问题的新时代。从通常被作为“唯物史观”的内容中,指出它所蕴涵的深层的人类性、人类学的东西,从而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合理生存并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理论。这一新的理解,既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深层意蕴,又有助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出场:关心各民族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合理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架构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生态安全观、生态全球观等方面,其中蕴含了守正创新的哲学思维和理论品质,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方法论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守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探索实践之正,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新、创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回应与解构,它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并把生态哲学视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为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文化环境与契机。新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基本趋势与特征:即具体形态的丰富多样性、强烈的理论实践性、在新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性和中国化的民族性。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总结发展着的实践经验;坚持开放性发展原则,以开放性态势吸取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主体性原则,构建新时代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20.
工业文明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需要用新的价值观指导新的谋生范式,从而推动生态意识的形成.生态意识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探索和反思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这是人类价值观的重大突破,培育生态意识使其进入大众意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以习近平"两山论"思想为指导,以创建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构建先进的高校生态教育为核心,培育其生态意识,对于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绿色化,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教育优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